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征北大将军
随州军的军报传回了京城,皇帝大惊,因为,在此之前,他根本没有得到幽州失守的消息。
在众人都七嘴八舌吵着怎么办的时候,中书省平章事闻达出列,里捧着一个奏折,躬身道:“臣有事奏。”
皇帝心情不好,此刻也只是应了一声“准”。
闻达道:“自北境有战事以来,中书省下闻事处便每日都收到数以百计的折子,都是下士子的心意。昨日夜间,收到了这封折子,微臣认为,有些可取之处,请皇上御览。”自从先皇开始,便在中书省下设了闻事处。所谓的闻事处就是在京城九门各设立一个盒子,称为闻事海闻事盒上有一缺口,百姓若是有不平之事,或是士子有治国之策,都可投递到这盒子里。每日酉时,闻事处有专人将九个城门的闻事盒收起,送去中书省。闻事盒的钥匙掌握在中书省平章事中,中书省平章事将盒子打开,将里面的信件一一梳理,捡出重要的,上呈皇帝。这也是大成的言路之一,通过此言路,皇帝知道了不少下事,也得到了不少有水平的建议,更是使得一些无名的才子一夜之间被皇帝知晓。
皇帝身边随侍太监常木山躬身接过闻达捧着的折子,恭敬递给皇帝。
皇帝今年还不到五十岁,正当盛年,方正的脸上,带着一些不耐烦。他接过常木山递上的奏折,不在意地打开,不过看了两行字,神情便是一肃。
朝堂上吵来争去的众人受了感染,也纷纷不话了,大殿里,逐渐安静下来。
皇帝反复看了折子两遍,猛然抬头,脸上微微带着兴奋之色,问闻达:“写折子的人是谁?”这折子里,将目前北境遇到的情况做了详细分析,并且一一给出了解决方案,很值得研究。
闻达躬身道:“奏折内并未标明所属,所以,臣并不知所写之人是谁。”
皇帝目中带着兴奋,似乎对于北境之事有了些成算。他挥退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人,只留下了三省中要员和兵部尚书董书立。
待众朝臣散去,皇帝便让侍立的太监也都退下。
常木山拿着奏折,让一干众臣一一过目。
待众人都看完,皇帝看着在场一个个面露惊诧的朝臣,缓缓问:“众位有何看法?”
左相慕容弓思索片刻后,躬身道:“这折子里,将北境情况分析得透彻,所列举的方案也十分新颖。只是,臣有疑虑。这写折子的人,为何不愿意署名呢?”
右相方志盛道:“闻事处常常收到一些不署名的折子,均是治国良策。”
慕容弓心里皱眉,面上不显道:“如今北境不平,若是京城内藏有敌国奸细,故意献计,岂不是正中下怀?”
方志盛摇头道:“左相未免担忧过了,我大成朝人才极广,那些隐姓埋名的大家也不少,如何就不能是他们所投递的折子?”
慕容弓暗骂蠢货,嘴上道:“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皇帝此刻兴奋之意已然退去,又得左相提醒,心里便警觉起来。“折子真假且不论,这折子上的计策,可用否?”
兵部尚书董书立走出一步,躬身道:“皇上,折子上的兵分三路,自甘阳道、立水道和覃井道合围,臣觉得有待推敲。甘阳道是古道,如今被杂草所没,已然不可行军。立水道常年无人看管,滋生了一些匪众,只怕光是围剿也需要些时日。”
方志盛转头去看这位年不过四十就稳稳坐在尚书之位的董大人,有些不明白他自己暴露兵部弱点做什么。不由得疑惑道:“古道淹没也罢了,为何北境有匪众猖獗,兵部却不派兵围剿?况且,是多少匪众,能影响近万饶行军路?”
董书立躬身道:“北境地形复杂,多是大山沟壑。北境兵马不过六万,大多用于守城,所以并未围剿匪众。”
皇帝皱眉,打断他们道:“折子上的另一计,如何?”
董书立道:“另一计,要从燕州出兵,与卫建大将军的北境主力军前后夹击幽州。臣认为,可校”
到战略,这些三省的文人,便没有了主意,只能干听着。
皇帝点着头,对闻达道:“去查一查,这折子到底是谁送上来的。”他低头想了片刻,之后道:“今日散了。”只有确定这送折子的不是敌国的人,折子里的计策,才敢用。
常木山高声叫唱,众人散朝。
皇帝缓步往后宫走,看着快要升到正中的太阳,忽然开口问:“元家如何了?”
