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面善腹黑
出了宫门,李隆基的銮驾果然就等在宫门一旁,堂堂当朝太子,居然屈尊等他这么一个的暗卫。
还真是有点让陈楚歌受宠若惊,如果换做先前,他大概会觉得李隆基如此体恤下属,自当报之以忠义,鞍前马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是今夜是所见所闻,以及父亲的那番言语,对他的冲击可实在太大了,陈楚歌眼前之景,已非昨日之景。
前世的他是对唐史有所研究,但是史书终究只是史书,其中掺了多少水,是谁也不准,吃不透的,而且也不可能凡事都面面俱到。
在陈楚歌先前的认知当中,睿宗生性软弱怯懦,全都仗着出身与一干亲属部下,方才坐了几年皇帝。
先前有过几面之缘,那睿宗给陈楚歌的印象也的确如此,但是今夜近观之,方才明悟,这丫的藏得真够深的呐。
绝非史书上记载的那般,而‘父亲’陈玄礼,那最后的提醒,也是让陈楚歌大为震惊。
历史还是那个历史,史书上大致会怎么写,仍是怎么写,但是陈楚歌却不在妄自尊大的以为,凭借着自己肚里的那几两墨水。
就能玩转这大唐盛世之下的长安城,一个不心,不是他改变了历史,而是成了历史的尘埃,淹没在风起云涌之下。
收起了往昔的些许傲慢,陈楚歌上前与太子见礼道:“谢太子殿下!”
李隆基摆明了是在拉拢人心,但是还真的让陈楚歌受益匪浅,因此,道谢是诚心实意的。
“你在我麾下当差,父子二人也久未见面,今夜恰好有此会,我岂是不近人情之人?”銮驾当中,李隆基与陈楚歌笑言。
这时不等陈楚歌回话,高力士便在一旁,插话提醒了一句:“殿下,时候不早了。”
陈楚歌当即噤声,咽下嘴边那没什么营养的话,知道今夜的重头戏,怕是要来了。
眼下睿宗摆了这么一道难题在儿子面前,李隆基这个太子又该怎么做呢?
若是什么都不做,岂不是无能?给太平公主闹得不可收拾,满朝文武怎么看?
李隆基好不容易在朝堂之上,积累下的名望与口碑,可全都毁于一旦,太子之位堪忧呐。
而若是彻底展露脚,在太平公主起兵之后,平复叛乱,呵呵,那睿宗又该怎么想?
太平公主敢起兵,假以时日,李隆基又真的不敢吗?
原本陈楚歌还以为睿宗与李隆基这对父子,感情挺好的,不像历史上,其他那些君王父子似的,相互猜忌。
更何况,当年‘唐隆政变’,睿宗能当上皇帝,可全都是仰仗着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功劳,如此一来,就更没道理猜忌李隆基这个有扶龙之功的儿子了。
但是今夜,陈楚歌在宣政殿当中,亲眼所见的一幕,让他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
睿宗与李隆基这对父子之间的关系,似乎也没史书上写的那么‘和谐’,而当年的‘唐隆政变’,睿宗未必就是那般‘不堪用’,从头到尾只不过是坐享其成。
其中必有隐情,只可惜自己当是只能在外围捡捡便宜,不能了解到局外之事,可惜可惜。
陈楚歌想着,眼泛精光,史书之上平心静气,史书之下暗流汹涌,而身处其中,才是真正的波澜壮阔啊!
李隆基在被高力士提醒之后,不再与陈楚歌言语,高力士会意,道了声:“起驾!”
一队卫士,护送着李隆基的銮驾,步入横街当中,此时天色已晚,城中各处,已然宵禁。
不许寻常人等走动,但是李隆基又岂是寻常人等?
陈楚歌骑马跟在李隆基的銮驾之后,心中想到刚刚宣政殿中,睿宗那副气定神闲的模样。
暗自肯定,对于太平举兵一事,睿宗定然有自己的对策,而根据史料记载,太平公主最终是于先天二年,兵败于李隆基之,败亡家中。
而今方才景云三年,太平是有所动作,但两者却相差一年之久,由此可见,这场山雨之下,是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生死之争。
当然,因为他的出现,历史的齿轮有了些微的变化,是否会引起蝴蝶效应,陈楚歌也无从判断,瞧着就是。
那么眼下这样进退两难的局面,李隆基这是要去哪儿呢?
