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会商对3策

A+A-

    冬去春来,不觉已经阳春三月。

    雨霁之后的成都,大街巷,紧张的气息,随处可见,仿佛山雨欲来风满楼。

    除了匆匆逃出成都的达官贵人,即使巡逻的将士,也比以往增加了许多。

    前朝总兵曾英,已经占领川东重镇重庆。

    川南诸地,也被前朝将领王祥杨展所占据。

    而川东北的山地,则控制在“摇黄十三家”的里。

    张献忠站在城楼上,看着眼前沐浴着春光,嫩绿满地的大街巷,思索着大西国的未来。

    年初,有消息从紫禁城传来,清廷见张献忠拒绝降清,已经御命多路清军,从河南湖广南直隶,汇集于四川周边,围攻张献忠大西军。

    张献忠不得不将大西政权控制地区,收缩在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川西北三十六县。

    顺治三年一月刚刚过去,福临在乾清宫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围攻张献忠大西军事宜,命鳌拜随肃亲王豪格率清军,开始向四川周边地区集结,待到春暖花开,时成熟之时,合力发起猛烈攻击,希图集中优势兵力,一举占领四川全境。

    张献忠刚从城楼回到承天殿,见李继伟在殿里等候多时,心里不觉有些恐慌和不安。

    李继伟的到来,预示着局势越来越严重,留给张献忠和大西国的时日,已经屈指可数。

    “皇上,据探子从紫禁城回报,清朝改派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与鳌拜吴三桂统率满汉人马,准备全力向大西军扑来。从重庆方向传来的消息,前朝参将杨展领十万大军,已经复夺川南诸地多个州县。有迹象表明,将率师北犯成都。”李继伟见张献忠进承天殿,连忙站起身来施礼禀报。

    年前,李继伟告别爱妻及家人,带着十多名心腹爱将,连夜去了北京城。

    在京城,李继伟通过线人,得知清廷意图围剿大西国,连忙昼伏夜出,赶回成都。

    在与爱妻打了个招呼之后,李继伟来到皇宫,面见张献忠,陈述清廷及前朝余孽动向。

    “李将军日夜兼程赶回成都,千里之遥十分辛苦,还是先喝口茶水,再慢慢讲来吧!”张献忠让李继伟坐在身旁,连忙将一杯凉茶,递到李继伟里。

    李继伟终年在外奔波,饱经风霜的脸颊之上,布满深深的皱纹。

    稀疏花白的头发,草草拢在脑后,发梢随意搭在消瘦的肩上。

    眼角清晰可见的鱼尾纹,显得异常的扎眼和醒目。

    张献忠理了理李继伟的发梢,痛惜地轻轻摇了摇头:“李将军为大西国东奔西走,真是不辞辛劳,劳苦功高啊!”张献忠刚刚完话,一行热泪已经流了下来,滴在身旁的茶几上。

    “皇上为大西国日理万,末将不能为皇上分忧,心里甚感不安和愧疚。”李继伟看了看张献忠,心里不免感慨万千,顿时也是泪水涟涟。

    李继伟知道,清廷对大西国虎视眈眈,大西国在即将到来的暴风雨中,像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将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身为大西国老臣的李继伟,心里不免有着一丝淡淡的忧伤。

    “李将军不必为这事忧虑,朕什么样的场面,没有经历过?即使将来的哪一天,天真的塌了下来,朕也能撑得住的。”张献忠目光炯炯,看了看李继伟,又将目光投向窗外。

    温暖的阳光,从窗户射进承天殿,映得承天殿,敞亮敞亮的。

    张献忠望着窗外一抹姹紫嫣红,顿时勾起对过往的回忆。

    当年攻占襄阳之后,张献忠开始建立大西政权,改襄阳为“京城”,铸“西王之宝”,改襄阳府为“天授府”。

    那时的大西国,在官制上,沿袭前朝的惯例和名称,如中央政权设六部和五府,京城设五城兵马司,升常顺州知州周文江为兵部尚书,以张其在为总兵前军都督;地方以李时荣为巡抚,谢风洲为守道,萧彦为巡道,陈驭六为学道,均颁赋敕印。

    同时,任命二十一个州县的官员,开科举,重学校,发银赈济饥民。

    即使多年已经过去,张献忠依然记得,当年在襄王府时,大门前高高树起的两面迎风招展的大旗,上面刚劲有力的“天与人归,招贤纳仕”八个大字,仿佛依然历历在目。

    后来占武昌进长沙,尤其到了天府之国的成都,建立大西国之后,当年埋藏在心里的夙愿,终于一一变成现实。

    张献忠没有想到,自从清廷进了山海关,建都北京城之后,眼前的形势,竟然日益严峻。

    难道清廷不久之后,要进攻大西国?难道此时的大西国,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难道堂堂七尺男儿的朕,会死无葬身之地了?

    想到此情此景,原本不屈不挠的张献忠,也不禁潸然泪下。

    张献忠的伤心和担忧,既是为自己,更多的,是为大西国的黎民百姓,以及为之拼搏多年的将士们。

    李继伟没想到,张献忠不知什么事,竟然泪流满面,连忙走到张献忠身旁:“皇上心里有什么委屈和忧虑,不妨推心置腹,对末将道道,也让末将为皇上分担一些忧愁吧!”

