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曹氏 掌门人(上)

A+A-

    前世漫水桥头的锅罐厂会一直红火到九十年代煤气灶出现时,但仍然在继续生产,直至新世纪初政府把这块规划成河西新区才慢慢关闭。

    从此之后桂源市面上的锅罐基本上从外地批发。

    不过黄未知道,即使因为煤气灶的出现,导致锅罐厂失去了城区的市场,但广大的农村仍然需要大量的锅罐。

    因为直到他重生前,很多农村仍然用笨重的铁罐铁锅做饭炒菜。

    所以他认为锅罐厂是一个永远不会被淘汰的产业。

    想想也是,就算家家户户都用起了天然气、电饭煲,但你总得要用锅炒菜吧,酒店饭馆总需要锅炒、大锅蒸煮吧?

    只要紧跟时代步伐,产品随时更新升级,把握市场需求的脉搏,锅罐厂、或者叫做炊具产业就会永远存在。

    黄未想引入外资建锅罐厂,并不是想跟王旦家作对。

    他家前世在锅罐厂里有多少股份不知道,其他股东还有谁也不清楚。

    但是黄未总不可能因为王旦家是邻居,知道他家今后会入股锅罐厂,自己就主动放弃这个会吧?

    如果都按这种方式做事,那他将来啥也做不成了。

    再重生者不是全靠截胡、剽窃、模仿、抄袭而改变人生的吗?

    何况他和刘启东这事也只是在闲聊而已,曹氏具体会不会投资八字都没一撇,如果人家没兴趣,自己也根本没能力建厂,找人合资都没关系,那么这个事情只是一而已,并不影响自己一直在谋划的其他事情。

    所以他解决了嫂子的事情后,马上就给黄瑾安排了任务。

    藤艺坊开业数年,‘映翠’二字在桂源虽然不算家喻户晓,但老街上的人起码都有印象,如果谁一问起,大家仔细一想就能出藤艺坊店铺的位置,甚至很多顾客都把看店的姑娘叫黄映翠。

    二十多的黄瑾出落得越来越水灵,追求她的肯定不少,以前经常来店里买烟的眼镜男不见了,却又有了其他男的在店附近晃悠。

    黄未有点担心,黄瑾却不在乎。

    因为她洋子叔每晚都来了的。

    黄未顿时不淡定了,仔细问过才知道成季洋每晚到关

    门的时候来了也不进店,就在对面的百货公司门口蹲着,等黄瑾关了门和马玲一起骑车走了之后,他才离开。

    而且有几次黄瑾和马玲在半路上都见到过他。

    很明显成季洋在暗中保护黄瑾,有没有其他目的不得而知,黄未还只得把这事埋在心头,没法找成季洋问。

    既然安全没啥问题,黄未就让她抽时间打听下,与藤艺坊相邻的两个铺面和紧邻的五家住房,有谁愿意卖出来。

    这七家人有五家姓骆,房主是骆勇的兄弟姊妹,也有两家外姓,不过都在后院,跟骆家还有点亲戚关系。

    骆勇一家不知哪儿去了,从卖掉藤艺坊阁楼后就没看到他像往常那样,天天在晚饭后出来遛弯下棋。

    问过他的家的兄弟姊妹,都不清楚,言语中不见有多在意。

    其实黄未还是比较欣赏他的,起码有原则,如果是放在后世,租赁合同不过是一张纸而已。

    他能做到那份上已经很不错了。

    后世这一片居民在拆迁的时候,骆家这几户由骆勇出面跟开发谈,但因为兄弟姊妹的意见不统一,悄悄签了拆迁合同,才导致他只得独自抗衡,从此他与兄弟们的关系就变得十分陌生了。

    考虑到这些,黄未觉得目前买他们的房子应该不难。

    再除了两家铺面,后面几家都是住房,也是早些年的深宅大院,被分成数家之后又增添了很多界墙、巷道。

    现在走进去给人的感觉是巷深路窄,屋檐低矮,院子边的沟里污水横流。

    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凑钱请人清理粪池。

    最关键的是,过去的大瓦房屋顶连城了一片,如果某一家想改造都不现实,因为拆掉一家,不定其他几户都会跟着垮掉。

    不过这七家人的铺面、住房,再加上院子巷道的总面积估计有七八百平方,按照藤艺坊的高价买两个铺面最少得花十来万,后面的五家住家还得十来万。

    总共二十来万才拿得下来。

    但家里却只有不到五万块。

    怎么办?

    好办,咱一家一家的买!

