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男人之间的话题
在飘扬的五星红旗下,所有人都热情高涨,兵工厂的建设速度更快了。
很快,通向厂区的铁路也重新开通。
株洲兵工厂这条一条铁路专用线。由于国民党撤退的时候破坏,有的地方铁轨脱位,年久失修,已经长满了荒草。工厂需要的器设备,必须要经过铁路运输。于是,厂里一方面抓紧厂内建设,一方面派出人修复铁路。这一天也正式完工通车。
新中国的国家力量十分伟大,从全国各地调拨进来生产所需的各种器,车床、铣床、冲压等等,先是通过湘赣铁路,再经过这条铁路专线转运,陆陆续续的运到了株洲兵工厂。当冒着滚滚黑烟的火车,进入株洲兵工厂厂区的时候,全厂职工都沸腾了。大家都放下里的活儿,去帮助卸车。
这个时候,兵工厂的厂房、道路、水电等前期工作结束,基础建设基本完成。。厂里为家属们修建的家属住宅区工人新村也已经竣工,新建成的房子都是标准的内外套间加厨房。那些带着家属的技术人员,已经搬到了新居。
兵工厂转入进入器设备的安装调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基本上是由三个老兵工厂的熟练工人完成的。部队转业的这些人,一直承担的是车间厂房基础建设,干一些体力活儿。谢晋元也一只在做石匠。这倒不是歧视他们,而是由于他们对于器设备不熟悉,安装调试都是专业技术活儿,他们插不上。
经过几个月的奋战,所有的器设备也都已经安装到位,整个工厂一片生气勃勃,喜气洋洋。
终于,在大家紧张忙碌一年后,这个由原来三家兵工厂合并成的株洲七一兵工厂正式成立,生产任务也由原来的枪弹生产,改建成炮弹制造。第一任厂长走马上任。他就是来自徐州第三兵工厂、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吴运铎。
厂里召开全体职工大会,庆祝兵工厂成立。在大会上,首先由上级单位中南兵工总局的领导,对兵工厂成立表示祝贺。这位领导的话没有什么新意,都是一些拜年的话。接下来是吴厂长给大家讲话。他笑容满面的对大家:
“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庆祝我们兵工厂建成投产。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我和大家一样高兴。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个兵工厂,是株洲、徐州、柳州三个兵工厂合并在一起的。厂里大部分同志是原来兵工厂的老同志,是从****,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的。这些同志,为了革命工作,放弃了原来安定的生活,我在这里对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里还有一部分同志,是从部队上转业来的,以前都是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你们是第一批到达这里的,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用自己的双,为兵工厂的建设打开了局面,奠定了基础。我对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另外,对于你们我要,现在你们虽然脱下了军装,但还是革命战士。我们之间,还是一个战壕的战友,还是为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而奋斗的革命同志。不要以为离开部队就轻松了,正相反,你们面临的困难更大。以前,你们的敌人是拿枪的国民党军队,现在,你们的敌人是工业技术。以前解放军是用自己的勇敢无畏战胜了强大的敌人,现在还需要你们用自己的勇敢无畏,战胜工厂的器,让这些器听从你们的指挥。”
“同志们!现在,这个兵工厂就是我们的战场,我们的胜利,不再是消灭多少敌人,而是为人民的军队生产出来多少合格的炮弹。”
“同志们!要知道,现在我们面前的敌人和以前不一样。以前,我们的勇敢可以战胜敌人,可以吓破敌胆。现在,我们面对的是大器,器不会被我们吓破胆,所以,要战胜器,靠的是技术,只有靠实实在在的技术。”
吴厂长的话,让谢晋元听的心情激荡,他在台下不禁出声问道:“吴厂长,技术是什么?”
“问的好!”对于有人插言打断自己的讲演,吴厂长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高兴起来。
他不怕别人提问题,就怕冷场,怕大家有抵触情绪,沉默不语。他知道谢晋元这些转业军人出身的工人,恐怕有些人到现在还不能适应身份的转换,这样就会在接下来的技术学习中遇到困难。
他大声道:“技术是什么?技术就是方法。我听你们以前都是兵工营的同志,是维护武器装备的,你们一定都知道如何给武器除锈、上油、拆卸零部件,修理之后再安装回去,这是你们维护武器的方法,对不对?”