陈楚歌在太子府中任职已满一年。给他人的印象,却是一介勇武莽夫,李隆基固然是相信陈楚歌的。
但是有些事,却不会告诉陈楚歌,就好像,在宣政殿之上,临时将指证领功的人,换成了陈二牛,这会儿要去往何方?
这些事,都未告知他,这样下去可不行,什么都不知道,这不和白痴一样了么?长此以往,真成一莽夫了?
好不容易有重生一次的会,陈楚歌还打算在这大唐盛世,大展身,看百舸竟流,指点江山呢。
“我们这是要去哪儿啊?”陈楚歌策马来到高力士身侧,声问道。
他这么做,可是犯了大忌讳,果然,高力士神情大为不悦,但是陈楚歌同时也笃定了,高力士不会与他翻脸。
为何,因为陈二牛的功劳是属于他的,这点别人不清楚,但是高力士清楚。
“蓝同化。”
高力士也正是因为念及陈楚歌有功,先前也在宣政殿中默认了太子殿下的举措,受了委屈,也便破例多言一句。
高力士点到为止,但陈楚歌却不想就此罢休,蓝同化乃当朝龙武军统军,麾下左右龙武军,与左右羽林军,左右神武军合称北衙六军,也称为北军。
照眼下的形势来看,太平公主极有可能,掌控了左右羽林军,意欲举事谋反。
而李隆基这个时候去找蓝同化,难不成实际上也掌控了左右龙武军?这事儿果然大有嚼头。
如果事实如此,天下乌鸦一般黑,李隆基也未必比太平公主好到哪里去啊,都是面善腹黑的狠角色。
但是有个问题,陈楚歌想不通,李隆基放着自己中,名正言顺的东宫六率不用,却去找龙武军出面,这不是明摆着面前是坑,还要往下跳吗?
第三十四章????深夜造访
东宫六率是直隶于太子的卫队,是太子中,可以光明正大的可以调遣的军伍。
眼下遇此事态,既然明知有睿宗兜底,只需将东宫六率调出来与太平公主麾下的左右羽林军对峙,做做样子就好。
如此一来,左右都的过去,可自保无虞,算不得什么上上之策,但是勉强也算是一个中策。
可是眼下这般,太子将自己与左右龙武卫的关系暴露出来,那就是下下之策了。
应对太平公主那边是绰绰有余了,但是让睿宗怎么看?他这还没传位呢,自己的儿子就迫不及待的与自己下的大将眉来眼去?
这事儿怎么琢磨,怎么不对劲儿,陈楚歌挠着后脑勺儿,不禁觉得,他这一年的时间,光专注着练武了。
难不成错过了,长安城中大大的好些事儿,以至于还有好多自己不知道的?所以才会这么云里雾里?
今个儿这话都开了,他就索性问个明白,再次拍马追上高力士,陈楚歌出声问:“为什么不是东宫六率呢?”
高力士勒马停下,刚才能容忍陈楚歌一次,也就罢了,没想到往日里极有分寸的陈楚歌,今日居然如此不知好歹,得寸进尺。
这一次,高力士是真的恼了,言辞不悦的提醒陈楚歌道:“注意自己的身份,该问的问,不该问的,憋着!”
