第34章

A+A-

    皇帝态度转变之快, 倒让太后心生不安,怀疑起自己先前对皇帝那番猜想是否错了。

    即使皇帝口中答应会尽快立后,太后依然放不下心, 惟有让崇光跟瑞王玄庚尽快成婚, 皇帝的如意算盘才会完全落空。但这样一来, 又回到当初那个问题,崇光已认定自己是  先帝的亲生女儿、婚事强逼不得。深思熟虑之后, 太后决定找个机会消除她心中的顾虑, 但与此同时,太后又担心自己会弄巧成拙, 她若知道自己和皇帝没有血缘关系, 会不会经不住皇帝的诱惑和皇帝私底下亲近了?但眼下显然已经没有更好的办法。

    这日, 崇光又接到太后的宣召,她这次不好再推辞,应旨入了寿康宫。

    太后像往日一样和蔼可亲,与她闲话家常,不觉聊到了她的母亲安国夫人。

    太后提起姊妹时眼眶渐渐湿润, 讲述了姊妹两人从童年到出嫁的种种,当提到安国夫人从深闺到出嫁的经历, 语速慢下, 开始详细讲述。

    女子十五及笄, 及笄后便会许配人家,王媱时年十三岁, 已出落得明媚动人, 因此芳名远播,许多年轻公子纵然慕名但又攀不上王氏这等高门大户,也只能在梦里想想, 王氏祖上有开国功勋,荣膺谯国公,王媱姊妹的父亲,也就是崇光的外祖父,王昆官拜兵马大元帅,威名赫赫,延续了祖上的荣华。

    王昆手下有一名出色的武将,用兵如神,仅十八岁,这年却率领一千骑兵,歼灭敌人一万大军,可谓是英雄出少年,随王昆一起得胜归来,年纪轻轻、刚登上皇位不久的元观皇帝亲自为他们接风洗尘,满城百姓夹道欢呼,这名少年一夜之间成为大昭国神话般的存在,亦是无数少女心中梦寐以求的英雄男儿。这少年不是别人,正是崇光的父亲卫海。

    王昆欣赏他的英勇,有意将女儿王媱许配给他,便领着他来到了元帅府为他和自己女儿王媱安排了一次会面。

    自古英雄爱美人,美人亦爱英雄,十三岁的王媱早已多次从父亲口中听闻他的事迹,本就十分欣赏,这日亲眼见了本人,只觉得外表谈吐都十分符合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而卫海,亦是对王媱一见倾心。

    王昆乐意极了,不久亲口许下了这桩婚事,压根没用到媒人。

    王昆这战得胜归来,皇帝大肆犒劳,又封赏了包含卫海在内的武将若干,边陲自此也暂时太平,卫海不用再跟随队伍一起出去征战,和王媱婚事业已经过长辈认可,他便时常出入元帅府,只为见王媱一面,你来我往,二人感情更加浓厚,就待过两年,到适婚年龄嫁娶了。

    一年过去,元观皇帝却突然召王昆入宫,他告诉王昆,自己有意纳王家的女儿为妃,让王昆回去考虑两日再给予答复。

    皇帝嘴上让考虑,实际上已是下定了决心,身为臣子,又岂能拒绝?王昆膝下两个女儿,大女儿王媱,十四岁,差一年及笄,女儿王娆十一岁。

    王昆是守信义之人,府中整整想了一夜,次日入宫向皇帝回禀,愿意将女儿王娆送入宫中。

    元观皇帝知晓他家中两个女儿的年龄,只是好奇,经询问,得知其中缘由,皇帝很通情达理,本就是场政治婚姻,他也并不是因为相中他家女儿的美色才娶,点头同意,当日下旨,待王娆及笄后纳入宫中为妃。

    此后一年,王媱及笄,卫海也是及冠之年,两人顺理成章地成了亲。

    ……

    “原来我父亲和母亲早就两情相悦。“崇光心想:叔父果然的都是假话。

    太后点头:“哀家那时也待字闺中,常看见你母亲跟他书信互通情信。”

    崇光陷入了思索,

    太后接着:“容儿,你可知道,先帝当初为何在你父亲死后,接你入宫?”

    崇光摇头,期待地看着太后。

    太后道:“一来,哀家开口跟他求了,哀家无能,这一生没为先帝诞育子嗣,你是哀家姐姐的女儿,年纪便成了孤儿,哀家不忍看你可怜,也想养个有血缘的女儿在身边;二来,你夫父亲为国尽忠而死,先帝也是感念他的忠勇。”

    “容儿明白了。”

    完这些话,已是日中了。太后留崇光在寿康宫里用了午膳。

    用膳时,崇光在想太后今日宣召自己的意图,短短数日,太后宣召自己两次,今日绝不仅仅是只为拉着自己闲话家常。午膳后,崇光也没急着离开,反倒是好奇太后接下来会要做什么,别是要商量她和瑞王的婚期?

