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6章 世纪之谜(一)

A+A-

    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东西方文明,这里有一个让世界上很多学者、包括中国学者搞不懂的问题:即为什么震旦能在落后世界几百年之后追上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震旦文明比西方文明更强大,更具包容性,也更具活力。这是一个世界之谜,直到今天也没有人能够破解。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对震旦文明作一个深入的考察,而对于震旦人来,最具影响力的有三种学问:儒家、道家、佛家。

    很多人已经发现,中国古典哲学和西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哲学是不同的,中国古典方法论是从整体上、系统上把握世界,换句话是从宇宙、世界为观察点认识世界和人类;而西方是分析,解剖,从细节入,也就是以个人为出发点观察社会和世界。中国古代的哲学,包括古印度的哲学,与西方古代哲学是不一样的。古代中、印的哲学是实证的,实证是那些伟大的修行者都是在自己修行境界中证悟的,而证悟的方法是首先放下自己的一切知见,也就是放下你个人的一切观点,还有世间的一切知识。

    比如中国的老子、庄子,还有易经的原创者伏羲氏,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佛、六大论师,他们都是在修炼的极高层次,在定境中证悟的。他们把自己证悟的东西出来,教导人们如何修行,这就形成了现在的大藏经,道藏,儒藏。历代知识精英对释道儒三家的学习传承,都成为八识心田的种子,深深地沉淀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也成为震旦文明的基因,成为震旦民族的宝贵财富。而西方的哲学家都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思考得出结论,比如古希腊哲学家水是世界的起源。两者都不在一个层面上。

    到了近代,西方分析科学大发展,东方远远落后了。但是到了现代,很多人发现了分析科学的局限,开始考虑整体思维的必要性和科学性,物理学和经济学家陈平也提出混沌经济学理论。

    中国的当代知识分子对于老庄和易经的研究非常浅薄,那些解老庄的人都是西方科学教育出来的,解

    出来的水平可想而知,有人还老子的道德经里的“道”是指月亮,那是贻笑大方了。

    杨振林:“我要特别加强讨论的,中华的文化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中华文化的归纳法来源是什么,如果看易传,易者象也,易象者意想也,就是要立一些卦符要贯彻一些观念,把它趋向比类,所以观物取象这是易经的精神,所以归纳法向上要想求得整体的观念,这个是贯穿在易经的精神里面,可是缺少的是推演的办法。易经的精神分类、精简、抽象化是归纳法的精神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有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个是两回事,不要把它合在一起。”

    易经真的没有推演的办法吗?“天人合一”到底是对还是错误的呢?换句话,物质和意识是不是一回事?

    其实释迦佛提出了一个更加精确的概念,“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我们简单地一释迦佛是如何描述世界和人类的起源。从佛性开始,人的佛性是本来清净的,是本具光明的。然后因为一点无明覆盖了佛性真如,佛性为阳,无明为阴,佛性和无明合和而成阿赖耶识,也就是佛家讲的第八识。

    这个无明是怎么来的呢?无始以来。也就是没有开始,就像黄金和沙子混在一起,只有通过修行,把沙子去掉,留下真心。所以有些邪教人都是生活在天上,只是道德败坏掉下来了,这都是不符合佛教教义的。

    道家把第八识叫混沌,或者“道”,周易叫太极,普通人理解为人的灵魂。

    佛家万法唯识,就是的这个第八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包括物质和精神都是这个第八识显现的。第八识可不是哲学里面的那个“意识”。意识属于第六识。其实学习心理学和研究人的思维意识的人,要看一看佛经,佛是研究心意识的专家。

    佛家一个世界的形成和发展有四个阶段:成、住、坏、空。易经的先天是成,也就是天地未形成之前,属于无极、道、混沌。接下来是住,属于后天,天地乾坤已分,人类和其他生物都出

    现了。

    佛家我们这个物质世界是地、水、火、风四大种形成的。混沌之中首先是风轮出现,接着是地火水。牛顿不是沉迷于宇宙第一推动力吗?其实就是这个风轮。记住,释迦佛的不是现代科学家的假,他是看到了这些,包括老子也是一样。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世界万法的演化秩序。“冲气以为和”的就是风轮升起。

