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4 章

A+A-

    9终于到了。

    站在新华书店门外,掏出帕擦了擦额头的汗珠,毛思嘉轻轻出了一口气。停好自行车之后她就走进了书店——时间过的飞快,一转眼就是两年过去,她心里暗暗计算着时间,等到日历翻过新的一页,时间抵达一九七七的时候,就算是她也忍不住长舒了一口气。

    她已经适应了这个特殊的时代,知道了在这个时代生活的规则。甚至,在这个时代的很多人看来,她应该是在这个时代生活的很好的人,有的是人羡慕她呢!

    工作顺利、婚姻幸福、衣食无忧她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如果毛思嘉是个普通的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女性,她应该也会很满意这种生活,但她偏偏不是!对于一个曾经生活在开明、现代、自由社会的女孩子来,这个年代的很多东西都很不适应。

    物质上倒是其次,毛思嘉的物欲并不算太重,条件好的时候用好一点儿的,条件跟不上的时候就用差一点儿的,她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而且真正起来,她在这个时代也没过过苦日子,只不过物质上没有上辈子那么丰富、选择那么多而已。

    但话又回来了,上辈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对于很多她那一代的年轻人来,物质其实是过饱和的。具体表现为年轻人常常不知道该怎么选择,并且会买回来很多无用的、没必要的东西。

    真正让毛思嘉不适应的地方在别处。

    毛思嘉那一代的年轻人被称之为‘数字原住民’,对于他们来每天和各种智能产品接触,享受便利的现代生活就是一种本能,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如果出现什么新的科技产品,他们也不会像老一辈人那样需要一个接受的时间,他们拿到产品,花几分钟摸索一下,就什么都清楚了。

    戒掉络,戒掉,这对于毛思嘉来是个不的挑战——但这也不是最难的,毕竟她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是一个婴儿能干嘛?那个时候她甚至不能太灵清地想事情。等到反应过来自己的处境之后,毛思嘉也就不那么在意络、这些东西的。

    这就和戒断一样,一开始总是难熬的,一旦适应就会好很多。

    相比起这些身外物,这个时代一些隐形的束缚更让毛思嘉难以忽视。

    因为自身出身称得上根正苗红的关系,她的生活几乎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就和这个时代大多数的老百姓一样。但是那种氛围的压抑、那种各方面都要刻意合群、不能出格这些都让毛思嘉常常有一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

    这些对于这个时代土生土长的人尚且有伤害,更不要毛思嘉了,她只会更加不适应。

    她能在这种氛围中一直保持相对良好心情,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知道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每次买到新的年历,看到年历上印着的年份,增加一个数字她心里就会轻松一点儿。

    有的时候就是这样的,难熬的不是苦难本身,而是这份苦难根本看不到尽头!而一旦知道有希望逃脱,人就能多忍耐许多!

    去年的时候毛思嘉是既轻松又紧张,她知道一切都会越来越好,但黎明前的黑暗让人不能掉以轻心。

    生活在这个时代才知道,这个时候反而会有很多冲突

    不过翻过年来,来到一九七七,很多事情就明朗了。特别是现在已经到了六月,和夏天明亮的太阳一样,一切几乎尘埃落定!

    按理来,阳光、雨露、空气这些东西应该和之前没什么分别,但毛思嘉就是觉得现在的空气都要清新一些——只能心理作用实在是很强大了。

    思想上的松动是表现在方方面面的,比如上个月很多书籍解禁了!

    绝大多数书籍在这些年的待遇都不太好,之前就是想买书来读也没处买!现在不同了,居然光明正大地摆进了大书店的书架,去买的人也不必找单位或相关构开证明。

    消息刚刚传出来,首都各大书店立刻大排长龙也就是这个时候大家才恍惚间惊觉——原来身边有这么多的爱书人!

    毛思嘉当时也想去排队买书,但她是有工作的人,休息日又难得,实在无法什么都不管地去排队买书。就干脆等了等,等到这一阵风潮过去,再来买书反正书店在这里也不会跑掉。

    至于书会不会脱销卖完?

    这里可是首都!政治文化中心!几十年后能在一线城市买到的东西,基本上在别的地方也能买到。但在物资有限的年代,除开保持基本生活需求的物资,很多其他物资都是优先保首都的!

    这也不是这个时代或者这个国家的独创,首都都有这样的待遇。

    毛思嘉是很喜欢读书的,一方面是真的爱好,另一方面也是这个时代精神娱乐有限。相比之下,读书是最容易得到,成本相对低廉,同时也让毛思嘉没什么可挑剔的。毕竟看电视、看电影什么的,这和几十年后的差别可有点儿大。

    毛思嘉是等了一个月才过来买书的,找的是市中心附近一家离家近的新华书店门店。没有出乎意料的是,这个时候大排长龙的景况虽然没有了,书店里的人还是挺多的。

    这几年明面上、科普读物等任何一种书籍都没怎么出现在明面上,事实却不是这样,至少这一类读物在年轻人中间是传疯了!

