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0 章
“”毛思嘉坐在家里生炉子旁,悠闲自得地吃柿饼。吃完一个后用帕擦了擦,连声赞叹:“柿饼真好吃!”
“好吃吧?我就知道嘉爱吃!”毛爸笑的像个孩子一样。
毛思嘉上辈子就爱吃柿饼,有的人觉得过甜了。但她并不觉得,她反而很喜欢那种独特的风味。延续到这辈子,她的口味还是没变。在北京,想吃柿饼并不是困难的事情,因为柿饼属于一种耐储存的北方食品,到了节令总能买到。
不过也就是节令上了,不像上辈子,什么时候想吃都能吃到。
今天的柿饼格外得毛思嘉的赞叹,这是因为并不是合作社或者大商场买来的,而是毛爸从外地带回来的。
“当时车坏在了那儿,不能走了,可不就停了一天。那儿的同志告诉我们,当地最好的东西就是柿饼。别人都不以为然,柿饼谁没吃过啊!就我想起来了,咱闺女不是爱吃这个!”毛爸笑呵呵的。
“我请那儿的同志介绍了当地柿园的同志,尝了尝,果然比北京这边吃的好!我立即和那边的同志商量,换了两箱子。”这个时候又不许私人买卖,只能通过所谓交换的法打打擦边球了。
这个箱子就是后世的香蕉箱大,并不算多大,毛思嘉觉得自己消灭掉这些会很快。
吃完了柿饼,毛思嘉站起身来,笑着道:“谢谢爸爸的柿饼,我给爸爸擦鞋吧!”
这都年节上了,随时要出门走亲戚见客什么的,毛爸的皮鞋却没擦。毛思嘉注意到了,就主动揽活儿了。倒不是她有多勤劳,只是姑娘给爸爸妈妈撒娇、献殷勤而已。
“那敢情好!我老毛也享享女儿福!”这样着,毛爸就悠哉游哉地靠在了家里沙发上。
毛思嘉抿嘴笑了,提着毛爸的皮鞋,又拿了鞋油、鞋刷就出去了。
先在门口把鞋底的泥巴敲掉,然后将抹布稍微沾湿,将鞋子上的泥点儿、灰尘之类的一一擦去。最后才挤上一点儿鞋油,用鞋刷刷匀——这个活儿她干的挺熟的,因为她平常上班基本上都穿皮鞋,刷皮鞋是常干的事情。
见毛思嘉坐在门口刷皮鞋,院儿里扫雪的奶奶就笑着调侃:“哎!思嘉今天刷鞋呢?到底是长大了,知道心疼你爸妈了!这谁的鞋啊?”
毛思嘉家斜对面就是杨家,杨雪燕正在厨房里忙着做中饭,择菜呢!隔着窗子听院儿里的老人这么,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大声道:“刷个鞋就长大了?那咱们院儿里就没长不大的了!我前些日子还看见平平给她爸刷鞋呢,平平才多大?”
扫雪的奶奶本来就是开毛思嘉的玩笑,长辈对辈总是宽容的,再加上毛思嘉从就得人意,院儿里看着她长大的老人家可不是得偏她。这个时候这个话,实在的,是有些夸张。这个年代的孩子,如毛思嘉这么大的,家里的家务活儿,里里外外一把罩是很正常的。她刷个鞋而已,实在不值得拿出来表扬。
但是这话又不能这么,孩子是自家的好!这个时候邻里情是很深厚的,特别是住在一个院儿里的,别人家的妈像自己家妈一样,别人家的闺女当自个儿闺女看,这都是寻常事。
在这种背景下,亲厚的长辈对着偏爱的院儿里孩子多夸两句怎么了?
旁人就算是较真儿的也该知道这是长辈对晚辈的偏爱而已!
然而杨雪燕就偏偏多这一句嘴,可以是两边得罪了——不只是被她针对的毛思嘉,就连奶奶也大感不乐。
匆匆扫了雪,回了屋里就和家里孩子抱怨:“杨家那孩子怎么回事儿?那么不会话?”
孙子辈儿的一姑娘,二十出头,年龄近一点儿,知道其中的内情。摊摊:“奶,你不知道就别了,雪燕儿啊她对别人还行,可没那么讨人厌!她就是太不喜欢思嘉了。”
大人很多时候容易忽视孩子之间的矛盾,只把这种矛盾形容为‘孩子吵嘴’‘一时合不来’‘打闹’‘冤家’这样,反正无限削弱其中的对立。事实上,孩子之间不对付起来并不比大人来的简单!
