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三国建工忙(33)

A+A-

    听着崔均和王粲的争论, 林禹州表示不想掺和, 他拉着季盛彦轻轻地一步一步地挪了出去。

    一出司隶校尉府, 林禹州深深地吐了口气,这个时代,不管文官还是武将,学识都不差, 博古通今,还特能白话, 所以他一点儿都不想当裁判,搞不好还会被那两人联合怼。

    “走吧。”季盛彦轻轻地拍了下林禹州的腰, 指着前方已经挖好地基的贡院, 道:“过去看看。”

    洛阳贡院的选址, 是太史令花了三天时间测算得出的。林禹州也是头一次见识到汉朝官员对风水方位的重视,不过这对经历过西游世界的他来,这些浅薄的“玄学”并不能给他带来震撼。

    两人围着贡院地基走了一圈,估摸着年节期间, 就能见到它的雏形了。

    “还好时间充足, 规划的科考跟明清也不完全一样, 三月春闱考乡试, 九月秋闱考会试。”林禹州这么安排,一是为了切合实际,二是为了学子方便。三月春寒, 学子们在家乡考试, 有个照应, 九月处在秋老虎的尾巴上,到京城考试,不至于受太多的罪。

    “想我参加科考那会儿,考号就那么点儿大,待三天要憋死人,他们可比我幸运。”

    季盛彦看向林禹州,“你也可以让他们不幸运,照着明清考场样式来。”

    林禹州扯了扯嘴角,“倒也用不着这么狠。”他又不是心理变态,自己吃过苦,也要别人吃。

    季盛彦觉得没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两人就这么站在尘土飞扬的工地旁闲聊,等过往行人投来诡异的目光,才相携离开。幸好他们出宫后换了便服,百姓也不知道眼前的男子就是他们备受推崇的“董将军”。

    离了贡院工地,林禹州问季盛彦:“再去洛阳学院看看?”

    季盛彦点头,“走吧。”

    洛阳学院坐落在原鸿都门学东南三里处,因为近洛阳城郊,故而占地很广,又因为它是国都学院,所以名字最终定为大汉学宫。

    学宫初步分为两个学院,儒学院和墨学院,其实还要细分的,但林禹州认为开始学生不会很多,用不着分太细。按照他的想法,儒学院代表文科,墨学院代表理科,暂时就够了,像农学,医学,军事等等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他准备以后成立专门的学校来教授。

    远远能看见大汉学宫的轮廓了,林禹州道:“华老很早就盼着能建立一座大汉医学院了。”

    “还要在等等。”季盛彦的等,便是等到天下大定,行省变更完毕,福利体推广开来,各地出现公共医馆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太过深远,如今大夫的地位太低。”

    “不是大争之世,也难复现百家争鸣之景,而且想法多了也未必是好事。乘着如今还是汉朝,可以将工匠和商贾的地位提一提,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可以这么分,但没必要给这些行业排个高低贵贱的等级,你觉得呢?”

    季盛彦轻笑,“随你心意。”对他来,有能力改变,那就去做,将“平等”的种子播撒下去,以后它会长成什么样子,由时间来见证。

    夫夫两顺着水泥林荫路往学宫走,一直走到了大汉学宫外的人工湖边。这个湖本来很,建造学宫的工匠们觉得湖配不上他们的学院,就自发将它挖大了好几圈。如今要抵达学宫大门,可以绕着湖边走,也可以通过湖面上的九曲回廊。

    季盛彦目测了一下从湖边走到学宫正门的距离,果断拉着林禹州走上了湖面回廊。两人走了一段距离之后,林禹州道:“这湖里光秃秃的,可以种些荷花,养些锦鲤。”

    季盛彦的切入点比较清奇,他看着湖边,道:“需要护栏。”

    哼?林禹州眉头皱了一下,“要围护栏什么?”

    “科举的录取比例低,有些人能耗一辈子时间考,有些人则承受不住这种压力……”

    “你担心会有考生扛不住压力跳湖?”林禹州声音扬了一下,尾音还有点儿劈叉,“在这个时代,这种事情应该不会发生吧?”毕竟在古代,读书人的地位天然高,就算考不上举人进士什么的,有着秀才的身份,也比普通百姓的多了许多出路。

    季盛彦敲了林禹州一眼,将话完:“有些人承受不住压力,嫉妒愤恨之下,会起歹心。”

    “哦!”林禹州明悟了,原来是自家伴侣担心的是学子之间相互陷害争斗,可仔细想想,不定还真有这种可能。这个时代,敢独自出来求学的人,或多或少有点儿身手,更别君子六艺还包含骑射,大汉读书人的武力值可比未来学生们的武力值高多了,一言不合,生死,真会发生。

    “护栏挡不住歹心,但聊胜于无。”林禹州挑起眉头,真遇到那种要做恶事的人,别护栏,就是城墙都挡不住,希望未来的学宫教习,能在学生心中竖立一个护栏,护住他们做人底线。

    通过湖面的九曲回廊,林禹州和季盛彦来到了学宫正门口。他们首先看见的是两只石狮子,一公一母,雕琢的很精细,然后他们还没来得及观看正门细节,就发现了躲在石狮子后的黄门。

    认出这个黄门是刘协身边人,林禹州眉头一皱,“你过来。”待黄门走进了,林禹州又问道:“你在做什么?陛下人呢?”

