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元氏日常

A+A-

    谢千羽看向卫姨娘,这位卫姨娘的受宠程度曾经仅次于秦姨娘,当时也是貌美如花,风韵独特的,可如今眼角也有了些皱纹,竟然像是一年之内老了许多的感觉。她笑了笑,道:“六弟弟还,不必苛求这些礼节。”

    卫姨娘心知谢千羽这是拒绝他们登门王府的,她张了张嘴,却没出什么话来。她也曾在凌霄园落寞的时候狠狠踩过几脚,膝下也没有像是谢轻云和谢紫瑶那样会讨巧的女儿,只有一个混不吝的谢明奇,如今谢征倒下,她在谢府的地位尴尬得很。此刻听谢千羽不愿与自己和儿子亲近,她一时之间也没有了法子,只能笑了笑,道:“我那院子里的桃子熟了,今年可是大丰收,今日大姑奶奶带一些回去。”

    谢千羽抬眸看卫姨娘有些讨好的笑,就想起那时候母亲还在昏睡,自己有一次路过碧桃院,看里面熟透的桃子,就饿得不行,想要偷偷溜进去摘一两个果腹,却被那里的婆子狠狠推了一把,一屁股坐在碧桃院的鱼塘里。记得那日白灵哭着给自己洗衣裙,自己则是冷得坐在床上,披着被子瑟瑟发抖。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成想,今日卫姨娘却求着给自己桃子,还光怕自己不赏脸,不要呢。

    她笑容深了些,对卫姨娘点点头,道:“这几日正想吃秋桃子呢,那我就却之不恭了。”

    元氏如今也算是太夫人了,哪里管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等云馨儿生了孩子,这谢府的中馈大权就彻底交给儿媳妇,她只管含饴弄孙了。

    卫姨娘十分欣喜,忙笑着应了。儿子如今已经十一岁了,根本不是什么读书的苗子,不准将来得走武官的仕途,那时候就用得着康王府了。康王府的一句话,可比她跑断腿有用多了。

    谢千羽看了一眼坐在那里一脸不耐烦的六爷谢明奇,淡淡笑了笑,道:“咱们话,六弟一定不爱听的,不如去读。”

    谢明奇一听,忙开心地从椅子上跳下来,行了个礼,跑了。

    卫姨娘大窘,这个儿子让她惯坏了,养成了这样的性子,如何也掰不过来。她只能歉意地行礼,退了出去,追着儿子跑了。

    端正坐着的曹姨娘也是温婉了许多,笑着听大家话,丝毫不准备插嘴。

    谁知,谢千羽却转身问她:“如今国丧已经过了,五妹妹的婚事可有了着落?”谢轻云过了年就十四了,是可以筹备筹备了。

    谢轻云红了脸,忙借口走了。

    曹姨娘笑着看女儿羞怯跑开,转头对谢千羽十分亲热道:“是要多谢大姑奶奶抬举,这丫头现在有了正经的收入,太夫人又赏了她两个铺子。我本是打算着要找个官宦人家子弟的,看中了刑部侍郎家的儿子,可她不乐意,是身份贵重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向姑爷一样,一心一意对妻子好。您瞧瞧,我这上那里给她找去?”若是像谢千羽这样簪缨世家的嫡长女也就罢了,可女儿偏偏是个庶出的,且自己的出身并不高。想要一生一世一双人,只怕是要找个寒门子弟了。

    谢千羽嗤笑,宇文信那样脸皮厚的饶确不好找,于是道:“那就先不急,且再看看再。”

    这时候,康姨娘来了。

    康姨娘是元氏醒来之后给谢征纳进来的妾,可以是元氏的人。她今年只有二十岁,生下了十爷傍身,即便有一日谢征不在了,也有十爷给她养老送终的。

    康姨娘行礼之后坐下,叹息道:“没想到老侯爷的病这样来势汹汹。”她刚刚从伟明轩过来。

    元氏点头道:“此事不必声张。”失心疯,这病要怎么和外人?

    几人又了几句,曹姨娘便带着谢紫瑶和康姨娘一起告辞了。

    谢千羽笑着看元氏,道:“母亲如今是太夫人了,怎么还要与这些人扯皮?”

    元氏笑道:“总要打发时间。”

    谢千羽这才想起,谢家如今是母亲只遮,已然没有了什么意思。她忽然想起之前得的一副叶子牌,笑道:“我那里倒是有一副玉骨牌,明日叫曼娘给母亲送来,与叶子牌很像,不过不用一直用捏着。”

    元氏有了兴趣,细致问了问,谢千羽只知道大概,笑道:“是南边兴盛起来的搏戏,咱们北边还不太盛行,到时候让曼娘与母亲细细吧,我可不精通这个的。”

    曼娘也插嘴道:“这玉骨牌比叶子牌多了些玩意,到时候奴婢过来陪着太夫人玩一会儿,太夫人就会了。”

    元氏忙应好,她淡定的笑容与谢征狰狞的样子形成巨大反差。

    谢千羽微微呷茶,母亲已经从父亲的背叛中彻底走出了,或者,是根本不在乎父亲的生死了,这不是什么坏事,最起码,母亲更轻松了。

    母女二人又了一些年节的事情。

    谢千羽道:“我和子言今年收成还算不错,茶道的年银已经送来了,还有山庄里收到的粮食,也都送来了,店铺和矿山的盘点只怕是要在腊月。今年七七八八加起来,也得了几十万两银子。”

    元氏点头道:“难为你了,刚刚出嫁的第一年就要操持整个康王府。”

    谢千羽挑眉,有些兴奋道:“起这个,我倒是有些惊讶。康王府百年世家果然不同一般府邸。”她笑着道:“王府里只是一个山庄送来的东西就够三四万两银子,那些店铺、盐道、海船、丝绸的生意,简直是数不胜数。我听华大成,怕是今年一年就能得三百万两银子,还不算粮食和山货。”只是王府赚的银子大部分都养着私兵了。

    元氏点头道:“那时候护国公府还热闹的时候,一年的进项差不多也是这个数。”那时候元家兵权最盛的时候,来家里拜见的朝臣都将门槛踏破了,许氏常常笑着,家里每年都得换一次门槛。后来门槛上就包了厚厚的黄铜,这才免了换门槛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