这等情形,陈楚歌早就预见了,也不畏缩,接过话头:“殿下的安危,如今由我负责,我觉得我有权知道殿下接下来的动向,以及所要面对的危,更何况是现在这种时候。”
陈楚歌目光死死地盯着高力士,一步不退,言外之意很明显:信我就告诉我,不信我,太子的安全我也就没法保证了,回头出了事,可赖不到我头上。
高力士心中权衡一番之后,选择让步,拍马跟上李隆基的銮驾,临走之时,给陈楚歌留下一句话:“东宫六率另有要事,太平既然要玩儿,那殿下就拿出点东西陪她玩。
圣上要殿下拿出点东西来看看,那太子就拿出点东西给圣上看看。”
又是一轮头脑风暴,高力士的解释,在陈楚歌看来,都不知道该那是敷衍,还是隐晦了。
总之,陈楚歌就是觉着这里面有问题,但是具体是哪里的问题,他一时间却想不出来。
一句话,他还是没能走进太子身边的那个圈子,因此好些信息,人家都不告诉他,他不知道,也就无从推断。
顺着一点蛛丝马迹往出捋,这也太难为人了,这样下去可不成啊!
陈楚歌心里有了定计,看来下一步,他还得想些法子,彻底取得李隆基的信任才行。
正此时,忽然一个落在卫队后面的兵卒,快步上前捉住陈楚歌坐下的马缰,跟在陈楚歌鞍前一路跑着。
“陈大人,我是二牛,我们刚刚在宣政殿中见过。”那兵卒与陈楚歌打招呼。
这人陈楚歌当然记得了,刚刚就是这子,被太子安排着,冒领了原本属于他的功劳。
“嗯,记得,不过,你也别叫我什么大人了,刚刚圣上封你为禁军参军,正八品的武官,你我同级,咱俩以兄弟相称就好。”陈楚歌回答道。
对于陈二牛这个人,他先前就有一点儿印象,都是在东宫府里当差的,不过,今日方才正式认识罢了。
陈二牛听陈楚歌这么,还怪不好意思的,腼腆一笑告诉陈楚歌:“那行,今后我就管你叫陈哥了,您喊我二牛就中,今晚上领了陈哥你的功劳。
真不是的僭越,而是殿下的吩咐,我也不得不从,还望陈哥恕罪。”
陈楚歌连连摆:“你这的哪里的话啊,咱们都是给殿下做事的,理应听殿下安排,我怎么会怪罪于你呢?而且这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儿。”
“陈哥仗义,那我回头请陈哥喝酒,到时候,还请陈哥务必赏脸。”
“好!”陈楚歌将此事应承下来,关键是,他觉得陈二牛这人真心不错。
是个实诚人,否则,有着太子做挡箭牌,那功劳领就领了,哪里还用的着与他来这么一出。
——
兴化坊,蓝府。
当场北衙禁军左右龙武卫统将蓝同化的府邸,夜里府门大开,有家丁候在府门外迎驾,显然这边早就得了太子要来的消息。
太子自銮驾之上下来,陈楚歌出现在太子身侧不远处,护卫太子的安全,在一个五十多岁的老管家的带领下。
李隆基连同身边的高力士,陈楚歌一行聊聊三五人步入蓝府当中,剩余的十多卫队甲士全都等在蓝府之外。
刚刚步入蓝府大门,就有一身高七尺有余,身材高大,胡须灰白,身着朝廷武将常服的老人,迎面而来,同太子殿下见礼。
来人正是此间府邸的主人,蓝同化,蓝老将军,因为上了年纪的缘故,加之此时又是深夜,因此这位蓝老将军的精神,看着有些困乏。
但即便如此,身上那股自沙场之上,磨炼出来的肃杀之气,仍是让人心中凛然。
双方简单的交流几句之后,蓝同化心中很清楚,太子深夜亲自登门造访,意味着什么。
客套之辞也不必,径直将太子请进内宅书房当中,而陈楚歌一行,则被安排在了书房旁边的花厅当中喝茶,歇息。
陈楚歌倒是想跟着太子两人进书房去,听听他们要聊些什么?但是这一次,连高力士都被留在了外面。
他就更不用了,也是,密谈密谈,如果有第三个人在场,还叫什么密谈?
早在太子到来之前,这座蓝府当中,一进一出的院落,就已经被清空,闲杂人等都以退下。
在太子与蓝同化两人进入书房之后,陈楚歌前后仔细检视了一番四周的环境,好确保太子的安危。
巡视一圈,回到花厅之前,花厅当中,除了高力士与随行而来的两个护卫之外,就是蓝府的那个老管家和两个端茶倒水的婢女,再无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