在这样的大会上,他的提问只是一个引子,引出下面要的话。所以,他也不等下面回答,就继续:“这些方法就是技术,是维护武器的技术。”
“对于器来,技术就是开动它的方法。我们按照这样的方法操作,控制器,让器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工作,去把一块铁片,卷成弹壳。然后做成炮弹。”
“这些技术,来自三个兵工厂的老工人和技术人员都知道。你们部队回来的同志,今后要多多的向他们请教。”
吴厂长讲话结束,大家散会,回到集体宿舍。
谢先举很兴奋。因为从今天起,他要告别石匠的工作,可以进入车间,成为名副其实的生产线工人。他的转业军人也很高兴。他们不仅不再做哪些杂活粗活儿,还告别大通铺的工棚,搬到新的集体宿舍。集体宿舍的床铺也不再是稻草地铺,被床铺替代。
这个时候的集体宿舍,是按照四个人一间的标准房间,并且有了桌椅床铺等简单的家具。这个条件比以前好的太多。也只有到了现在,大家才彻底的安下心来。利用这个时间,大家纷纷打开自己的背包,整理期个人的内务。
“你们好!”
来到了新的宿舍,谢晋元看见已经有三个工友在里面了,于是就主动和三个舍友打了一个招呼。这是礼貌,不用别人教,素质好,天生就会。另外也是没办法,谁让他年龄最,资历最浅呢。
舍友们都是部队转业的,在前段时间的劳动中,原本就有些熟悉。大家相互之间早就都混了个脸熟,只是不知道姓名而已。现在都经过相互介绍,就彻底熟络起来。谢晋元于是知道了,和自己分到一个宿舍的三个人,一个叫刘洋,是东北哈尔滨人。抗战后参加了东北野战军。一个叫孟浩文,胶东半岛人,据祖上与圣人孟子沾亲带故。抗战期间家里人全部死于日本鬼子枪口下,他侥幸逃出来,参加了八路军,是资格最老的解放军战士。一个叫于大力,来自河北太行山的农村。
刘洋笑呵呵的:“谢,你是枣庄那旮沓的?你有没有参加过铁道游击队?”
枣庄的铁道游击队在华北东北很有名气。所以,别人一听到枣庄,就会联想起铁道游击队。就像现在,见到山东人就会联想起蓝翔挖掘一样。
谢晋元摇摇头:“没有。我那个时候太。”
孟浩文:“谢今年不到二十,抗战的时候只有十几岁,可惜了。要是早生几年就好了。”
谢晋元忽然想到关班长,就问于大力:“于大哥,我听,太行山有一个工业学校?我们班长就是那里出来的。”
于大力点点头:“是有这么一个学校。听当初是总司令彭德怀亲建立起来的。可惜我当时太,没有资格进去。后来等我长大了,已经离开那里参军了。”
经过于大力的介绍,谢晋元知道了太行工业学校是抗战时期建立,军工部部长刘鼎兼任校长,原来的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特科大队全体转入,学校经历了日军的七次残酷“扫荡”,全校师生为保卫军工部领导关的安全和保护兵工器材,作出了很大贡献。
经过聊天,大家互相熟悉起来,话题也逐渐放开。刘洋:“哎,算咱们倒霉,在全国解放前夕转业。现在新中国成立,留在部队里的那些家伙们也都该论功行赏了,一定过得不错。不像咱们,来到这里做了这么长时间泥瓦匠。”
孟浩文也点点头,带着羡慕的神色:“是啊。要是留在部队了的话,就算现在转业,也会留在大城市了。比呆在这个山窝窝里强大太多了。”
于大力附和:“是啊。要是现在再转业,我就可以回老家了,也算是什么来着?对,是到衣锦还乡。我就可以娶到村里的慧了。”
刘洋鄙夷的:“看你没出息的样子。都出来好几年了,现在还惦记着村里的闺女。人家恐怕早就成亲了吧?不定孩子都会打酱油了。”
孟浩文也:“是啊。媳妇儿哪里都有。天涯何处无芳草,城市更比农村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