    易经讲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这是宇宙万法生成演化的法则,适用于一切运动,包括人类社会以至于个人的运动。

    杨教授易经没有推演办法,那是他根本没有看懂易经。马克斯:“一门科学只有发展到能够用数字来表达的时候才能够称其为一门科学。”其实易经也是能用数字表达的。

    易经: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每个卦都有一个数字,这些数字非常神秘,算卦就需要用数字断卦,只是很多人不懂,称之为江湖骗术。

    中国的天干地支不只是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同时还有能量的含义,干支从本质上讲是星象学。有人用场的概念来解释命运,太阳系的行星和太阳的不同的相对位置导致能量场的不同,从而导致能量个体在某个时候出生的时候就带有不同的能量元素,这就是人出生的八字。随着天体运行,这种能量元素也随着能量场的推移不断变化,从而决定了人的运气,什么时候鸿运当头,什么时候霉运连连,什么时候落入监狱,什么时候一命呜呼,这些都是可以算出来的。中国人讲天时地利人和,这个天时是可以算出来的。

    有人周易六十四卦的推演是一个封闭系统,一个循环走完就没有了,不合理。这句话也对也不对,因为从乾、坤开始走,走到最后第63、64卦既济、未济,整个过程是宇宙“成”的阶段。64卦结束之后,就是坏和空,整个世界崩塌,烟消云散。

    但是其中具体的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不是按照这个秩序来走呢?当然不是,64卦只是事物存在的64个状态,我们算卦时都知道,事物

    是从一种状态到另外一种状态的演化过程,都在这64个卦里打转,逃不出这个系统。除非你能走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受这些约束。

    古代算卦测事可以很准,而且古代的人已经把事物演化的方程式弄出来了,这也许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现,比四大发明还要厉害,只是我们完全没有彻底挖掘掌握。

    举一个例子:5年2月2日(阴历甲子年十二月十三日申时),问:苏联领导人现在生病了,他的病什么时间好?或者什么时间死?

    根据问卦的时间,起的卦是泽火革,互卦是天风姤,变卦是雷火丰,原卦是他目前的状态,互卦是中间的状态,变卦是结束的状态。

    根据算卦原理,现在的卦象是革卦,上泽下火,这是领导人现在的状态。接着上面的泽卦变为雷卦,整个卦象变为雷火丰,这是他的病情发展的最后阶段,或者扑街或者痊愈。

    不变为体,变者为用,革卦里的火为体,是本人,泽是用卦,也就是变量。革卦的“火”体强不强呢?冬天的火处于死绝之地,身体很虚弱。上卦为泽为水为用,下卦为离火为体,是用克体,凶兆,又用“水”临旺相,体处死绝之地而受克,是凶上加凶。周易古经注中有:‘水在火上,水势大于火势,则水灭火。’体灭,则死也。

    断:他将在95年正月病逝。后果然于5年正月9日(公历3月0日)死。

    有人问:卦中离为火体:春季木旺,正月是木旺之期,木能生离火,他有救,不应死,为什么会死?为什么断死?

    解:正月是木旺之时,木能生火,按卦讲是对的。但看生旺死绝,还须考虑到地理气候条件。正月之时,在震旦南方正是木旺之季,而北方还是寒冷之期。莫斯科居震旦西北之遥,更是白雪皑皑冰封之地,虽时令值春,火仍处死地,木寒何能生旺?何能救火之危?所以原神无力,难济枯旱之苗。

    最神奇的是:苏联领导人死于5年正月十九日,正符合主卦(泽2火3革5)、互卦(天风5姤6)、变卦(雷4火3丰)之全数(5+6+=,*2=36)36。也就是从起卦预测到他死的时间,正好是36天。周易之数,不可思议。

    道家、佛家、包括儒家的易经

    当然有推演,但是这个推演方法太深奥,大到整个宇宙,到一事一物一人,都在其中,都能推演出来,太玄奥太难懂,所以也就太不可信。其实周易首先就是一本预测的书,易经没有演绎,那都是没有真正读懂。