孙子辈儿最的孩子今年才十一二岁,呲牙咧嘴地做了个鬼脸:“我知道、我知道!我听哥哥了,杨雪燕心眼儿,见不得别人比她好。”
一个院儿才多大?基本上毫无秘密可言。天长日久地相处,人和人之间那点儿心思,就连一个孩子都知道。
毛思嘉受了杨雪燕这一挤兑,也没放在心上这种事情从到大发生太多了!她要是真为了这样的事和杨雪燕闹,只能让自己更闹心。反正如果只是口头上两句,毛思嘉都是忽视的。
刷好了皮鞋,毛思嘉回到屋子里,又看到了放在屋角的梨子。又有点儿嘴馋了。于是拿了个塑料脸盆装了有五六个梨,打算冻几个冻梨来吃——这个时候大家都没有冰箱,但北方的冬天,外面的世界就是一个天然大冰柜。
冻梨之前出于习惯,毛思嘉去水泥池子那里还给洗了一遍。听着水龙头里偶尔发出的轻微异响,毛思嘉心觉真挺不容易的这个时候屋外多冷啊,水管子要是不管,被冻住是必然的。
为了保证自来水顺畅,大家早早给水管缠上了草绳。
好不容易洗完了五六个梨子,毛思嘉的也有点儿僵了。忽然门口有人喊了一声:“毛思嘉,有你的信!”
毛思嘉一边心里疑惑是谁给来的信,一边走出去接。这个时候杨雪燕也来水泥池子边儿洗菜了,看到毛思嘉放在一边的塑料脸盆,一眼就看到了脸盆的梨子。她也不什么,冲了冲盆子里的白菜叶子,转身走的时候一伸,一个梨子就放进了自己的菜盆里。
毛思嘉拿了信回来,一边走一边看信封,信是孙继东寄过来的。
孙继东一家今年冬天去了老家,据是好不容易凑齐了一家人,想着去老家看看什么的。毛思嘉是真没想到,就去老家这么点儿时间,孙继东还能想到给她写信。
想着回屋去看信,毛思嘉顺就把新塞兜里了,然后去端放了梨子的盆儿。
因为心思在信件上,她倒是没注意六个梨子变成了五个。
把挂在屋檐下的篮子取下来,梨子全倒了进去,然后又给挂到屋檐梁上了——其实冻梨子搁在屋外哪里都可以,但大家不会把这个搁到窗台下面这类触可及的地方,这不是防偷,而是防着一些调皮孩子使坏。
不这个时候的道德品质问题,事实上,什么时代都有好人也有坏人,所以认为这个时候的人淳朴,不用防备的就可以歇歇了。只是这个时候的人有一个习惯,就是兔子不吃窝边草,就算是有什么想法,也不会对着街坊邻居来。
之所以得把梨子特意放高一些,是怕一些孩子乱来。
这个时候的孩子,管束不多学校里现在是放羊式教育,家长呢,孩子多,又都有工作,同样是管不了。孩子们爱玩儿是天性,偏偏这是一个没什么娱乐的时代,他们满身的精力没地方去,可不是就要‘为祸地方’了么。
之前秋天里大家晾柿子,预备着冬天里吃想,想着也是一样水果。却没有想到这帮混蛋偷偷摸摸地都拿铁丝给扎破了!扎破了的柿子一开始看不出来,但会非常不耐储存。原本准备冬天吃的柿子根本放不住,看到早早全烂了的柿子,大家只能加紧吃!
柿子这么个下场,谁知道冻在外面的梨会怎样啊!
放好柿子,毛思嘉就进了屋子,到自己房间读信去了——信里起了孙继东这几年的老家生活,特别提到了老家寻宝的事情。
他们老家有一条河,以前应该是当地比较繁荣的水路,客商进出都走那里。进进出出的货物肯定有翻船的时候,久而久之的,当地孩子很喜欢去河边看有没有冲刷上来的好东西可捡。
也只有孩子会做这些了,毕竟捡东西什么的太不固定了。捡到了有用的东西固然很好,但几率太低!要是换在几十年后,或许会有不少人尝试,毕竟古董在很多人眼里就是‘昂贵’。
现在呢,大家也知道河里冲上来的是老东西,可是这些旧时的老东西要怎么换吃换穿?也就是偶尔捡个罐子、碗儿的,还算有实用价值,将就着用吧!
孙继东出于好奇,也和村子里的同辈后生去河边玩了玩——理所当然的,没有捡到什么宝贝,宝贝要真那么容易捡到,那才是有鬼了!
