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送奠
谢千羽问雪松:“母亲准备怎么处置那两个医婆?”
雪松道:“夫人暂且关押,好好审问两个医婆的收买之饶线索。伯爷听了二人所气得不成,去祠堂请了家法去了山溪院,要找四少爷问个明白。”
谢千羽挑眉:“已然去了?”
雪松点头道:“奴婢来的时候,伯爷已然去了。”
谢千羽又问:“松鹤园里那些谢荣的人,如何处理的?”
雪松道:“共十七人,都断了气了。夫人下令,收了她们身上的恭亲王府腰牌,又将尸体划花脸,丢去乱葬岗了。”
谢千羽点头,道:“周嬷嬷和玉兰紫荆的事情,母亲如何安排的?”
雪松压低声音道:“周嬷嬷还有个儿子,尸体和抚恤金夫人会亲自送去,还有四套夫人自己的新衣裙和一口厚实的棺木。玉兰和紫荆都没有亲人,所以安排了两个元家的家仆,入了她们的家谱。”
谢千羽叹了口气,点头道:“我这里也有几套新衣裙,日常穿的,不是郡主服制,待我收拾好了,亲自送她们的尸体回家去。”
雪松点头道:“正是这样,夫人本是来问姐意思的。”
谢千羽对白灵道:“去将我新做的那几套衣裳都拿上,再叫风十三娘去棺材铺子里买两个厚厚的棺椁送来谢府,入棺之后,今日咱们就送去。”
白灵应了一声,与雪松一起出去了。
过了半个时辰,云馨儿带着春雨进来,看谢千羽坐在窗边发呆,便走过去坐在一旁,缓声道:“逝者已矣。”
谢千羽招呼曼娘给云馨儿上茶,自己也喝了一口半凉的茶,叹气道:“周嬷嬷是看着我长大的,那些年我浑浑噩噩,她不知道为我挡下多少灾祸,若是没有她和白灵,我早已死了不知多少次了。”犹记得前世周嬷嬷撞柱而亡的悲壮,也记得这一世第一次见她时候落寞的背影。嘴边似乎还残留着她为自己抱在怀里暖着的包子的温度,到现在,她依旧不能相信,周嬷嬷就这么去世了。
云馨儿也叹息道:“我嫁进来也不久,可周嬷嬷对我也多有照鼓,即便是玉兰和紫荆也都是过话的。如今她们忽然去了,我心里也很是不忍。”她招招,春雨上前,将里的托盘放在了二人之间的桌子上。云馨儿继续道:“这是我对周嬷嬷的一点心意。”完,又取下腕上一个蓝玉镯子,道:“这个镯子上次玉兰看了几眼,想必是喜欢,也替我给她添装殓吧。”着,又从荷包里取出一个金铃铛,道:“这是给紫荆的。你去送玉兰吧,我去送紫荆的灵柩。”
谢千羽看着云馨儿带来的东西,点头道:“有心了。”她刚刚新婚,却不介意忌讳,肯将自己的贴身之物送给别人装殓,已然是十分有心了。
云馨儿接过曼娘递上的茶水,喝了一口,道:“母亲刚刚让雪松过来,将事情都与我了。目前也找不到那买通医婆的人,而那位显然是有备而来,我担忧还有什么后眨”她的“那位”自然是在谢荣。按理,该叫一声姑姑的,可她的做派,实在是让人叫不出这样的称呼来。谢荣今日带了十七人大闹谢府,怎么会就这样善罢甘休?
谢千羽点头道:“既然开战了,自然要分出个胜负来。”今日的事情虽然闹得大,而且看起来是元氏母女没有占下风,可到底没有分出胜负。在后院的腌臜乱团里,除非一方罢战或者死亡,否则,就没有胜负。
云馨儿自然之道谢千羽的意思,此刻也只能叹息一声,道:“用得着我的地方,定要知会我。”她是新妇,只怕元氏母女都不好意思用她的。只是她既然嫁入谢家,自然是与丈夫和母亲一条心的,她愿意在这场战斗中出一份力气。
谢千羽抬眸看她,难得带了些淡淡的笑意,道:“你也是个不怕事的。”
云馨儿苦笑道:“我出嫁之前你就和我过谢府的情况,是我不管不顾要嫁进来。既然嫁进来了,自然就脱不开身了。躲事情,事情能不找我吗?”这些日子,元氏开始将府中一些中馈交给她打理,明显是信任她的,她怎么能不出力呢?
谢千羽站起身来,走到拔步床里,从里柜里取出一件厚厚的大氅,交给刚刚从门外进来的白灵,道:“去库房寻几块上好的黑丝绸,将这大氅和大少奶奶的奠礼分别包起来,叫门外准备车马,我和大少奶奶一起给周嬷嬷家里送去。”
白灵红着眼睛,捧着东西出去了她与周嬷嬷十分亲厚,甚至可以是十来年的战友,一朝周嬷嬷去了,她怎能不伤心?她走到门外,点了一等丫鬟如意和一个二等丫鬟方月一起收拾东西。
谢千羽和云馨儿并肩走出牡丹园的时候,正巧遇上了谢轻云。
谢轻云快走几步迎上来,问:“大嫂子和大姐姐是否要去周嬷嬷家里?”看二茹头,便道:“我也正是要去的。”她指了指身后灵珠里拿着的一个包裹,道:“这是奠礼。”
于是三人成行,一起坐着马车,去了城南。
周嬷嬷家里原本有个儿子名叫郑一,后来战乱时候走散了,也是去年才找回来。郑一这些年混迹得还可以,在京城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买了一处院子,还娶了妻子,有了儿子。
马车在狭窄的巷子里行走,在一处十分普通的住宅前停下来。谢千羽等人下车,看着大门上挂着的黑白二色绢布,纷纷叹气。门口守门的,是一个壮年,看几位贵姐下车,忙迎上来询问。
云馨儿道:“我们是谢家人,来送奠礼的。”着,将一个白色帖子给了那壮汉。
壮汉大声喊唱道:“谢家大少奶奶,大姐,五姐到!”
随着唱喊声,有一妇人披麻戴孝走出来,见了几人便磕头,道:“多谢大少奶奶,大姐,五姐前来祭奠。苦主儿媳李氏有礼了。”云馨儿忙上前将人搀扶起来,叹气道:“节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