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怎么处置地道
“电气施工要注意的,第一是安全,第二还是安全。怎样保证安全呢?第一的主意绝缘,绝对不允许出现裸露。第二是固定,绝对不允许松动。”
姜沪生讲的,是基础知识,没有涉及到具体操作。谢晋元听了,觉得很简单,比起操作器要容易的多。
道这里,他注意到大家还没有领工具,就对谢晋元:“谢师傅,你带人去吧工具领回来吧。”
谢晋元这才想起来,立刻对身边的人:“你们都跟我去领工具。”
大家也不知道电工工具都有些什么。呼啦啦的跟着队长来到了调度那里。
谢晋元:“我们是电气安装队的,来领工具。”
调度点点头,问道:“你们有多少人?”
“二十五人。”
调度拿出本子,唰唰唰开出一张条子,递给谢晋元,指着旁边的一个大帐篷:“你去那个仓库领。”
他们转来来到帐篷门口,看见里面有人正在忙碌,他大声喊道:“我们来领工具!”
里面的人闻声而出。谢晋元立刻将条子递过去。这个人二话不,进去拿出一些东西放到外面地上,:“你点一下数量,二十五套。”
大家一看就喜欢上了。暗黄色的牛皮带,铜扣,上面还挂着一个牛皮工具袋,里面有钢丝钳螺丝刀电工刀电笔等。大家不用别人,纷纷抓起来就扎腰上。大家互相看看,腰挎牛皮工具袋,就像战争时期的枪套,看上去很威风。
然后大家注意到,地上还有奇怪的东西。带着锯齿,半环形的东西。
姜沪生:“这东西要套在脚上,是爬电线杆用的。”
大家恍然。
工厂的建设中,基础建设的工作量最大,地形平整、道路开挖、厂房修建、上下水系统、供电系统架设,数百名职工如火如荼。其中最辛苦的,还是材料筛选工作。为了筛选合适的木材,技术部的调研人员跑遍了东北、西北和西南大森林。
安装队的工作按部就班。每天挖坑填坑栽杆子,大家都期望快点完成,然后就可以爬电线杆,都想要尝试爬杆子的新工具。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时候安装队后院起火。这天下午,大家正在挖坑,有人跑到安装队来,曲子文的儿子丢了。
曲子文是安装队的兼职大夫。大家有个头疼脑热的,都去找他看。他当初在部队的时候,就一直是救死扶伤的卫生员,到了一一五厂,虽然改行成了车间工人,但是平时也会给人瞧病。那个时候,医疗条件不好,大夫奇缺,也没有人追究他的无照行医。
在兴平的时候,生活安定了,他后来者居上,家里连续添了几个孩子。其中三个闺女,一个儿子。山东人的传统观念,使得老曲对这个儿子宝贝的很。起名曲耀国。忽然听到宝贝儿子丢了,立刻急得跳起来。
谢晋元:“老曲,你先和老张一块回去看看。我下班后再过去。”
曲子文二人急忙赶回去。
家属住的地方距离工厂不远,二里多地,十几分钟就赶到了。曲子文还远远就听见妻子哭闹声。他赶紧加快步子进了院子,看见有四五个人正围着妻子,七嘴八舌的劝慰。这几个人他都认识,都是村里的干部,就问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一个村干部见失踪孩子父亲回来了,就:“中午放学后,你的儿子曲耀国没有回家吃饭。到现在为止,问谁谁也没有看见。”
曲子文问道:“会不会是孩子跑到河边玩去了?”
他知道这些孩子有空经常去村外边河里洗澡摸鱼。
妇女主任赶紧:“村里放羊的老翟头一直在村边树下,他证明,没有孩子出村子。”
妻子哭着:“没出村子,孩子怎么会找不到?”
几个村干部在一旁商量了一会儿,:“放心,只要孩子没有跑到外边去,就一定找得回来。丢不了。”
曲子文问道:“孩子会不会去谁家玩了?”
妻子:“我问过谢师傅家的孩子,放学后他们都是各回各家,没有去外边。也没有人和咱孩子一起。”
谢晋元的儿子比曲子文儿子大一岁,两个孩子经常在一起玩。既然谢家儿子没有去外边,自己儿子就一定在村里。
老张问道:“谁最后见到老曲家孩子的?”
