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李善长

A+A-

    百姓怕两灾,一是天宰,二是兵灾。

    因为这两灾,要你的命,你还没地方理。

    昨夜红巾进城开始,家家户户房门紧闭,赶紧藏好粮食银钱,还有家里的大闺女媳妇。

    只是百姓想象中的兵乱没来,除了大军进城时发出些声响外,这夜晚和往常一样。

    而且,还有巡夜的更夫,沿街敲锣。

    “红巾军替天行道,淮西子弟兵,只杀贪官污吏,不伤乡亲父老,与民秋毫无犯”

    百姓恨这大元朝不拿他们当人,苛捐杂税横征暴敛。但同样也恨造反的不拿他们当人,烧杀抢劫祸害地方。

    突然间拿刀的不伤百姓,尤其是淮西子弟四个字,顿时让人心里安定许多。

    清晨,百姓们战战兢兢的推开房门,街面还和往常一样。只是时不时的有带着兵器的红巾士卒,到处张贴告示。

    有胆子大的老人,凑到告示前面张望,上面的文字不像官府写的那么文绉绉的,通俗易懂。

    “各位乡亲父老,俺们造反是因为官府不给活路,实在活不下去了。俺们造反是为了杀出一个盛世,人人有屋有田能吃饱。俺们的刀枪只对朝廷贪官,不对百姓。大伙该咋过日子就咋过,外甥打灯笼,照旧。若有百姓受到欺辱,大营就在县衙,大伙可以告状。”

    落款,濠州红巾左军指挥朱五。

    许多百姓读着这样的安民告示,不由得笑了出来。告示写的,就好像唠家常一样。

    这也是朱五的臂,告示这玩意就是安定民心用的,写那么多废话没用,越简单学好。

    所以昨夜进城之后,他信写几笔文字,就这么着。

    殊不知李善长看到之后,心中又起波澜。

    这位年纪轻轻的指挥使,郭大帅的义子,真人杰也。告示中那句人人有屋有田能吃饱,胜过千言万语。

    比红巾唱的那个杀尽天下不平强多了。老百姓不在乎平不平,在乎的是自己的肚子。

    这句人人有田能吃饱,简直道尽天下民心。

    一位商铺老板看了告示之后,又看看告示边上标枪一样站着的年轻士卒。

    笑道,“军爷,这上面写的都是真的?”

    “那还有假?”士卒大声回道,“昨晚上,俺五哥就给俺们训话。那啥,进了城都给我夹着尾巴做人,赶欺负百姓抢东西,捣蛋黄子挤出来喂苍蝇!”

    围观百姓一阵哄笑,这士卒的活灵活现。尤其是嘴里的淮地口音,听了亲切。

    有人问道,“后生,恁是哪的人阿?”

    “俺家钟离的。”

    “咦,俺外甥女嫁到那了,你认不认识老张家”

    “县衙银库有官银七万两,铜钱三万吊。”

    “粮库有粮七千担,盐八百斤。”

    “生铁料子三千斤,牛皮一百三十张。”

    “有马骡等牲畜三百匹”

    朱五坐在县衙外院的一处楼上,内院还给原来的县令拄着。

    视线中县衙旁边的原来军营里,弟兄们正热火朝天的搭建房屋,嘹亮的号子震耳欲聋。

    身前,几个县城的吏恭敬的报账。定远虽,物资却不少,别他这千把人,再来几千人也能养活。

    只是那些账本上密密麻麻的文字,看起来实在脑袋疼。可是他身边除了席应真,一个认字的都没有。

    朱五眼珠子转转落到边上静坐的李善长身上,昨儿自己嘴快,请人家当随军书记,人家当真的,一大早就来报道。

    蓝玉都收了,也不差他一个。有才不要大逆不道,收了。

    只是没想到的是,席应真老道不知怎么就看李善长顺眼了,了不下十遍,大才。

    随后又吧唧吧唧嘴,就是面相不好,命苦了点。

    吏报完了账,见朱五不话也不敢吱声,两人偷偷的给李善长打眼色。

    “敢问将军,如何处置县里这些财货?”李善长慢条斯理的问道。

    “李先生!”朱五琢磨着如何称呼李善长,不管咋他毕竟是第一个,投靠过来的读书人,必须优待。

    “不敢当先生二字,将军唤俺的字,百室便可!”李善长纠正道。

    “老李!”朱五想了一个你那么别扭的称呼,“城里铁料太少,我拨给你一万银子,你去筹集铁料招募工匠,有多少要多少。”

    “将军要打造兵器?”李善长问道。

    朱五点点头,兵器还好主要是甲,官军的弓箭厉害。若是弟兄们都有铁甲,不至于死伤那

    么多。

    而且如今好不容易有钱了,火炮的事必须安排上。一想到官军的土台子,甚至以后要面对的攻城云梯,楼车。朱五就牙痒痒,要是有炮,一炮就能给他们打成零件。

    谁知李善长却似乎不太赞同,“将军,定远城中财物虽多,可也不能怎么用,一下就一万两?将军可知道,这钱能买多少粮食吗?

