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5 章

A+A-

    兴办女子太学,是替大众谋福利。

    女子太学的祭酒教习,都是不差钱的主。

    黛玉宝玉只是每月领取妇女联合部的五两俸禄,在太学是义务办学人员,不拿薪俸。

    元春挂刷一笔银钱,为的是替那些村选拔上来的明经学员,提供他们的路费俸禄与生活费用。

    女太学招生保罗京都闺女,原本预备招收一百二十名。

    女校的牌子挂出来了,元春发现一个尴尬的问题。

    国子监招学子,地方选拔都是秀才出身,或者生员出身,在地方上有威望者,或者家族有重大贡献者,为太学士。

    然而,地方上选拔的学子多是六岁至十岁左右的女童,十三岁到十五岁的女学员很少,这些大点少女,要么来自士族旁系,要么是商贾之家,这些人不差银钱,上京来的目的也不纯,只不过是为了多人是青年才俊,想嫁一个好人家。

    真是的贫寒出身的女学子,少之又少。

    惠民署给出了答案,十三岁至十五岁的农家女娃,多半已经许配人家,娘家看在二两银子,同意女娃读书,婆家却不同意,怕姑娘上京都把心读野了,将来悔婚,得不偿失。

    婆家的态度要么退婚,要么成婚。

    如此这般,之前大好的形式被破坏了。

    一百二十名中,十三岁至十五岁之间的农女根本没有,反而是各行省来了五十名三十岁至五十岁的孀居女子。

    紫苏紫竹几个帮着登记,被这些年龄结构弄的懵了。

    她不是歧视人家年纪大,实在是年加大了学东西记得住吗?

    她们如今不到三十岁,都不好意思再去上学了。

    偏偏这一群来了五十位三十以上的学子。

    元春早知道这事儿,四十岁以下的只要有意愿可以接收,四十九生个吹鼓,五十岁的女子在巡第二春的少,并非没有。

    再者,修真界五十岁属于年轻一代,元春并不奇怪。

    元春又道:“你们渣渣呼呼,这十位五十岁的女子是来读书,还是应聘教习?”

    紫苏一拍额头:“哎哟,微臣没看见人,只看见册子有些懵。”

    元春挥,意思让她们去看看人。

    紫竹又道:“若真是来求学呢?”

    元春道:“活到老学到老,收下呗。”

    然后,紫苏回禀,却是她弄混淆了,最后哪一章五十人的名单,不是来求学,而是他们会各种技能,因为生活贫困,这才混在惠民署护送的队伍中。

    朝廷征召女医,最高的年龄是五十岁,这让他们萌生了希望。

    朝廷要见礼女子太医院,是不是需要医婆呢?

    又听太学的学习内容广泛,种稻采桑,绣花裁减都有涉猎,她们到不奢望做教习,希望谋取一个类似嬷嬷的辅助职位,只要有吃有穿有住,不要俸禄也可以。

    地方官员对于这一类人十分同情,又没有合适的办法安置,顺人情就把她们塞进了惠民署的队伍里了。

    惠民署护送的队伍,除了惠民署女官,也要借助地方衙役,塞进去三五个人,也无关紧要。

    惠民署的女官原本也是救济构,这些人还能帮助照管孩子。

    这般的,她们就上京了。

    若是太学不收,她们愿意应聘宫廷或者是南苑惠民署杂役。

    这群妇女多是婚姻不幸者,婆家驱逐,娘家不收,不是在村里帮佣就是在庙宇借居,日子十分艰难。

    这回上京主要冲着太后救苦救难的名声而来。

    还有一点,他们不想在本地抛头露面,被人指指点点,被亲族嫌弃,这才上京求生。

    对于将来他们都有打算,听宫里的太监嬷嬷,若是没有亲人,宫廷中也会安排,有专门的地方养老安葬,他们不求荣华富贵,只求或者不饿死,死了不被野狗吃了。

    听着这番转述,元春心里很部落忍。

    仔细的看了各人的特长,有人会收生,有人会裁减,有人会种菜种桑养蚕。

    还有会妇科,包括替人收生。

    会收生就是两位五十岁的嬷嬷。

    这些人都是当地官府出具的户贴,当地惠民署核实无误才护送进京。

    六岁至十二岁的学员,都交给黛玉惜春薛宝琴几个去操心。

    薛宝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南苑抚养了孩子,自己也被治愈了,如今虽没有姑娘时候的跳脱,却恢复了清明。