兰妮儿:“我家举儿,在他家院子门口和他分开的。”
听到这句话,大家都沉默了。这明,这个孩子确确实实已经回到家里来了。可是,为什么家里人没有看见呢?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躲在屋里的房东孩子怯怯的对父亲:“爸,中午他跟着我一起去地窖,后来一转眼就不见了。”
父亲一听大惊,问道:“你为什么不早?”
孩子声:“我以为他早就回自己房里去了。”
房东赶紧出来对大家:“孩子可能在我家地窖里。”
今天中午放学,曲耀国看见房东家儿子打开一个洞口钻进去,好奇心之下,紧跟着也钻进去了。房东儿子看见他进来,也不以为意,带着他来到自家储藏室,准备取一些红薯回去。等到筐子装好,不见了曲耀国,还以为他已经回去了,就自顾自的出了洞口,回到家里。现在看来,这个曲耀国没有回去,还应该在地窖里。
“赶快去地窖里找找!”
老张和曲子文一听,立刻拿上电筒,进入洞口寻找。村干部和放到一看,赶紧跟上。
进去之后才发现,这个地窖,并不是人们常见的地窖,是利用了以前的地道改造的。这里以前是老革命根据地,抗战时期。村里各家各户就挖了地道。后来又进行改造,很多地道连同,形成一个复杂的地道络。这在当时,对于村民躲避敌人的袭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后来长春电影制片还以这个村的地道为背景,在这里拍过一个叫做地道战的电影。
房东家的地窖,就是在原来地道的一侧,又开挖了一个洞室,作为储藏室,储藏一些红薯白菜水果等。储藏室冬暖夏凉,湿度恒定,对于保存这些东西非常合适。
长期以来,大家忽略了这个地道,这个地道没有被封住,依旧四通八达。大家看到储藏室边上的地道,一直往里面延伸。老张问道:“石村长,这个地道通向哪里?”
石村长摇摇头:“我也不知道。这个地道是二十多年前挖的。村里有些老人可能知道。我可以回去问问。”
曲子文急了,道:“不要去问了,太耽误时间。还是先进去找人吧。现在孩子还不知道咋样呢。再耽误下去,万一孩子遇见什么危险,怎么办?”
孩子的爸爸,这个时候话是最有权威的。于是,几个人就继续向地道里走去。
走了十几米远之后,地道出现分叉。老张:“老曲,咱们分头走。”
于是大家分成两队。可是没有走出多远,地道再次出现分叉。大家再次分开。
在抗战时期是非常有用的交叉纵横的地道,现在却让大家感觉非常郁闷。因为,谁也不知道前面是什么地方,不知道还有没有分叉,不知道曲耀国这个孩子跑进哪一条分叉中。
老张在电筒的灯光下向前摸索,不远处就看见前面的地上一团东西。过去一看,是曲耀国这个孩子。孩子又累又饿又怕,已经趴地上睡着了。
他过去抱起孩子,转身向来路返回。十几分钟后,他钻出地道,将孩子送到他妈妈里。
又过了十几分钟,大家纷纷回来。听到孩子被找回来了,大家不约而同的松口气。曲子文和老张返回工厂。现在车间厂房就快要建好了,这两天大家正在抓紧完成外部线路立杆子。接下来局要进入更加紧张细致的厂房内部县里安装了。他们二人必须尽快回去。
几个村干部聚集在一个简单的房子里开会,这是村委会。对于工人家属孩子在地道走丢的事情,专门讨论要不要彻底填埋掉村里的地道。
在抗战期间,群众依靠地道,多次躲过了敌人的袭击。地道挽救了人们的性命,立下大功。但是,时代不同了,过去立下功劳的东西,现在没有用了。而且不仅仅是没有用,还带来的危险。比如这次曲子文的孩子在地道里迷路。
村长石新生:“曲耀国这个孩子的事情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咱村地下的地道要好好处理一下了。不然,以后不定还会发生什么事情。”
妇女主任问道:“怎么处理?”
一个村干部:“要不,我们把地道堵住算了。现在新中国已经成立十几年了,没有了敌人,没有了危险,这些地道也就失去了作用。不仅仅没有用,而且是弊大于利。就像今天发生的事情。”
另一个村干部立刻反对:“地道虽然无用了,但是封堵起来还要费不少力气。不如就撂在那儿,不用理会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