    黄门将一个册子呈递给林禹州,心翼翼地回答道:“回禀将军,陛下去蔡府见蔡老了,他吩咐奴婢待在这里记录过往行人。”

    大汉学宫落成之后,很多年轻学子前来参观考察,刘协觉得这里面肯定有博学之才。为了让未来的自己不累,他开始寻摸“班底”,于是就想出了这么一个办法,让身边的黄门守在学宫正门处,记录下所有来这里的学子的特征以及行为。

    林禹州眼中浮出笑意,他将册子递给季盛彦,用眼神跟季盛彦交流:挺聪明的子。

    季盛彦翻了几页,看向林禹州:没白费心思教他。

    “接着记录吧。”将册子还给黄门,林禹州和季盛彦朝学宫内走去。

    学宫内力的构造跟凉州学院很像,分为教学区,住宿区,活动区,校场等等。其中藏书阁内部装修已经建成,只等印刷局完成书籍印制,就能上架,藏书阁后方的墨阁,相当于未来大学的实验楼,里面已经放置了很多玻璃器皿,还有各种稀奇古怪的装备。

    林禹州参观完墨阁,感慨道:“古人智慧真不能看,一点点启蒙,他们就做出了异常惊人的成果。其实回想一下,我们在未来学习的很多思想,雏形大多都来自战国时期的各家学派。”

    “别感慨了。”季盛彦将手搭在林禹州肩膀上,“去住宿区看看。”

    这两人在参观大汉学宫的时候,为袁绍所控制的伪朝廷的势力范围内,也对科考议论纷纷。

    袁绍一行人也不是傻子,自然能看出所谓的科举选才,就是要朝世家豪门挥刀,袁家四世三公,门生遍布天下,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洛阳朝廷的这一举动,坚定了袁绍一行人扶持刘辩的心,可光坚定没用,拿不下洛阳,没有传国玉玺,他们就不是正统。

    青冀豫衮四州的士族纷纷写文讨伐董卓,然而他们也只能口头上占便宜,一动刀枪,只有输的结局。这大半年以来,讨董联军跟凉州军相斗,从没讨到便宜,就算跟曹操军以及刘备军,都是输多胜少。现下讨董联军死死守着四州,看似跟洛阳朝廷的军队陷入焦灼状态,但聪明的人都能看出,这不过是仗着冬日天寒,大雪难行的利处,等到来年开春,战局定然会有大变。

    窝在东郡的曹操也不急,他正跟隔壁徐州牧陶谦暗度陈仓。

    陶谦算是讨董联盟里对百姓比较好的官员了。他成为徐州牧以后,在徐州推行屯田,任用陈登巡土田之宜,尽凿溉之利,使徐州粳稻丰积,让百姓的生活也有了依托。可由于徐州太靠近伪朝廷的势力范围,陶谦被逼无奈,不得不加入讨董联军行列,他也就派遣了三百来号兵意思意思地支援了袁绍一下。

    如今曹操在侧,陶谦就动起了脑筋,只要脑子没坏掉,谁都能看出洛阳朝廷的强势,鸡蛋为什么要跟石头碰呢?不过投靠洛阳也要有策略的,他还要动身边的几个下属。

    曹营帅帐内,曹操端坐在上方,“朝廷推行科举制,对士族击非常大,陶谦心腹之一麋竺,出身徐州麋家,要想服他投效朝廷,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大哥,这科举制真的可行吗?”夏侯家也是士族,夏侯渊也有些排斥科举制。

    曹操轻笑了一下,他很理解夏侯渊的心情,不过还是道:“科举选才是开天辟地的创举,想出这个选才方式的董卓,有真正的皇者气度。”

    夏侯渊猛然一惊:“大哥!”

    曹操呵呵一笑,摇手道:“这里只有你我,无妨。董卓其人,有扶大厦于将倾之时的才能,也有创建新皇朝的气魄,他若想夺取刘氏皇朝,轻而易举。”

    夏侯渊没想到曹操对董卓的评价这么高,他面露不解:“他有这能力,为什么不做呢?”

    夏侯渊的话让曹操沉默了,过了一会儿,曹操才道:“董卓给我的感觉很复杂,不过他对大汉倒是真心的,要是没有他驻守洛阳扶持刘协,或许我会……”

    “啊?”曹操最后几个字太轻,夏侯渊没听见,“大哥,你什么?”

    “没什么。”曹操站了起来,“父亲在琅琊躲避战乱,还是将他接到身边为好,陶谦答应帮忙,这是我们合作的第一步,希望别出岔子。”

    夏侯渊也跟着站了起来,“放心吧大哥,我会安排人盯着琅琊的,惇哥会亲自接伯父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