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做好事不留名
大洪水加快了职工家属区住房建设的速度。洪水过后不到十天,家属楼就竣工了。而且,在距离厂区不到三里路的地方,还建成了一个新的家属区。和家属楼下哪个比较,这个家属去的房子建造的非常简陋,七八排平房,单层转头垒成的墙,看上去很单薄。墙体与顶梁衔接之处,从屋里看得见天光。门窗也没有什么质量可言,缝隙很多,四面透风,就还不如现在的周转房,准确的,和棚户屋子差不多。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家属区的选址,竟然是在一片很大的坟地中。建筑队只是推平了足够建造平房的地方。因此,在最后一排房子的后面不远,还有数百个没有平掉的坟头,还有大片碗口粗的柏树。平常总是觉得阴气森森。工人下夜班回家,抄近道从坟地经过,偶尔可以还看见漂浮着绿色磷火,听路过的时候还会追着人跑,很吓人。
不过,这里与石家左的农户相比,生活条件还是好了不少。首先有了自来水。每一排平房的前面,有一个公共水龙头。这样,吃水就方便多了,不用去水井里打水挑水。
另外,在平房西边,有一个公共厕所。虽然是旱厕,也解决了人们的基本需求。
当然,有些事情还是不方便的。比如,自来水在夏天还好,冬天经常出现水龙头被冻结,出不来水的事情。所以,后来家家户户都有预备了一口水缸。夏天的时候自来水是没有什么问题了,但是厕所臭气熏天,每次去过之后,身上沾染的臭气需要过一会才能上散干净。
在厂区北边不远,那些新建成家属住宅楼,生活条件要比平方好得多。不过,有人传言,那些房子是给工厂工人家属准备的,他们是安装队,不是这个厂的职工,所以没他们的份儿。
虽然平房有那么多不好的地方,安装队的大人和孩子们还是欢天喜地的搬进平房新居。毕竟,这个房子不管再简陋
,也是自己的家了。不用继续在石家左村的房东家寄人篱下。
随遇而安,是安装队的人们很值得敬佩的品质。
没过多久,惠阳械厂子弟学落成,这是两层的建筑。一二三年级在一楼,四五六年级在二楼上课。谢晋元的三个孩子都进了学。
谢晋元将电气安装队的二十几个工人分成个几组,每个组负责一段。偶然间一个工人发现,架设厂区内的供电线路过程中,自己跟着谢师傅的这个组,下班的时间中是要比其他安装队伍晚半时。晚下班半时,对于有家属的人而言倒是影响不大,家里有人做饭,但是单身工人受到的影响就比较大了。他们来到食堂,好吃的菜基本上都被卖光了。于是,一个工人就提出来:“谢师傅,我们能不能早点下班啊?为什么我们组总是比别人晚?”
谢晋元撇一眼,:“当然可以。大家干活的时候上抓点紧,早点干完就早点下班。”
树林也发现这个问题,问道:“谢师傅,我们和其他人干一样的活儿,为什么我们会比人家晚呢?”
谢晋元摇摇头。他也觉得奇怪。几个班组每天的任务都是一样的,这几人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没有偷懒耍滑的,怎么会比别人慢呢?不过,不管别人怎么,他还是坚持必须完成当天的工作量之后,才能下班。
有二个工人忍不住了,当天下班后,来到其他班组的地方,看到已经安装架设完成的线路。一个人忽然指着墙上的固定桩:“你看。他们的固定桩都的单个,我们的是成双的。”
托盘固定桩需要打孔,是安装工作中比较费力的活儿。一个固定桩多打几个眼,不会多费多少事儿,但是一天下来,速度就会慢下来。
找到原因了。第二天上班的时候,这个人再次问谢晋元:“谢师傅,我们昨天去别的班组看了,人家的固定桩都是单个的,咱们是成双的。每个地方的固定桩都是这样,所以就慢了。为什么咱们不能像他们那样,也用单个的固定桩?”
