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那钱还要给吗?
“宋,你这是干啥呢?”孙大娘看到宋眠拿了那么多东西过来,也是连忙摆。
她们家两个儿子都在外边打工,家里条件在村子里已经算是很好的了,可就算这样,也没有过年串门拿这么多东西的呀。
“快把这些东西拿回去,自己留着吃,大娘家里什么都有。”孙大娘哪能真的收宋眠的东西,姑娘一个人过日子就够难的了,她要是再收宋眠的东西,那还像话吗?
“大娘,我家里还有,这些都是给你们吃的。就算你不吃,也得给孩子补补身子吧。”宋眠和孙大娘相处了几次,知道大娘的脾气,亏待了自己没关系,一扯到孙子,那可是什么都行。
当初让孙大娘吃药膳,也是用提高孙子的体质做借口,孙大娘才收下了那些药材,跟着一起吃。
“那也用不了这么多啊。”孙大娘看着这么多东西,大部分都是海鲜干货,这东西可不便宜啊。
“这些都是我去南方的时候在朋友那里买的,这东西在南方可便宜了,没花多少钱,您别嫌弃就行。”宋眠哪儿会知道这些东西多少钱,只是不这么的话,老人家根本不愿意收下。
孙大娘听她这么心里多少好受一点,只是孙大娘好糊弄,她的两个儿子可不好糊弄。
两个人都是和媳妇儿一起出去打工的,大儿子孙强家里只有一个闺女,早就嫁出去了。初二的时候带着孩子回来串亲戚,这会儿不在家里。
儿子孙壮结婚晚,当初那个被弹珠呛住的孩儿就是他的孩子。这些天他一直想着找宋眠道谢,没想到人家回来还给带了这么多东西。
就算是在南方沿海城市,一些常见的特产便宜卖不上价,可宋眠拿来的明显不是什么便宜货啊,就看那些海参鲍鱼的个头,也就他娘能信这东西不贵。
孙壮和媳妇儿俩人对视一眼,恐怕原先给宋眠准备的红包,还不够买这些特产的,得再添点才行了。
宋眠这样大笔,看来也是不缺钱的。只是她不缺钱,他们也不能就这么占一个姑娘的便宜,更何况,这个姑娘还是他们儿子的救命恩人。
当初两个人去城里打工,把孩子丢在家让老人看着,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两个人白天都要工作,孩子还,没人看着那能行,只能丢在家里。
当爹娘的哪有不想孩子的,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回家的时候听到孩子差点丢了命,两个人光是听这件事就吓了一身的冷汗出来。多亏了宋眠,他们的孩子才捡了一条命回来。
“宋医生,谢谢你救了我们娃子,这是一点心意,您别嫌少。”孙壮家的刚刚又去屋里添了两张老人头放在红包里,是红包,其实就是一张红纸包着,叠得整整齐齐。
宋眠没有收,当初救孩子是她身为医生的职责。就算不是医生,只是一个普通人,遇到这种情况也不会袖旁观。
更何况,后俩孙大娘时常照顾她,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也总是给她送一些。要是论诊费,也早就还清了。
“不算什么大事儿,你们留着给老人孩子买点好吃的就行。”她之前收了常星辰的诊费,过年又得了沈醉那么大一个红包,现在一点也不缺钱。
“这怎么行,我”女人急得不出话来,眼泪差点要掉下来。她们就一个孩子,要不是宋眠,只怕是回来都见不着活蹦乱跳的孩子了。
她知道这点钱对宋眠来不算什么,可这是她们能拿出来的全部了。
“这样,大姐,其实我还有件事想麻烦你们。”宋眠知道孙大娘的脾性,也多少能猜到这一家人的想法。就像是从前的她一样,不愿意欠着别人的人情。当初沈醉帮她,她不也是一直想着还人情吗?
“你吧宋医生,有什么俺们能帮上忙的,俺们一定帮。”女人一口应下,不管是什么事儿,只要他们能做到,就是上刀山下油锅都行。
“你们回来也是要迁坟的吧?”宋眠先试探着问了一句,见到女人点头,这才继续。
“我家里没有别人,到时候迁坟,能不能请你们家的人帮帮忙?”都远亲不如近邻,她没有远亲,唯一算得上“亲”的人远在羊城,这种事就只能找近邻。
“就这事儿?”女人愣了,这才多大点事儿,到时候给她公爹迁坟的时候,家里人顺就能做了。
“这事儿对你们来可能不算什么,但是我一个人还真办不成。”宋眠大方承认自己不行,农村的坟地都是实木棺材,这时候还不兴火化,让她一个人去弄,还真是不行。
“行,那到时候咱们一块儿迁就成。”女人高兴地应下,心里多少松了口气。
拿给宋眠的钱不多,但是对于他们来,却是家里能用的全部。给她的时候是真心实意想给的,只是没了这笔钱,家里日子就得勒紧裤腰带过。
没想到宋眠根本不收,他们虽然愧疚,可日子至少能好过一些。宋眠又提出让他们帮忙的事儿,其实这种事儿,就算宋眠不开口,他们也是应该帮忙的。
“这丫头,大概是不想让咱们觉得愧疚。”晚上吃饭的时候,儿媳到这事儿,孙大娘叹了口气,也没再强求。
桌上摆满了各种海鲜,孙子年纪还,不敢让他吃太多,只喂了一点鱼肉泥。
“娘,那钱还要给吗?”孙壮拿不定主意,他就今天见了一回宋眠,不如他娘跟宋眠多少熟悉一些。
“算了,你们俩去迁坟的时候多注意点,给老宋医生选个风水好的地儿,也算是多少补偿一点宋家人。”孙大娘知道宋眠的性子,这钱不收肯定是不会收的。
再想想之前那个在宋家的男人,看着也不是什么缺钱的人。好在他们还能帮上点忙,就按照宋眠那丫头的意思来吧。
宋眠回来这事儿,提前已经打电话跟常星宇过。送完东西回家,宋眠就看到了等在门口的常家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