    几亩大棚基本上稳定下来了,并且拥有固定的菜贩子,虽然收入上没有多少上升的空间,但加上藤艺坊,家里每个月起码也有几千进账

    。

    这么多家不可能一次性全部谈妥,咱就陆续谈、陆续买,不用着急,慢慢熬,争取花两到三年搞定。

    九十年代以前,没谁知道将来的房改会给老百姓带来多大的冲击,即使眼光长远的人,黄未相信他也看不到那么远。

    在房地产大爆发的两千年之前,桂源仍然以单位福利房为主,还可以申请几百上千块钱的集资房,或者政府占了土地后修建的新村也能买到。

    城里人如果不够居住了,想买房就去自己找,相中了合适的请中人写约据给钱,有法律意识的才会去找公证处。

    除了旧观念思想特别严重的人家因为‘卖房就是败家’而坚决不卖以外,只要有人来打听,很少会因为房价高低而谈崩。

    不过黄未把这些房子和铺面买过来不是为了囤地,也没兴趣熬到两千年后。

    他笑着对黄瑾,咱今年买两家,明年买两家,后年再买两家,等我毕业就都买下来了。

    即使价格有点变化,问题都不会很大。

    就算按当时最高价格买,也不会出现藤艺坊这么高的溢价。

    如果有谁漫天要价,咱就暂时不理他,等周围的房子都买了,只剩他一家的时候,四周空荡荡的看他着不着急,会不会主动来找咱。

    黄未的想法黄瑾一向没反对过,哪怕涉及到巨额资金。

    问清楚了怎么去谈,价格范围之后她就出马了。

    渝州北誉为山城,坐公交车不如走路,坐船不如索道。

    第二学年放寒假时,黄未约上晏君来到了渝州。

    虽然目前渝州还没直辖,也没有前世那么繁华,但更让人觉得亲切,觉得这个时候的渝州才符合雾都、山城这些名称。

    俩人没有着急赶路,黄未算不差钱,晏君也不吝啬,俩人带着简单的行李四处游玩,去了枇杷山、去了南山避暑胜地、也去了大码头看两江。

    吃过解放碑的酸辣粉、巷子火锅、麻辣面。

    当然也去了连环画里关萝卜头的渣滓洞和歌乐山。

    最后来到了位于嘉陵江畔的曹江家,距离磁器口不远。

    他家的房子跟九十年代的农村人家差不多,是两栋二层砖混洋楼,只不过占地有点宽,还有一圈围墙。

    墙外还有菜

    地,不远就是别人家的瓦房。

    即使这样,在这个年代里已经相当于后世的大别墅了,在到处是瓦房的岸边显得很突兀。

    院子里有两条狗,虽然是土狗却很灵性,仿佛知道黄未俩是客人,围着转了几圈就摇着尾巴离开了,黄未拍拍脸色发白的晏君,然后和曹江的爸爸曹永成打招呼。

    曹永成四十几岁,跟三国演义里的鲍国安有几分神似,以至于让黄未有点恍惚,被掐了一下才反应过来。

    赶忙握住伸过来的,不好意思地:“曹叔好,我刚才走神了,看到您还以为是某个演员呢。”

    “哈哈,是吗,像谁?”

    “嗯,这个”

    黄未为难了,鲍国安演的电视剧最出名的就是三国演义,虽然他之前也演过几部别的,但是都不出名,多数观众都不知道他,其余的时间大部分在当教授,黄未自然不清楚了。

    怎么来园这个口误呢?

    “我具体记不得电视剧的名字,好像是宋江?”

    他不敢曹操,因为他印象深刻的那部电视剧目前根本还没拍,就只得胡扯。

    “哟嚯,你也看过水浒传?”

    “噢,对对,就是。”

    黄未突然想起以前按照章回拍摄过一次水浒,自己最喜欢看的就是武松系列,其他的都看得很少,自然不知道鲍国安在里面演过啥。

    谁知道误打误撞竟然准了。

    看来曹永成也知道,而且不止黄未一个人他像鲍国安。

    “那我演得像不像?”

    “这个我就不敢胡了,嘿嘿。”

    黄未挠挠头道。

    “哈哈,进屋喝茶。”

    曹永成没再逗趣,跟旁边几人哈哈一笑道。

    曹家的房屋很宽,人也不少,而且好像都住在一起。

    有曹江二叔曹永明一家、幺姑曹永芬一家。

    老大曹永成目前是船厂厂长,曹永明主管生产,幺姑姑父都在船厂有职位,很典型的家族企业。

    家里还有两个老家伙,曹江的爷爷曹德顺和老伴儿。

    事情老爷子不会插嘴,但重大决策都要他认可才行,毕竟曹老爷子现在才六十几岁,还是曹氏对外的名片。

    听曹江他精神相当好,每吨饭还要喝酒一斤,吃肉一斤,三碗饭。

    黄未

    当然晓得他在胡扯,最多明老爷子的身体非常好罢了。

    他只是曹江的同学、关系很好的室友而已,不可能让曹家显得很重视,但今天恰巧是星期天,除了他姑父还在厂里外,大部分都回来了。

    于是整个院里到处都是人,大大、老老少少二十几个。

    家里也经常来客人,黄未俩人的到来没引起围观,即使看到了也就微微一笑,然后离开忙自己的。

    大方点的孩子也会问哥哥姐姐叫什么名字,来干啥。

    黄未和晏君坐在硕大的客厅里喝着热乎乎的沱茶,打量着一片热闹和谐的大家族。

    与后世那些电视剧里的家族不一样,没有一个人会透露出尔虞我诈的表情和眼神,互相之间话也没有暗讽明怼。

    十来个从几岁到十几岁的孩子也能耍在一块儿。

    黄未看着眼馋,忍不住对晏君,咱俩以后也生这么多。

    腰杆上一阵剧痛,她还没回答,曹江却讨厌的:“你想得倒美!生那么多我弟妹受得了吗?”

    “滚!”

    黄未气得一脚踢过去,曹江嬉笑着躲过,之后道:“爷爷叫你。弟妹就先随便耍会儿啊。”

    晏君红着脸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