不过也不是一点儿收获都没有,孙继东拣了几个铜钱。这个铜钱据当地老乡所,是旧时当地人过河的时候按照习俗往河里丢的‘过河钱’,保平安用的。有些过了些年月,又被冲刷上岸了。
河边确实经常能见到铜钱,大多被锈蚀,只偶尔见到品相不错的。
这些铜钱基本上是清朝的,而且是产量最大的那几种,即使是几十年后的古玩界,也属于没什么价值的存在,更不要现在了。
孙继东拿到的是一枚顺治通宝和一枚雍正通宝老家的同伴觉得他作为远客,就拣了几个铜钱,颇有招待不周的感觉。就拿出了各自捡的一些铜钱收藏,翻出了一枚康熙通宝、一枚乾隆通宝、一枚咸丰通宝。
和孙继东的那两枚通宝凑在一起,就是所谓的‘五帝钱’,没什么特别的,就是讨个吉祥。很多人安宅的时候会在地下埋一个,当然,‘五帝钱’的用处不止这一个,就和其他许多风水法器一样,用处多多。
别看这个时候这些神神鬼鬼的东西都被取缔了,其实根植在社会中的东西哪里那么容易消失干净呢!至少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这些东西始终是有残留的!很多人甚至没有注意到这是要被‘取缔’的东西。
这些东西就像家人一样,和华夏大地共生共存了太久了。
老家孩子用红绳将五枚通宝按照一定顺序一定方法结起来,成为一个颇为美观的装饰。
毛思嘉将信封里面的东西往外倒,果然倒出了信里的‘五帝钱’。这个东西看上去很像民俗景区随处可见的一些纪念品,但看着要有质感不少——这些发行量大的清朝铜钱不值钱,那也是相对来的!一两块钱一个总是要的吧,这些对于商贩来可都是成本!
所以还是用假的吧倒不是造假售假,反正假的那么明显,买的人也知道自己买的也就是一个旅游纪念品。
真材实料的铜钱,掂在里还是有些分量的。
毛思嘉捏着绳结的绳头,另一只拨了拨‘五帝钱’绳结的穗子,抿嘴笑了起来。
她忽然有点期待快点过完年了
其实毛思嘉不用期待的,年节时候时间总是过的很快。虽大家都知道时间的流速从来都是恒定的,而没有快慢变化。但身处其中,具体感受又是另一回事了,痛苦的时间总是难以过去,而欢乐的时光却是转瞬即逝。
几乎是一眨眼的时间,除夕、春节就接连过去了然后毛思嘉一家就又得去毛思嘉她姥姥姥爷家问候。
真的,毛思嘉不太想去。如果是探望姥姥姥爷,毛思嘉宁愿平常抽空多去,也不愿意年后走这一遭!因为这个时候肯定得遇上大姨妈一家,按照一般的规律,大姨妈总有办法让毛思嘉一家三口没了好心情。
但是不去是不可能的,即使心里腹诽了数遍,最后还是一家人整整齐齐地去了。要是真有办法不去,也不用等毛思嘉想办法了,毛妈早就不受这个罪了!相比起毛思嘉,她才是受‘迫害’最持久,力度最大的那一个!
不过,真的到了姥爷姥姥家,倒是还好主要表现为大姨妈这一次竟然很少话。就算话也是和两个舅妈,还有毛思嘉老姨,基本上轮不上毛妈!
“你姥姥今年提前过你大姨了!要是这次她还不安分,就算是过年也要教训她!”舅来的早,知道这件事的始末,声给毛思嘉透露了情报。
舅在几个外甥外甥女里面最喜欢毛思嘉,这当然是一种爱屋及乌,因为几个兄弟姐妹里他和毛妈的感情也最深。他性格是挺活泼的,所以这个时候才会用这种‘幸灾乐祸’的语气和毛思嘉这个晚辈这些。
其实舅和家中诸人不知道的是,今年大姨妈会这么安分,不只是因为老父亲在她这里确实很有威慑力还有一个原因,是大姨妈家的大儿子周官要结婚了。
这结婚就结婚,本来是没什么的,但谁让结婚也不容易,大姨且有一事要求上娘家呢!
“爸妈!官的事儿你们也知道了,这次是真有事情求着你们!”满屋子人热热闹闹的,正是气氛好的时候,就算是一惯不苟言笑的姥爷都露出了笑影儿。大姨见缝插针,就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官结婚不能没有房子,可是他和柳各自单位都分不下来房子就算结婚之后一家人能协调协调,也不能让年轻夫妻连个新婚都没有啊!我想着呢,家里腾一间半间房子出来给孩子结婚。”
似乎是觉得姥爷的表情不太好,大姨连忙道:“不用多久、爸、不用多久,借一个月就行了!”
