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小姨子找工作
豫西山区这个地方属于穷乡僻壤,原本没有什么工业。苹果和大枣比较有名。在二分厂周围,散布着很多苹果园。在四区和学之间的路上,就要经过两片果园。孩子们出身工人阶级家庭,年纪就坐过火车,不是当地农村孩子那样没有见识过世面的土包子,即使是家里大人没有专门教育,也知道苹果园是别人的东西,轻易不靠近,更不要进去偷苹果了。
但是当地的农民不知道啊。他们以己度人,对于新卫厂这些突如其来的外人,心提防,到了果树挂果子的时候,不仅有专人看守,还纷纷养了狗帮助看园子。
没有比较就不会有区别。在保定的时候,那里的老乡,对于国家在本地建设工厂热情欢迎,对来自****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十分亲切,从生活物资、人力物力各个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到了灵宝这里,大家却没有感受到本地人的热情,反而被人日夜防范。给大家的感觉,这里的人没有什么觉悟,民风不好,比较刁蛮。
根据历史记载,在解放前,灵宝南部山区,在民国期间就一直是匪患不绝。土匪山贼蜂起,不仅有名的流窜大土匪“老洋人”、张寡妇、王天纵等来这里祸害一方,土生土长的灵宝本地土匪李子奎,气焰最嚣张,活动最为猖獗,影响最恶劣。李子奎下有一千多人。所过之处,鸡犬不留。所以,老百姓一听土匪来了,就卷起随身东西,就近跑到地主家避难。地主家有高墙大院,土匪无法攻打进去。
新中国成立后,被击溃的残匪和国民党部队,也逃进灵宝一带,并和当地土匪相互勾结,继续为害。其中,最大的土匪是李子奎,他曾经一次杀害前来农村开展农村工作的干部和农民翻身队员数百人。
地主对老百姓提供了保护,所以在这里,农民和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被淡化了,土匪和老百姓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所以,人们虽然受到地主老财的剥削压榨,但是对于剥削阶级并没有嫉恶如仇的感觉。据后来有一次忆苦思甜大会,请一个贫下中农老太婆上台来诉苦,她开口就:“五八年把我孩子饿死了。”随后就立刻被人带了下去了。
当然,这些土匪后来都被剿灭了。但是匪患猖獗的地方,形成了剽悍民风却流传下来。当地农民对外来的工人抱有戒备心理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灵宝这个地方属于豫西山区,经济落后,物价很便宜。农民卖东西,习惯上不带称。鸡蛋不论大,几分钱一个。青菜大葱之类的,几分钱一捆。这对于厂里职工而言,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儿。可是,工人们发现,当地人对待工厂职工的态度,与他们之前的地方相差甚远。有人甚至,这里的人比较坏。
有一次,一个农民卖柿子,五分钱三个。职工买了六个,发现有一个坏掉了,职工让农民退给自己一个柿子的钱。农民坚持退还一分钱,职工不干,要求退二分钱。
职工:“你的柿子的价格五分钱三个,每个应该是一分六,四舍五入,应该退我二分钱。”
农民不是不知道四舍五入,他的算法不一样。道:“既然每个是一分六,我退你二分钱,你要找给我四厘。”
一分六没法给,四厘钱也没法退。于是二人争吵起来。职工最后:“你不退钱,我不买了。”
听到对方不买,这个看上去老实憨厚的农民,忽的跳起来,一把揪住对方,怒目圆睁的吼叫起来,夹杂着灵宝地方口音的谩骂:
“你了我长时间,现在不要了?你这个怂人!”