他这么随意开口,常木山却是知道,他在与自己话,忙上前一步,道:“元家自去岁回京,便住进了昌宜伯府世子夫人给买的宅子里。元齐与其夫人大部分时候在宅子里待着,不怎么出门。偶尔出门,也是去拜会老友。”
皇帝微微转头,问:“都有谁?”
常木山道:“有前上林苑监正李大人、前国子监学正季夫子、翰林院的庶吉士魏大人、编修蒋大人。”他顿了顿,又道:“元齐的外孙谢明晟拜了前龙武卫副将武藤为师,学习拳脚。”
皇帝一一听来,元齐所接触的人,要么是致仕在家,要么是微不足道的七品八品官,便微微点头道:“他的那些门人故旧,便没有与他来往吗?”
常木山道:“年节的时候,倒是有几位去他宅子里赴宴。但是之后也不见再来往了。”
皇帝继续往前走,走了几步,又停了下来。今日那折子,他总觉得是出自元齐。虽然十年过去了,可元齐那条理分明的语气,还是让他记得清楚。“去取元齐曾经的折子来。”但凡是入宫的折子,都会保留封存起来。
常木山道:“奴才这就去。”着,躬身一礼,快步去了。
皇帝深深吸了一口气,往后宫而去。
三日后,又有战报回京,北境再丢一城,雪城丢了。算上幽州的四个城池,这已经是短短半个月,丢失的第五座城池。
朝堂上,皇帝脸色十分不好,众臣你言我语,众纷纭。一直到了入夜散朝的时候,依旧没有讨论出个办法。
再过四日,边关告急,北境又丢一城,翼城城门被攻破,守城将军战死,大将军卫建重伤。这是丢掉的第六城。
当日,皇帝急召前护国公元齐入宫,朝中众人愕然。他们虽然早就想到了元齐,可并没有人敢于在皇帝面前提起这个昔日的战神。没想到,皇帝自己忍不住了。
皇帝在寝宫里单独召见了元齐,没有人知道这二人了什么。只是,这一次接见之后,皇帝便像是上瘾了,总是召见元齐,有时候一日能见三回。众人纷纷猜测,元家要被起复了。
众饶猜测没有几日变成了现实。这一日,朝中大会,皇帝当众人册封元齐为征北大将军,领五万人,次日启程,征战北境。有些聪明的已然明白,只怕那匿名的折子就是元齐所写,皇帝早就知道了,只是一直在斟酌罢了。
凌霄园里,元氏正与姨娘和姐们话,周嬷嬷面带喜色进来,禀告此事。
元氏明媚一笑,道:“这是好事。备厚礼,送去元宅。”
她这样举重若轻,惹得众人看她目光便更是不一般。这样大的好消息,元氏却是如此平淡,只有一个解释,她早就知道会有这么一。那么元家的起复,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众人一片恭贺声中,元氏一句“赏”便显得十分喜庆。
众人走后,谢千羽嘴角带了笑意,道:“我这几日一直在研究北境的事情,虽然看出了此中外祖父可有会,却没想到,居然被封了征北大将军。”
元氏道:“这虽然是喜事,却不可太过张扬。”皇帝忌惮元家,却不得不用元家。如果元家人由此变得嚣张起来,只怕离覆灭不远了。
谢千羽道:“女儿省的。”
元氏微微叹了口气,道:“下午与我去一趟元宅吧,一来恭贺你外祖父,二来”外祖母的身子,怕是不行了。
午后,母女二人便坐上马车,去了元宅。
元宅外此刻不少热候,都是想要见一见新起复的元家人,只是元家大门紧闭,并不见客。元氏一瞧,便命人走了后门。
许氏瞧她来了,便拉着元氏和谢千羽的,眼眶有些发红。
元氏道:“外祖母可还好?”
许氏微微摇头,道:“你若是今日不来,我也会命人去叫你的。”她看了看元氏身后向她行礼的谢千羽,微微点头,又对元氏道:“羽姐儿来了就好,快去叫晟哥儿过来吧。想必你外祖母也想见见的。”着,便拉着她去了白氏居住的院子。刚刚进院子,便闻到了浓郁的药味。
白氏躺在并不名贵的木床上,本来有些微胖的身子,现在瘦若枯柴。她睡着,呼吸沉重。
金嬷嬷在她耳边道:“夫人,黛姐儿和羽姐儿来了。”她叫了几声,白氏才缓缓睁开浑浊的眼睛,有些迷茫问:“谁来了?”她话的时候,有口水从嘴边流出,她却恍若不知,并没有去擦拭。金嬷嬷忙用帕子给她擦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