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别出心裁
绣淑妃做了这么多年的宠妃,什么奇珍异宝没见过。
是让辈们献礼,也不过就是做给随从的慕霆威的眼线们看看,让他们知道相府是多么的和睦安乐,尊卑有序。
“孩子们有心了,那女儿也只能恭敬不如从命了。”绣淑妃的兴致并不算高。
媚姨娘被白嬷嬷从苏老夫人的身边赶到了苏振明身旁,一听这话,就拼命给自己的一双儿女使眼色。
苏倾柔会意,悄悄在贴身婢女坠儿耳旁耳语了几句之后,就主动站了出来:
“姑母入宫的时候,柔儿年纪尚,心中却是极其替姑母欢喜的,如今皇恩浩荡,姑母还能再回府省亲阖家团聚真是莫大的好事,柔儿是一闺中女子没有大的能耐,只能代表兄弟姐妹们献上一些稀世珍宝,方能配得上姑母的尊贵身份。”
身为嫡出的苏子然和苏玳瑁姐弟二人还没话,苏倾柔开口就敢代表苏家第三代的所有人,可见当真没把苏子然放在眼里。
话音落下,坠儿已经带了几个婢女走了进来,每个人双上都托了一个托盘,盘子里装着的都是有价无市的宝物,有鸽子血的红宝石,已经快成人形的千年人参,还有南海的珍珠做成的项链母女二人这次算是下了血本了。
绣淑妃连眼皮都没抬一下,敷衍地笑了笑:“难为柔儿如此有心了,来人,把前两日内务府新打的一对玉如意赏给媚姨娘和二姐吧。”
“多谢姑母。”
苏倾柔欢喜地谢了恩,又端着自己的酒杯走到绣淑妃的跟前,“姑母,柔儿敬您。”
眼看着苏子然和苏倾柔今日都在绣淑妃跟前得了脸,秋姨娘正眼热得紧,便俯身在自己的女儿苏倾惠耳边交代道:
“惠儿,跟着你二姐姐一起去敬你姑母一杯。”
苏倾惠脸上被缝嘴的伤口还没恢复完全,刚刚结了暗红色的痂,敷了厚厚的脂粉也不能遮盖住,让秋姨娘着实为她将来的前程忧心不已。
苏倾惠虽然不大愿意让众人看见自己的脸,但也想要为自己挣一个前程,便咬着牙也端了酒杯过去。
“姑母,惠儿也来敬您了,虽然数年不见,姑母还是这样青春永驻,光彩照人。”
绣淑妃淡淡地扫了苏倾惠一眼,端起酒杯抿了一口,甚至连话都没有答一句。
当年绣淑妃选秀入宫的时候,苏倾惠还不过是个牙牙学语的孩童,如何能记得她光彩照人的模样,这般不走心的奉承着实叫人听得尴尬。
余下的几个人依次献上礼物,绣淑妃都安排亲信的婢女和太监按照身份打赏了不同的回礼,虽都是民间罕见的宝贝,但放在“珍珠如土金如铁”的皇宫里倒是一点也不稀罕。
苏子然一直不动声色地候着,直到连年纪最的苏玳瑁和苏倾桐都献了礼,她才慢吞吞地站起来,从自己身后拿出一个朴素的包袱来。
意兴阑珊的绣淑妃被吸引了目光,颇有兴致地问苏子然:
“然儿,除了景川之外,你是兄弟姐妹之中年纪最长的,又是咱们苏家的嫡女,何苦要巴巴地等到最后一个呢?”
苏子然抿嘴微笑,端正地跪在绣淑妃面前:
“回姑母的话,正是因为然儿是长姐,身上担负着照顾弟弟妹妹的职责,多礼让他们也是然儿的本分。”
苏老夫人看着苏子然不卑不亢的行事做派也很是满意,又含笑对着绣淑妃夸赞了两句:
“她一向是不喜欢出风头的性子,只有这样沉稳娴静的性子也担得起嫡女的身份。”
这话不仅是在夸苏子然,也是在敲打不安分的苏倾柔和媚姨娘。
“多谢祖母夸赞。”苏子然又朝着苏老夫人行了个礼,“还有另一个原因,妹妹们送的都是金银珠宝,我的这份却寒酸了一些,不敢与她们比肩。”
话间,冬葵已经帮着苏子然解开了包袱,里面赫然是一张用许许多多颜色材质不同的布料拼接而成的一床被子。
虽没有什么名贵的布料,被子上的针脚却是格外的密实,里头装着的棉花也是一等一的轻软温暖的鹅绒,其貌不扬之下暗藏玄。
绣淑妃挑眉,也摸不清苏子然的名堂了:
“所以,然儿,你是要把这床被子献给本宫吗?”
苏子然点头,娓娓道来:
“正是,姑母,这是一床百家被,然儿深知姑母是悲天悯人贤良淑德之人,又是当今圣上的枕边人和知心人,必然也心怀天下百姓,所以然儿才收集了京城中上百家穷苦百姓的布料,拼凑出了这一床被子来,这被子上既承载了他们对姑母和公主表妹的祝福,也表明姑母连同咱们苏家都心系着黎明苍生。”
“好,好一个心系黎明苍生。”这次连苏振明都忍不住为苏子然鼓掌,“然儿,到底还是你心思巧妙。”
苏子然冲着苏振明微微颔首,绣淑妃也对这个礼物很是满意。
嫁进帝王家之后,绣淑妃最不缺的就是金银珠宝,即便是再名贵也是寻常俗物,苏子然这百家被虽不奢华却显示了她的一片孝心,传出去也对苏家的名声十分有利,绣淑妃怎能不欢喜呢。
苏倾柔见就连素日里最疼爱自己的父亲都开始夸赞苏子然,心里十分不是滋味,便阴阳怪气道:
“这被子,虽然看起来朴素,但那些贫苦百姓和咱们相府无亲无故的,又怎会把家中的布料赠给大姐姐你呢,想来一定少不得要给他们些好处,这上百户人家积攒起来,不知道价值几何呢?”
这样的质疑倒也合情合理,守在门外的几个宫里来的随从交换了一下眼神,相府的几个姐之间的明争暗斗不啻于后宫里的娘娘们。
“确实是给了不少好处,不过倒也没用多少银子。”苏子然对着苏倾柔嫣然一笑,又转头对绣淑妃道:
“这些日子,然儿一直在用姑母和相府的名义为贫苦的百姓义诊,这些布料就是他们的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