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三国建功忙(12)

A+A-

    平稳的日子总是过的很快, 不知不觉两年就过去了。去年开春,林禹州接到圣旨,朝廷命他率兵剿灭侵犯大汉边境的西羌部落。他超额完成了任务,不仅收复了被西羌占领的朔方郡和代郡,还抢了鲜卑的地盘,这块地盘就是未来的内蒙古, 他是想多抢点儿的,可惜没人管理,抢也白抢。

    林禹州在外征战大半年,凉州安稳发展, 去年四月,凉州版本的稷下学院正式投入使用, 同时投入使用的还有武威图书馆。如今一年过去了,凉州学院已经成了西北地区最为引人瞩目的存在, 武威郡也成了北方读书人向往之地。

    现在是中平三年,凉州以外的地方叛乱不断,黄巾残党卷土重来,产生了很多零散势力, 比如黑山、白波、黄龙、五鹿等, 其中张燕手底下的黑山军,号称有百万之众。然而一切乱象都与凉州百姓无关,当下是五月份, 各地会举行春市, 百姓准备已久, 就盼着这天到来。

    所谓春市,就是春天开的互市,用以鼓励商业流动,方便百姓置换东西,林禹州去年出征前,吩咐贾诩举办的,第一次规模不大,参加的只有凉州百姓和商旅,即便如此,也让百姓念念不忘很久。

    春市从准备到结束大概需要一旬左右,这期间,凉州学院会放五天假,让学子们休息。武威郡的春市开在护城河北面,那里有一大块空地,春市的房子是临时搭建的,正方形的档口,呈回字形排列,中间空一个十字通道,方便百姓行走。

    档口一搭建好,吏就给它们分别挂上牌子,登记好档口商旅的信息后,还按照青崖的吩咐做了宣传册,宣传标语,指示牌等等,一切准备停当,商家纷纷入驻,就等着开市。

    五月的凉州草长莺飞,护城河水清澈透底,两岸杨柳在和风下徐徐飘荡,柳枝落入水中还引来了游鱼。在这种美景中,一辆马车缓缓行来,车内人看到窗外情景,发出了一阵喟叹。

    在吏的引导下,将车停在固定停放处,马车主人带着朋友和厮,走进武威郡的春市。

    这才辰时,春市已经热闹非凡,市西面是吃街,百姓们懒得烧早饭,都跑这儿来吃东西。

    青崖一早就出了门,董媛穿着男装也跟着出来了,他俩在吃街找了个卖汤饼的店,准备在这里解决早餐。这个店卖的汤饼有两种,一种类似面条,一种类似馄饨,汉朝百姓管面做的食物一律叫饼,放在水里煮的就叫汤饼,取名非常简单粗暴。

    青崖叫了一碗面条,董媛叫了一碗馄饨,他俩还没吃,就看见两位锦衣公子走了进来,这两人浑身上下透着一股读书人的矜持,完全没有凉州学子接地气,一看就不是本地人。他们应该是第一次来这种档口店就餐,进店之后,一举一动都很别扭。

    两人找了个角落位置坐下后,其中一位锦衣公子开口道:“我们从东往西走一路走来,所过之处黄巾残党肆虐,所见皆如鬼蜮之境,可凉州却截然相反,难怪有那么多百姓都往这里逃难。”

    青崖微微侧头量话那人,他估计有二十来岁,个子颇高,皮肤很白,看起来很斯文。

    那人对面坐着的男子要年长一些,生有虬髯,相貌很是俊美,见他完,就叫来二,也学着别人的样子点了两碗汤饼,“咱们入乡随俗,不讲究那些礼仪规矩,随意吃吃,文若觉得如何?”

    叫文若的青年笑道:“彧是跟着季珪兄出来游历的,自然由你做主。”

    董媛察觉了青崖的目光,她朝对桌看了过去,借着喝汤的空隙,悄声问道:“阿弟认识?”

    青崖摇头,他不认识这两人,但直觉这两人也是阿爹需要的人才,“我回府一趟。”

    董媛明白了青崖的算,等青崖走后,她也走出了汤饼店,不过在离店门口不远的地方,她叫来了护卫,“看到里面吃东西的那两人没?等他们出来了,将他们往市东面引。”

    护卫拱手道:“遵命,大公子。”自董媛领兵之后,大家都叫她为大公子,叫青崖公子。

    青崖走到护城河东水桥的时候,看见贾诩,公孙度等人陪着两位父亲朝这边走来。他走过去向大家行了个礼后,将汤饼店发生的事情讲述出来。

    贾诩和公孙度趁着春市给自己放了两天假,他们身后的阎忠和李儒是去岁被凉州学院吸引来的有识之士,来了没多久,就主动投效在林禹州麾下。目前阎忠是林禹州直属的中央军右将军,李儒是吕布的军师兼秘书兼背锅侠等等,他俩是想趁着春市松快松快,也好与同僚联络一下感情。

    林禹州听青崖完,心底就对其中一人有了数,他转头看向季盛彦,“名彧字文若的,我就只听过一个人。”

    贾诩摸了一下胡须,接着林禹州的话,将那个人了出来:“颍川荀家,有‘王佐之才’之称的荀彧,将军,诩的可对?”