着大巴掌就轮起来。几个围观者赶紧上来拉开。老农依然不依,怒骂不止。大家这才惊讶的发现,一个普通的老农民忽竟然会突然变身凶神恶煞,变的如此凶悍,敢动打这个年轻力壮的工人,真是人不可貌相啊。
这样的事在职工看来不可思议,但是却很自然。因为,这里的乡民觉悟不高。
这也不怪他们。老百姓的觉悟是从哪里来的?觉悟不是天生的,是靠党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在革命老根据地,老百姓从抗战时期就开始接受党的教育,几十年的时间积累下来,所以觉悟普遍都很高。这里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当然,在选择三线竣工企业布局的时候,当地老百姓的觉悟高不高,是不在考虑在内的。新中国的范围内,每一寸土地上都照耀着党的阳光。这里的老百姓启发觉悟,不过是早晚的事儿。
这个时候,安装队的孩子们几乎都到了上学的年龄,纷纷被送进子弟学上学,安装队的家属现在有了空闲时间,于是就开始到厂里找活儿干。
厂里现在正处于建设阶段,各种各样的活儿有很多。家属们原本就是家庭妇女,没有文化,也有没有体力,所以,适合的工作大多也都是生活服务性质的。有的到职工食堂去帮厨,有的去商店卖东西,有的去后勤帮着做豆腐,轧面条,有的去幼儿园帮着看孩子。
兰妮儿去的地方,是豆腐坊。相比其他地方来,豆腐坊是个不错的地方。工作比较单调。上午做豆腐,下午轧面条。上下班时间比较自由,不会耽误回家做饭。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做出来的豆腐和面条,无法保存到第二天。所以每天下午下班前,大家都会将卖剩下的豆腐和面条,不管剩下多少,每个人都分一点,拿回家去吃掉。虽然不值几个钱,但是这一项豆腐坊特有的福利,还是受到大家的青睐。
翟延生吸取了保定的经验教训。刚来没多久,就里拿着文件,找到厂办,要求给安装队评定级别。因为还没有指定安装队的岗位标准,厂里干脆按照三线办的文件,给安装队的人普遍涨了一级工资。谢晋元原来就是五级技工,现在是六级。家里的生活状况大为改善。
最高兴的是树林。他跟着谢师傅从兴平跑到保定,又从保定跑到这里,现在终于成为一级工,国家正式的工人。他感到庆幸。留在兴平的王班长,秦大力,徐民兵和李天明,现在还在烧锅炉吧?自己已经修成正果了。
几个月之后的一天,妻子兰妮儿忽然对丈夫:“晋元,我想回老家一趟。”
谢晋元惊讶的问道:“怎么这个时候想起来回老家呢?”
兰妮儿:“老家来信,妈生病了。”
回老家看望生病父母,这个理由十分强大。谢晋元也没有多想,二话不就替妻子买好火车票,将妻子送到火车站。
妻子走了,他才觉得生活十分不方便。谢晋元他性子急,做饭的本事不行。做出来的饭菜有时候半生不熟。不仅孩子们不愿意吃,他自己也觉得不好吃。但是,山东男人的秉性,他确实无心庖厨,于是他就改变了方法,干脆带着几个孩子吃食堂。
这下子大受欢迎。职工食堂的饭菜中,最受几个孩子欢迎的是有肉的菜。大女儿,回锅肉好吃,儿子红烧肉好吃,为此还争论不休。
过了不到一个月,这天谢晋元下班回家,刚进门就闻到炖肉香味。他立刻知道是妻子回来了。
他兴冲冲的进了厨房,却看见除了自己熟悉的兰妮儿之外,还有一个年轻的女孩子。
他一愣神。这个圆脸、身材微胖是女孩子是谁?
妻子见他回来了,连忙介绍:“这是我妹妹秀兰。从老家跟我一起回来的。”
听是妻子娘家的人,谢晋元点点头打个招呼:“秀兰来了?”
秀兰拘谨的问候道:“姐夫,你好。”
吃过晚饭,秀兰主动承揽了洗碗收拾桌子。兰妮儿将丈夫拉进里屋,道:“晋元,我带妹妹来咱家,没有提前跟你商量,你不会生气吧?”
谢晋元本来对妻子不跟自己商量就带人来家里,是有点不高兴的,但是妻子的话都这里了,再生气就显得没有肚量。于是就没了脾气,他对妻子:“来都来了,就先住下把。”
兰妮儿:“还有个事儿呢。你能不能帮秀兰在厂里找个工作?”
“什么?找工作?”这句话让谢晋元真生气了。他问道:
“你带你妹妹来,不是住几天就走,是打算在咱家常住下去?这怎么行!”
兰妮儿:“在老家,秀兰每天都要下地干活,风吹日晒,太苦了。我想带她出来。”
谢晋元闻言勃然大怒,对着妻子就吼了起来:
“这么大的事儿,你不跟我商量,就把人带家来?你知不知道咱家增加一口人,会给家里带来多少困难?”
在谢晋元的观念中,家里增加人口是好事儿,所以,家里孩子再多,他也不觉得是负担,但是增加的人口是一个亲戚,就不是好事儿了。
兰妮儿力争:“秀兰找到工作,就能养活自己,不会拖累家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