    大家买不到书,流传的就是借来的旧书。这些旧书的来源很杂,有的是之前就保有的,有的则是从一些单位、读书馆私下流通出来,流通的渠道则是千奇百怪。

    年轻人看常常是看入了魔了,不一定明白那些名著中倾注的作者心血——时代的浪潮、个人与命运的抗争、阶级的局限、背叛与妥协、爱情与绝望他们就是沉浸于情节之中,囫囵吞枣地看过一部书。

    在作者构筑的世界里,读者总是忍不住陷进去。

    现在能够光明正大买书看了,这些年轻人恐怕是举双赞成的——看看书店里的顾客,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系着红领巾的学生,但占比最多的还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男女都有!

    有些人是来找自己没看过的,有些人则是寻找看过一半就没了下文的。毕竟当初借书的时候没有可挑拣的余地,往往是借到什么就只能看什么。一套书数册只看到了一两册算是好的了,最麻烦的是那种被撕开的半册书!

    连叫什么都不知道,事后想要去找没看过的部分都很难!

    这个时候又没有搜索引擎,敲几个关键字就能查询想要查的东西。甚至由于周围的同龄人往往面都很局限,连个问的人都没有。估计现在来书店逛,也是想碰碰运气。

    还有一些人,倒是原原本本地读过,甚至读过不止一遍!只是因为太喜欢了,这个时候就来书店买下,这样就能想读的时候随便读了。

    之前都是借来的,总有这样那样的不方便。

    毛思嘉在书店里看了一会儿,心里有数之后才请售货员将书递过来。

    和几十年后的书店把书籍放在书架上,让顾客自己拿、自己挑不同,这个时候的书店就和其他商店一样,都需要售货员配合,不然顾客根本碰不到书。

    售货员按照毛思嘉的,给她拿出了好几本书,毛思嘉大致看了几眼,就确定了一部拿破仑传。

    “同志,请帮我开张票。”毛思嘉不是第一次来买书,相关流程自然是清楚的。

    这个时候买书还自有一套流程,从售货员这里确定要买的书之后,售货员会开票。要由顾客本人去收银台那儿交钱,最后才能取书。

    毛思嘉开好了票并没有直接去付钱,她之后又去别的柜台看了看,看中了好几本书,这才拿着票一起付钱。

    这个时候的书倒也不算贵,如果不是特殊的书,比如之类,基本上都是几毛钱到一块出头一册。如果是的话,几毛钱一册的大都字数较少,十几万字的样子。一块出头的字数比较多,能有二十多万字。

    这又不是络时代,这个时候装帧的,一册最多也就是二十几万字了。

    不过这贵不贵的也得相对来,相对于这个时候的工资和物价来,显然几十年后的书籍要便宜的多。

    毛思嘉将买来的一摞书绑在了自行车后架上——这个时候的书没有塑封,但售货员会做一点儿包装,用一条纸包住书籍的中间部分,然后用绳子扎住,大概是为了方便拿?也有可能就是习惯,毕竟这个时候买东西很多都是有售货员包装的。

    因为毛思嘉买的多,售货员怕她拿着不方便,一个年轻的男售货员还主动弄了绳子给捆成了一摞。

    毛思嘉道过谢之后才提着书出来,她的自行车后架上也有绳子,就是为了有的时候驮东西方便。

    买过书之后毛思嘉就往家赶,这都快做午饭了!

    路过几个单位家属大院附近的时候忽然看到几个中年妇女正围着一辆板车挑拣什么,过去一看,果然是老乡拉车来的!

    其实首都周围乡下的农民常常会弄一些东西来城里卖,大都是些特产,瓜果蔬菜什么的。在自家有的吃的情况下,换点儿钱用农户的工分绝大多数会直接换算成口粮,每年能够到的钱很少很少。

    当然,这个时候花钱的地方也很少就是了。

    但总有要花钱的时候吧,靠近首都就等于是靠近一大批不缺钱(以这个时代来)的顾客!所以来城里卖土产的老乡还是挺多的。

    有些有门路的会蹿进黑市,有一些则偷偷摸摸直接找上居民。居民肯定想买这些便宜又好的东西,所以一般也不会声张。

    以前一直就有这种事,毛思嘉遇到之后往往也会买一些需要的。只是这次她还是有点儿惊讶了,因为这里可是市中心!

    之前老乡们往往在二环外卖东西,那儿虽然按照现如今的定义是城外,但有军队大院儿和不为数众多的部委大院儿,并不缺少买东西的人。老乡们一般不进二环内,这边人多眼杂,怕被一些多事的人给坏事儿!

    毕竟谁也不想惹麻烦。

    毛思嘉几次遇到老乡到城里卖东西,要么规模特别,就是自己背个麻袋、提个篮子的样子,就算被抓了现行也没事而。要么就是在二环边缘打转转,不会太往里走。

    现在居然在市中心这一片遇到老乡卖东西!虽然老乡还是有点儿紧张的样子,毛思嘉却是心里轻松——从这也可以看出,现在的气氛是越来越好了!不然拉着这么大一板车,老乡也不敢来市中心啊!