    而今的薛宝琴温柔娴静,犹如一块擦去灰尘的美玉,熠熠发光。

    黛玉去南苑讲课,认识了薛宝琴,因为知己,认了她做妹妹,并劝薛宝琴入了父女联合部,兼任女子太学的教习。

    拒绝与人交流的薛宝琴竟然走出来了,元春也很高兴。

    这般时候,薛宝琴见了元春十分高兴,直元春是她再生父母。

    元春看出来了,薛宝琴对黛玉是真正的亲密,对她却是敬重。

    总之,是好事。

    元春笑道:“好好干。”

    元春知道薛宝琴是一个能干女子,只是婚姻十分艰难。

    她对柳湘莲似乎有意,却又拒人千里。

    柳湘莲出去巡察,到了日子不回京,她会暗暗打听,十分记挂。

    柳湘莲回来了,她又不理。

    柳湘莲给的东西她一概不收,却又把柳湘莲的衣衫鞋袜承包了。

    这种情绪元春不是十分的懂得,她反正没有过这种情绪。

    妇女部女官都是黛玉张罗,元春没插,结果,贾府的姑娘被她一起包圆了。

    除了生育期的杜晴,不懂得诗词的凤姐(凤姐如今认得字了,会看账本子,诗词却不通),余下迎春惜春都被黛玉拉近了父女联合部任女官。

    白家也罢了,家里有生意,不反对女子抛头露面,没想到水溶也支持迎春出来做事。

    姑娘贾蕙贾萱两个,被忽悠去了太学教导六岁至八岁的懵懂。

    贾芙却是自己进了女子太学读书,她不缺先生,主要是为了支持姑母的事业。

    妇女部除了功勋,还有清贵之家的少奶奶。

    张家大老爷,亦既张首辅寡居的儿媳妇,也被黛玉忽悠出来了。

    这位二少奶奶出身吴越书香门第,张首辅的儿子成婚三年无所出,却一病不起殁了。

    这位二少奶奶不愿意改嫁,宁愿伺候公婆。

    首辅夫人疼爱她一如亲生女儿,黛玉请了大伯母张氏出面一,张家就答应。

    且是这位少奶奶自己期初不乐意,最后才答应。

    元春看着这些女官教习,给黛玉伸出跟大拇指:“妹妹真能干。”

    这边黛玉轰轰烈烈的招聘女官与教习,元春这边把选与女子科举一起筹备。

    女子科举比男子科举简单多了。

    元春不需要那种咬文爵字的官员,她直接就是考核三篇文章。

    第一篇,针对女子地位变革做一篇赋文。

    第二篇阐述自己的投考女子太学的动与理想。简单就是你为什么投考女子太学,你考上以后想要做什么。

    第三篇,对当下大月朝的局势有何建议。

    一点大局观念也没有,不适合进入妇女联合部。

    只要能把这三篇文章做的词能达意,作为一个女官的基本素质便具备了。

    至于四书五经,那一段文字能不能倒背如流,那是国子监的事情。

    女子太学是为了教导女子自足自立自强。

    当然,不需要每个女子都有远大理想,为了拯救自己、拯救同胞而努力。

    女子投考太学,可以为了提高自己在家族与社会的地位,也可以是为了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修为与能力,或者是为了增长见识。

    这都无可厚非,值得提倡。

    至少这些女子有了改变自身生存环境的意识。

    但是,元春需要一批这样理想与抱负的女官,成为父女联合部的官员,帮着她达成心愿,共同为天下女子谋福利。

    一百二十人中能够跳出来一两个人,致力于这项事业,元春就很高兴了。

    先驱者有黛玉薛宝琴惜春水清探春这些人足够了,现如今需要出现一批继任者拥趸者追随者。

    然后,元春没想到的是,荣亲王妃不仅把娘家的三位侄女送进女子太学,还把王府的三位适龄郡主(十三爷很能生)也送进了女子太学的启蒙班。

    并且,荣亲王妃希望自己代替十三爷,行使对女子太学的管理权力。

    荣亲王妃诗词歌赋什么不是很擅长,她是武将世家,粗通文墨,接受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育。

    因此,被府里两位才华满腹的侧妃比得黯淡无光。

    若非她抢先生下嫡子,如今不知道落到什么境地。

    亦既,荣亲王妃愿意替女子太学管理后勤这一摊子。

    元春自然喜欢,一个摄政王妃的交际能力与威慑力,不是一般人能比。

    这相当于元春多了一双,多了一只眼。

    毕竟元春在深宫,不如荣亲王妃在外面方便。

    荣亲王妃如今在荣亲王府就是一座镇山太岁,管理者。

    如今忽然觉得日日替男人管着女人孩子,十分无聊,不如出头露面替太后做点事情,来的快活。

    荣亲王妃还有个私心,水潡开荤了却没指婚。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54956(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