谢晋元听了,这才知道自己的班组为什么慢。不过他不解释,眼睛一瞪:“他们是他们。我是我。在我这里,每个托盘固定桩必须是两个。”
谢师傅的不解释,让工人们很不满。但是谢师傅很蛮横的:
“你们谁要是不满意,可以不在我这里干,去别人那儿。”
每个人的岗位都是固定的,离开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家不满归不满,还是必须按照谢晋元的要求干活儿。不过,谢晋元的蛮不讲理还是传了出去,后来传到技术员姜沪生耳朵里。
姜沪生也是兴平厂里过来的人,以前也认识谢晋元,二人还算的来。但是,这个姜沪生虽然跟随安装队一起来到这里,却不在安装队的名单上。他的工作关系在这个厂里,属于技术部的人。
在一次闲暇的时候,他请谢晋元去宿舍里喝酒聊天,于是到这个问题。
“谢师傅,我听别的班组可以用单个固定桩,你却要用两个?为什么呢?”他问道。
谢晋元解释:“在正常的情况下,单个固定桩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我看了架设线路的墙,有不少地方强度不够。如果单个固定桩,以后用不了几年,就会松动,脱落。两个桩固定,就没有问题了。”
“既然这样,你只需要在不牢靠的地方打两个桩固定,其他地方打单个桩固定,不是也会省点事儿吗?”姜沪生问道。
“不行。布线施工应该统一标准。如果一会一个桩,一会儿两个桩,会让人感觉干的活儿太乱。再,那样的话,还得费劲儿跟工人们一一解释,为什么这个地方要用两个,那个地方要用一个。太麻烦。”
“哦。”姜沪生明白了。
二人一边聊天,一边喝酒,旁边电路上热着食堂打回来的饭菜。忽然,宿舍停电了,电炉和电灯都灭掉了,屋里一片漆黑。
谢晋元有些奇怪问道:“今天怎么会断电了?是厂里的供电出什么故障了吗?”
谢晋元本身就是负责电气安装的,对供电线路的出现的问题很敏感。
姜沪生点上一根蜡烛,摇摇头:“厂里的供电很正常,是我们这个宿舍楼电路不正常,经常断电。”
谢晋元疑惑的:“不会吧。这个宿舍楼的电路安装是我验收过的,没有问题啊。”
姜沪生苦笑:“不是线路问题。按照正常情况,是不会断电的。但是,这个宿舍楼里面的电炉子多,功率太大,保险丝经常烧断。”
原来是电炉惹的祸。谢晋元明白了。然而有不明白了。问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电炉?”
“这个楼里绝大多数是技术人员,是单身。现在天气已经冷了,食堂打回来的饭菜必须要热一下才能吃。单身宿舍又没有炉子,所以,很多人都用电炉加热。谢师傅,你不会禁止大家用电炉吧?”姜沪生问道。
他听过,电工最反感有人在宿舍里用电炉子。不仅仅是电炉子本身耗电,而且对于整个供电线路也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嗯。在宿舍里用电炉确实不妥。现在这个宿舍楼里的线路是按照照明设计的,承受不住这么多电炉。不过,你们的生活也需要电炉,这是个问题。明天我想想办法。”
谢晋元对姜沪生着,心里有了想法。
第二天,他找到厂长陈铎,道:“陈厂长,我发现单身楼的供电线路有问题,应该重新布设。”
陈铎也没有多想,随口答应:“好吧。既然你发现了问题,你就负责解决吧。”
于是,谢晋元带着几个人,带上电线电闸等器材,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给这个三层的单身楼换上新的线路。新线路将原本铝芯的电线,替换成适应大功率电流的铜芯电线,将各层楼的电闸和保险丝也换成大一号的。这样,就解决了断电的问题。
谢晋元默默无闻的给单身楼更换电线,一开始没有人知道。过了几天,有个人突然发现,咦,这几天用电炉子,怎么一直没有断电?
好奇之下跑到配电箱一看,电闸换成大号的,保险丝也换成粗一号的了。
怎么回事儿?这是谁做的好事儿?难道我们厂里也出现了雷锋?
后来姜沪生知道了,想起自己曾经跟谢晋元过电炉子的事情,心里猜想,这可能是谢晋元做的。
他找到谢晋元,问:“单身楼的电路,是不是你换的?”
谢晋元闻言一愣:“怎么?又断电了吗?不可能的啊。”
姜沪生摇摇头:“没有断电。我谢师傅,你这是为我们广大单身同志做了一件好事儿啊。”
谢晋元:“没断电就好。你们单身生活不容易。对了,有时间去我家里喝酒去。”
“好。”姜沪生爽快的答应下来。
这天下班前,谢晋元正在带着工人检查线路,忽然有人来,陈厂长让他去一趟。他没有注意到,身边有两个工人脸上露出幸灾乐祸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