    老乡卖的是西瓜,都是刚刚摘下来的,比合作社买能便宜出不少呢!

    毛思嘉有心多买一些,然而受限于自行车,最后只能买下两个——拿兜装了扎严实,然后挂在车头上。

    这样也不好骑车了,毛思嘉干脆不骑车,推车回去,反正离家也很近了。

    买的东西可没法自己带上楼,毛思嘉请楼下的邻居帮忙看一会儿,就上楼找孙继东去了。

    孙继东这时候正在家,看着时间差不多了做饭呢!围裙都没解,先和毛思嘉去拿东西了。

    楼下的邻居见孙继东围着围裙,笑了起来:“孙做饭呢?”

    这个时候肯定是有老公做饭的,但相对而言是个稀罕事儿!所以大家看到孙继东这么高高大大一个男的做饭,偶尔会调侃一两句——其实毛思嘉也做饭,但因为她常常不在家,做饭时候比孙继东少不少,以至于让别人觉得他们家就是孙继东做饭了。

    基本上大家的调侃都是出于好意,女的羡慕毛思嘉居多虽毛思嘉工作忙、不擅长做饭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但话又回来了,谁家没有点儿客观问题呢?不少为为人母的女人又要忙工作,又要顾家庭,很难,却依旧只能靠自己,不会有丈夫以实际行动体谅。

    男人也是羡慕,不过是羡慕孙继东。他们当然不会想到孙继东承担一部分家务的麻烦,人总是容易看到别人的得到,而不容易注意到付出。

    对于他们来,孙继东这也算是幸福的烦恼了——娶着了这么个漂亮媳妇儿,必然是有所‘牺牲’的。恐怕在一些人眼里,孙继东就是个怕老婆的!

    怕老婆也分很多种的,有的是怕老婆娘家的势力,有的是怕老婆本身的彪悍有的因为老婆漂亮,心甘情愿去‘怕’——这好像也没什么毛病。

    “刚刚遇到老乡卖瓜,瓜特别好!本来打算多买的,实在没法带了。”孙继东一提着那一摞书,另一拎着装瓜的兜,轻轻松松。至于毛思嘉,她只需要跟在孙继东身后就可以了。

    不是毛思嘉娇气,不能自己弄这些只是,怎么呢,人就是这样的,有人照顾就会‘退化’,原本能自己做的事也会想到另一个人。

    家里的瓜正好吃完了,回屋之后孙继东继续做饭。毛思嘉就切开一个西瓜,削皮,切成块,最后放在饭盒里,这才搁进冰箱。这可不是毛思嘉非要讲究,实际上她最喜欢切半个西瓜用勺子挖着吃。

    只是这真不方便!

    几年前结婚时候买的冰箱,以当时的冰箱来,算是家用大型冰箱了,但相比起后世的冰箱依旧是!下面是冷藏室,冷才是有隔板,放个几盘菜、一点儿啤酒什么的也就得了,半个西瓜要塞进去?那得很勉强了!

    冷藏室本来就放了东西的,这个时候放这么两半西瓜,肯定是放不下的。

    孙继东饭煮好了,干笋炖风鸡也在灶上放好了,这才擦擦出来:“买了什么书?”

    相比起毛思嘉,孙继东没有那么爱书,不过看书做消遣的爱好他也有自从认识毛思嘉之后,他都是从毛思嘉这儿拿书看的。

    “拿破仑传、安娜卡列尼娜主要是外国翻译过来的作品,也有国内的,都是很不错的。”毛思嘉很喜欢看外文,看的时候会在心里尝试着翻译。至于翻译好了的外国,这就是为了借鉴学习了。

    这个时候能做翻译的人很少,远不如后世的规模。这在某些方面是有所不足的,但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几十年后翻译这一行良莠不齐的情况——有些人翻译的很烂,居然也能印刷成铅字?看到这种翻译的时候毛思嘉心里怎么都不得劲!

    此时同一本书不会有太多不同的译本,甚至很多稍微众的书籍都无人翻译。但一般翻译出来的,都是译的特别出色,值得再三学习的!

    “呀!我忘记了!”到一半,毛思嘉忽然反应过来自己少买了什么!

    现在正是月中,很多刊物已经出来了!她本来打算顺便去买的。

    从去年开始,一些刊物就陆陆续续出现在了老百姓的眼前。有些刊物是‘复刊’,有的则是新创办起来的。无论是哪一种,都在如今展现出勃勃生!

    这个时候的人肯定办不好娱乐刊物,但毛思嘉对娱乐刊物本身也没什么兴趣。

    这些出现的刊物展现的是这时的文艺界,一个虽然青涩,却着实充满力量、开始出现优秀作品的文艺界——不定还能见证一些后世如雷贯耳的人名出现呢!

    作者有话要:  感谢在2020-04-2222:2:232020-04-266:23:56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天使:yk、咪兔、朝花下辈子拾、平平平平安0瓶;碧海蓝天白婚纱5瓶;慢慢3瓶;恰好月亮打烊了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