    张献忠回过头来,看了看李继伟,敛住心里难以抑制的悲愤:“此时此刻,朕想起多年来走过的路,想起与弟兄们征战的日日夜夜,想起眼前大西国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心里不免波澜起伏,牵挂万千啊!”

    “皇上不必为眼前的事,徒寻烦恼。还是俗话得好,吉人自有天相。在末将的心目中,皇上是末将和大西国的吉人。即使是山崩地裂,乾坤颠倒,皇上都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李继伟虽然见识多广,此时却不知道,怎么开导张献忠。

    自从拒绝清廷招降之后,张献忠知道今后的路,将更加的艰难。

    随之而来的腥风血雨,必将使大西国,落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身为大西皇帝的张献忠,怎能不百感交集,惆怅不已呢?

    张献忠看着艳阳下的春色,强装笑脸摇了摇头:“李将军不必宽朕的心。朕是堂堂大西国皇帝,当初拒绝清廷招降,知道已经选择了一条不归之路。既然这样,即使清军向朕迎面杀将而来,朕也会义无反顾迎上去,轰轰烈烈,战死疆场的。”

    听着张献忠铿锵有力的话,李继伟顿时热泪盈眶。

    曾几何时,张献忠这样慷慨激昂过?

    身为张献忠的发和挚友,李继伟知道张献忠心里所想,却不能为张献忠分忧,感到歉意和愧疚。

    百感交集的李继伟,咽哽着断断续续接过话头:“皇上真不愧,古往今来的铮铮汉子,即使清廷的千军万马迎面而来,也绝不会苟且偷生,后退半步,让末将打心里,佩服得五体投地。倘若哪天清廷进犯大西国,末将也会一如既往,披挂上阵,驰骋疆场,跟随在皇上左右,与清廷铁骑,血战到底的!”

    转眼之间,已经四月初。

    面对越来越紧迫的抗清形势,张献忠不得不未雨绸缪,在承天殿召集大西军将领们,研究部署抗击清军诸项事宜。

    因抗清事关重大,老将袁明清刘威等,也在应邀之列。即使身在西安刺探清军行踪的李继伟,也跋山涉水,千里迢迢,赶回成都。

    金碧辉煌的大西皇宫,护卫严密。

    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守军,护卫着人来人往的承天殿。

    以往喜气洋洋的承天殿,显得庄严肃穆,悲凉凝重。

    “杜将军,今天皇上传谕大伙儿,前往承天殿议事,究竟有什么军大事?”李翠莲快步走到杜威身旁,神秘兮兮凑到杜威耳边。

    杜威看着身旁的大西将领,连忙低头掩面沉声一句:“兴许眼前大西国局势严峻,皇上传谕将领们齐聚承天殿,大概是相商抗清事宜吧!”

    李翠莲连忙点了点头,跟在杜威身后,向承天殿慢慢走去。

    午后的天空,阳光灿烂,万里无云。

    承天殿里,文武百官,分列两旁,等待张献忠的到来。

    午时三刻刚刚过去,张献忠头戴皇冠,身穿龙袍,在内阁大学士兼左丞相汪兆麟,以及中军府都督王尚礼,前军府都督白文选,后军府都督王自奇,左军府都督马元利,右军府都督张化龙的簇拥之下,走进肃穆无声的承天殿。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张献忠刚刚坐在龙椅上,文武百官按照大西国礼制,齐齐地三呼“万岁”。

    承天殿里,回荡着将领们粗重的呼吸声,压抑在将领们心的疑虑,仿佛像幽灵似的挥之不去。

    午后的阳光,已经躲进云层。

    连片的乌云,从西边天际,慢慢飘了过来。大殿里的光线,暗了许多。

    即使点上蜡烛,也显得越发的灰暗压抑。

    待将领们慢慢落座之后,张献忠捋须开门见山:“朕今天,传诸位将军前来承天殿,想必将军们,知道是为抗清之事吧?朕想听听诸位将军,对眼前的抗清,究竟有什么良策?”

    张献忠一边话,一边看着将领们,期待将领们,为抗清提出真知灼见。

    “皇上不必为清军来犯的事烦恼。大西国兵强马壮,又有数十万精兵强将,加之入川之途,道路崎岖,自古以来,易守难攻。清军人马如果进了大西国,末将与将军们,会与清廷,血战到底的。”白文选听罢今天所议的事,为抗击清军入侵事宜,连忙接过张献忠的话头。

    曾经右脚在战场上负过伤,人称“跛脚将军”的白文选,崇祯四年与冯双礼一道,参加张献忠义军队伍,任火头军和士勇,每次作战冲锋陷阵,英勇无畏,因战功卓著,被封为大西国前军都督。

    在白文选眼里,即刻到来的清军人马,在历经战阵的大西军面前,是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没有将清军的威胁,放在眼里,故而做出上述判断,也是不足为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