    但无论如何,今日从太后这里知道了一些事情真相,证实了叔父之前的谎言,也算不虚此行。

    结果还真是应了她猜想的结果。

    太后让宫人上了膳后的茶点,同她喝茶时问:“陛下既然已经赐婚你和玄庚,那这桩婚事,也该尽快办了,你意下如何?”

    “容儿倒是觉得此事不急。叔父和禹哥哥刚走,家中也无主婚的长辈,不妨再等一等,等到叔父或禹哥哥回来。”

    “你叔父和兄长此行归期都不定,要等他们归来,你都多大了?你放心,哀家和皇帝会亲自为你们主婚。”

    显然,无论自己什么样的理由推辞,太后始终一意孤行,崇光马上又道:“容儿以为,此事太后不能只问容儿一个人,还应该去问问瑞王殿下,看看殿下的意思。”

    太后笑道:“容儿跟哀家想到一处去了,哀家早上已叫人去通知了太妃和瑞王,午后来寿康宫,想必他们很快便到了。”

    崇光心里只叹糟糕,此时要溜只怕艰难。

    太妃和瑞王前后脚如约而至。

    一通寒暄之后,太后也不浪费口舌,单刀直入:“今日叫太妃来,是为再一起商量这两个孩子的婚期。”

    太妃喜道:“妹妹早选好了日子,早想来找姐姐商量了。”

    “那来听听。”

    太妃了好几个吉日,太后都点头赞许,最近的日子竟比太后寿辰还早。

    崇光几次要开口,却被太后断了话,她急得去看瑞王,希望瑞王能帮忙上两句,可是瑞王自进殿起,仅瞥了她一眼后,便再不看她,进殿到此时,未发一言。

    太后和太妃协商一致,选定了婚期,来问他们两人。

    崇光找了个借口不同意,又被太后三言两语化解了,太后认为不是问题,又去问瑞王的意见。

    瑞王的表现却让崇光意外,他点了点头:“全凭母后做主。”

    婚期于是商定,就在下月初,且在太后寿辰之前。

    崇光心知自己无力转圜,借口先行告退,一出寿康宫,便直奔皇帝的明德殿。

    谁知皇帝今日偏偏不在宫中,据明德殿的下人,皇帝今早已动身去了临近京城的一座城,名叫宁南,是微服出巡,归期未定,不过临行前听他身边的李公公是下月初才能回来。

    崇光心中直叹不妙,太后莫不是故意选在皇帝不在的时候定下婚期,等皇帝回来,自己已和瑞王成亲了。

    她带着如玉离开,焦急地往宫外去,却不想,在宫门外不远的地方碰见了瑞王。

    瑞王在等她。

    崇光恼怒他的不守信,不想理会,见了瑞王像没看见一样从他身边径直走过。

    瑞王却追至她的身边道:“容儿别担心,可否听我解释。”

    “王爷有什么好解释的?解释之前的话不算数吗?”

    “算数。”瑞王将她拉至一边,声道:“我这么做,是皇兄吩咐我的。”

    “怎么会?”崇光什么也不相信,“陛下明明答应了要解除这桩婚事的。”

    瑞王道:“皇兄是要解除这桩婚事,只是要我们配合演一场戏罢了。他没有跟你过么?我以为他跟你过了。”

    崇光摇头,心中怀疑瑞王这话的真实性,什么戏要配合演到答应这近在咫尺的婚期?

    “我不会嫁给王爷。”崇光态度坚决,立场坚定。

    瑞王愧疚道:“是我不好,只是演场戏而已,你我二人最终不会拜堂的。”

    “陛下人在哪里?王爷知不知道他在宁南城哪个地方?我要当面去问一问他。”

    瑞王摇头:“你还知晓他去了宁南城,我连他去了宁南城都还不知道。”

    “告辞。”崇光转过身便走了。

    回到卫府的崇光静坐了片刻,起身开始亲自收拾行李。

    如玉本想帮忙,突然有人来叫自己。

    之前崇光吩咐的关于监视那位温姐的事情这些天有了些新的进展。如玉之前凡是听到关于温姐的什么事情,都会去告诉崇光,比如温姐幼年那去寺庙中遇见世外高人,高人指点她命格极贵的事情。自温姐及笄时起,凡是登门提亲的人都被温家拒之门外,温姐常去寺庙中祈福。

    今日,派去听的人来告诉如玉,温姐和她母亲一起方才坐着马车出门了,经听原来是动身前往宁南城,宁南城是温姐母亲的故乡。

    如玉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崇光。

    还真是巧了,皇帝去,她也去。

    崇光一气之下坐在一边,手中刚收拾好的行李一下子摔在床上,全部散开了。

    “如玉,快收拾行礼,咱们也去宁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