    周易的内涵“其无内兮,其大无垠”,与至生物遗传密码规律、人体疾病发生规律和大至天体运行的宇宙变化,竟在数千年后得到证实有相同之处。可以,现代尖端技术都与古典的人八卦有联系,这就不能不使人感到神秘和震惊。

    由于电子计算的发明与广泛应用,世界其他尖端科学亦籍以迅速拓深和发展。当代世界尖端科学,诸如混沌理论、一元数学理论、物元分析理论、天地生偶次序理论、全球地质构造吕德斯线理论、地球经络穴位理论、地球自然节律理论、自然同期可公度理论、生物全息理论、宇宙全息理论、生物64种遗传密码破译理论、人类基因工程理论等等,其中就有十三项的母体理论皆源于“八卦”原理。这不得不让人惊叹,中国的易经博大精深,这个评语易经当之无愧。

    很多人对于佛家有很深的误解,认为佛教是迷信,只是精神上的幻觉,是内心的感受,完全没有现实意义,也不符合理性和逻辑。即使是一些佛教徒也这样认为。

    真实的情况是佛教是可以实证的。佛教讲的四禅八定,四果罗汉,菩萨的五十四圣位,都可以在修行中验证。另外,即使你不修行,佛经中的一些结论都是可以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出来。这也是佛家因明学的作用。比如心经“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你看看楞严经,一个一个用严密的逻辑给你推理出来,一切都无。

    很多人看中论,学因明,脑袋好像给人敲了一棍,懵圈了。很多我们认为想当然的,其实都是错的。比如“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什么意思,就是万物没有来,也没有去。你从北京走到上海,其实根本没这回事,你根本没动。你要看到这里,不得懵圈?

    僧肇写“物不迁论”:“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

    动。人之常情。余则谓之不然。”“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而非静。(如朱颜在昔。今已老耄。以谓流光迁谢。故曰动而非静)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静而非动。(以我而观。朱颜自住在昔。未尝迁至于今。故曰静而非动)动而非静。以其不来。(人之以为迁流者。以少壮不来。故以为动)静而非动。以其不去。(我之所谓不迁者。以少壮在昔不来今。亦如老耄在今不至昔。故以为静)然则所造未尝异。所见未尝同。(同以昔物不来。而见有动静之不同)逆之所谓塞。顺之所谓通。(迷者以情逆理。故塞。悟者以理达事。故通)苟得其道。复何滞哉(若悟真常。有何相可滞哉)。”

    为什么万物没有变动呢?非常难以理解。比如你以前是个鲜肉,现在是个老咸鱼。你流光迁谢,所以动而非静,青葱岁月留在过去,再也找不回来了。

    但是你仔细推敲:正因为青葱岁月留在过去,所以根本没有动啊!二十岁的鲜肉,永远定格在二十岁,他不是你。你这条老咸鱼是鲜肉吗?不是。如果回答是,你应该是原来的模样。就像看电影,我们看这个人从到大在成长,其实他根本没变,只不过是前面一张胶片,现在一张胶片。你现在的胶片和过去那张有关系吗?没有,这是两张独立的胶片。

    从世间相的表面上看,似乎是沧海桑田,瞬息万变不久长的,但事物的本体实无坏灭,不过在这边坏了,到那边又生了,搬了一个场而已。

    苏东坡先生在前赤壁赋中:“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他假水和月明万物的假相在变化而实体未尝变易。同时又进一步明心情不豁达执假相的人看世间是沧海桑田,瞬息万变的;而开朗明智之士识得事物与众生一致的真体,就知道天地间的一切一切皆是长住不变的了。

    我们学习运动论,矛盾论,认为万物世界都是在运动变化中,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东西,我们人体也是一样,慢慢老去。释迦佛在

    楞严经开示:我们人身上有不灭的东西,那就是人的见闻觉知。比如你0岁的时候看恒河水,和你60岁时看恒河水没有不同,不会因为你老了你看到的恒河也老了,它是不变的,所以你死后你的见闻觉知也是不灭的。

    六祖大师有一个公案:慧能去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有幡被风吹动,因有二僧辩论风幡,一个风动,一个幡动,争论不已。慧能上前插口:“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个典故深刻地刻划出万物皆空无、一切唯心造的大乘佛教的根本教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