这个时候毛思嘉她表哥周官已经满脸通红了,但不是因为借房子这件事,而是大姨口中一再提起的‘新婚’。
舅在旁摇了摇头:“现在的年轻人啊,结婚是真不容易。”
他之所以有这种感叹,是现实生活中看到了太多了。这个时候结婚的年轻人要是谁能申请到一间房,出去是能让身边人羡慕地眼红的!住房这在这个年代比几十年后更加严峻!
另外,舅也有点儿庆幸,庆幸他结婚那一年房子还没这么紧张另外他和妻子是同一个厂子里的,这在分房的时候是很加分的一点。再加上那一年厂子里一下有八套房的配额,赶上这股东风,他才分上了房!
不然这些条件差哪一个,最终可能都没有房,现在得和老父老母继续住这样的家庭在北京太多了!
毛思嘉她姥姥姥爷是老北京的坐地户,当年就居住在这个院儿,不过那时候房子不是他们的,而是从房东那里租的。等到北京解放,新中国建立,原本租的房子就分给他们住了。
金家原来是五个孩子,所以租的房子也挺多,占下了三间。
而现在呢,大姨和毛妈出嫁了,舅又自己分到了房子,也搬出去了。家里除了姥爷姥姥,也就是大舅一家和老姨了。大舅一家就两个儿子,大儿子金五一,儿子金八一。
八一是老三届,分配去了内蒙古插队。
简单来,这个有三间房的家庭,居住了姥姥姥爷、大舅夫妻、老姨,然后就是毛思嘉表哥金五一。
六个人住三间房,平均两个人一间房,这个时候可不算少了!
老人家住一间,大舅夫妻住一间,原本宽敞的客厅隔了三分之一出来,给老姨住(就和毛思嘉家里毛思嘉那个房间一样)。至于金五一,他现在还是单身汉一个,晚上在客厅睡就行了。
这种几乎人人都有私人空间的‘奢华体验’,在这个时代可以是条件优越了。
姥爷还在沉思着,似乎是在考虑该不该答应。一旁的大舅妈就不乐意了:“不是,大姐,你这主意是怎么想的?让孩子来娘家结婚,亏你想的出!你你家没地方、有困难,看哪儿困难了!”
“你们家有夫妻两个,孩子们呢,玉平常都在京郊农场,并不住家。雪就更别了,这个时候在地方插队,且回不来呢!官新婚,你们就带着宝住一阵,让点儿地方给新婚夫妻呗!”
话是这么,然而事实是,当初大姨和大姨父结婚的时候就只分了一间房。起来当初分房还相对宽松,不至于如此但这种事也要分情况。情况就是大姨父这个人太‘老好人’了一些,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有的时候就是这么残酷。
不是你规规矩矩、一点儿不给领导添麻烦,就能有好处的
特别是分房子这种事,大家谁不盯着啊?最后弄来弄去,竟然只得了一间房。这些年大姨越来越掐尖要强,未必没有大姨父实在是太‘老好人’的缘故,一家人总得有一个不好欺负一些。
平常夫妻两个睡双人床,和孩子们睡的上下铺之间只有一重帘子。他们能这样,新人却不一定好意思。反正看过大姨家之后,亲家那边了,至少得找个能过新婚的地方,让孩子适应适应婚姻生活。
一开始就这种环境,实在是地狱难度了。
“我家才一间房——”大姨显然是生气了。
然而她的话被老姨一下打断了:“所以呢,大姐是想让谁给官他们夫妻两个腾屋子?爸妈是不可能的。五一睡客厅,还是个一米的单人床,也不合适。是让我腾地方,还是让大哥大嫂腾?腾屋子不是事儿,关键是腾了屋子出来的人住哪儿去?”
其实按照大姨的计划,最好腾屋子的人当然是老姨了。真要是让弟弟夫妻两个腾房间,夫妻两个一时找个地方对付也挺麻烦的。妹妹则不同,可以在爸妈屋子里,两条条凳、一块门板就开出一张床来。
但这话不能直,大姨一惯知道这个妹妹性子有点儿古怪。真要是惹出她的脾气来了,不管不顾地闹起来,又是不能收场的局面。
正在为难间,还是姥爷磕了磕烟锅:“行了,秋芳,你给官腾出屋子来!”
作者有话要: 感谢在2020-02-523:36:42020-02-623:59:05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天使:只想考个证、5瓶;随身空间有点爱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