    林禹州点了点头,他接着道:“可那个叫季珪的,我就不知道是谁了,我的祭酒大人,你知道是谁吗?”

    听到林禹州的称呼,季盛彦眉角微动,他思考了一会儿,道:“清河崔氏。”

    “若是清河人士的话,度应该能猜出来他的来历。”公孙度看向季盛彦,问道:“祭酒大人,你的可是清河崔琰?”

    “是。”季盛彦点头,林禹州也想起此人来,他问公孙度:“升济怎知他的?”

    公孙度提了提腰间的佩刀,解释道:“清河崔琰,字季珪,其人好结交豪杰,他曾与我一远房亲族公孙方,同求学于康成先生门下,后黄巾乱起,先生带弟子躲进了不其山,授学也停止了。”

    林禹州问道:“康成先生可是大儒郑玄?”

    公孙度道:“正是他。”

    林禹州眼中浮出笑意:“外面兵荒马乱的,不其山也不安全,不若我们去将郑玄先生及其弟子接到凉州来吧,想必这位季珪先生也会很乐意的。”

    李儒和阎忠猛地咳嗽了一下,他们大概从未见过如林禹州这般厚颜无耻之人。

    贾诩习惯了林禹州的作为,他抬头问青崖:“公子在哪家店见到他们的?快带我们去。”

    青崖点头,转身走在了众人前面。

    荀彧和崔琰还不知道自己被别人惦记了,他们吃过早餐,才出店门,就遇到了春市的巡逻吏。吏递给他们一本宣传册和一份春市地图,然后就笑呵呵地走了。

    宣传册用的是硬封面,看起来庄重大器,上面写着“武威郡春市介绍册”几个大字,笔锋犀利,气势非凡。翻开册子,里面图文并茂,非常生动地告诉参观者整个春市的布局和特色,然而荀彧在意的确是册子本身。

    “日前,我那在洛阳做黄门侍郎的侄儿来信,洛阳城开了一家名叫‘纸醉金迷’的店,里面卖各种便于书写,且含有花香的名贵纸张。这种纸一出现就引得全城震荡,洛阳大族皆以用此纸为贵,我还以为他是诓我的,如今见到这册子,才知他没骗人。”

    崔琰问道:“洛阳纸出自凉州?”

    “八/九不离十了。”荀彧笑了起来,他指着册子的其中一页,道:“市东面这条街叫‘文街’,这里应该能找到答案,我们速速过去。”

    东汉读书人少,百姓对读书人有天然的敬畏,所以文街是游人最少的一条街,但这里却也不安静。

    荀彧和崔琰按照地图找到这里时,发现很多穿着淡青色长衫的少年徜徉在此。他们的长衫上统一绣着翠竹,腰封是墨绿色的,外罩薄如蝉翼,给他们增添了雅致的气息。

    才略走了两步路,荀彧就听见有少年嚷道:“掌柜的,你过分了啊,这纸卖怎么卖这么贵?”

    “郎君,你所不知,这等品次的纸是订制的,与‘纸醉金迷’的特等纸同出一系,便宜不了的,你看看上等纸嘛,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物美价廉啊。”

    少年翻了个大大的白眼:“呵呵,物美是真的,价廉?骗谁呢?”

    少年的朋友把他往外拉:“你费这多话做甚?学院里有专门卖纸的店铺,你出来挨宰吗?”

    “学校买纸是有定额的,我这月的早用完了,当然要出来买。”

    卖纸的掌柜的听到这话,笑着问道:“郎君,学院的定额可不少啊,你怎么用完的?”

    少年朋友没好气地道:“他吃纸呢……”

    荀彧跟崔琰对视了一眼,顿时对少年口中的学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听到学生能买便宜好用的纸,他们更是心向往之了。

    “文若,看那边。”崔琰眼神好,看见了对面一家叫“董家书屋”的店,他扯着荀彧往那家店走,“我们去那里看看。”

    董家书屋的老板是董卓他爹,这书店是林禹州见他待在家里无聊而帮他开的,算是一个型图书馆,不卖书,只给过往游客提供一个歇脚休憩的地方。

    崔琰先荀彧一步走入书屋,他一抬头就猛地定在了门口。这间书屋由四个正方形的房子通构成,四面放着木质书架,中间放着五排长条桌,桌子四周坐着一些游人。

    这种安静环境很容易感染人,荀彧和崔琰放轻了步伐,他们走到书架前,学着他人的样子,取下了一本书。纸质的书籍带着油墨特有的味道,翻开来,里面的文字清晰可见。

    荀彧心神猛地一动,他抬眼望去,发现周围皆是看书的人。他拿着书籍找个位置坐下,不知不觉就融入到这清雅的环境之中,崔琰见状,也学着他看起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