    在下以为,如今官军新败,官府正是闻风丧胆之际,应该一边多囤积粮草。一边招募兵员。扫清定远周边,兵锋直逼和滁二州,如此一来,定远才能安稳。”

    “两不耽误!”朱五笑道,“有句话咋的来着,工什么什么事,必先什么什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李善长一头黑线,这位朱将军应该不是如此粗鄙之人,怎么胡乱引用。

    “对,就这话!”朱五道,“往后还得打仗,就得让弟兄们里的家伙好使。”

    “可是当下,粮草才是头等大事!”李善长继续道,“官军来时肆虐乡里,今年春耕已误,不提前筹集粮草,恐怕秋收之后”

    朱五脑袋疼,“你的都对,这么着,除了生铁和招募工匠之外,我再取几千银子给弟兄们发晌,其他的都用来囤积粮草,招募兵员,如何?”

    李善长却不解,“发晌?为何?”

    “不发晌银,让弟兄们去抢?”朱五笑道,“跟着我卖命,总不能都比脸干净吧。”

    着,想起了什么,继续道,“老李,还有个事,是大事儿!”

    李善长看他的郑重,赶紧倾听。

    “这场仗下来,我底下不少兄弟都残了,以后打不仗。我还想着,能不能弄点地出来,分给兄弟们,让他们后半生有个指望!”

    闻所未闻,李善长真是闻所未闻。伤残士卒给点银子打发就是了,哪有给田地的。

    历来只有开国皇帝,才会给士卒分地分田,不过那也是平定天下之后。

    突然之间,李善长只觉得心里砰砰跳的厉害,他投靠这位朱将军,一是觉得对方不凡,二是乱世已到,博个前程。

    却想不到,这位朱将军,总有惊人之语。

    顷刻之后,李善长平复心情,开口道,“如今大元失德天下大乱,烽烟并起刀兵

    不休,乃乱世也。

    史书上如此乱世,数不胜数。今日为王为将,明日身死族灭。

    敢问将军,未来如何处之?”

    朱五听明白了,大意就是你打算咋做?

    脑袋疼,真是脑袋疼。这年头的读书人,张嘴闭嘴就是天下,史书。

    无奈之下,一句话脱口而出,“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

    完之后,朱五惊了。这是初中历史书上的话,未来朱重八平定天下的方针,当年考试考过的。

    他惊的不是自己怎么想起来的,而是惊怎么从自己的嘴里出来了。

    天下?自己好像没太想过这事,哪怕是个重八结为兄弟,都没想过这事,太遥远了。

    上次和席老道聊过一次,不过也马上忘了。

    可是今天怎么了,不过才一城之地,就飘了?

    李善长也是大惊,愣愣的看着朱五良久,随后狂喜,胡子乱颤。

    “将军真神人也,善长愿服辅佐将军,肝脑涂地!”完,竟然拜了下去。

    边上一直坐在朱五身后没话的席应真咧嘴大笑,下面两个吏汗如雨下。

    朱五摇摇头,这他么哪跟哪,天下哪有那么好夺的。

    摆道,“以后,营里的事就拜托老李了!”

    李善长站起身,“不过善长一人恐怕忙不过来,不如”

    “这不有现成的吗!”朱五指着两个吏,“以后县里的吏都听你调遣。”

    此时,席应真忽然在朱五身后捅两下。

    “将军,大帅那边?”

    朱五又犯愁了,自己毕竟是郭子兴的下,占了城池之后,所得财物是要上交的。

    “少交点!”朱五寻思会儿,“反正城里多少东西他也不知道。”

    “这可是欺父!”席应真继续笑道。

    朱五没话,骗就骗呗。别干爹,老子的时候,亲爹都骗过。

    “俺家五真出息了!”

    郭子兴拿着朱五送来的信,大笑着道,大帅房中众将不明所以。

    今日正在商议战后事宜,朱五的差亲兵送来信件,郭子兴看后大喜。

    甚至有点意气风发的味道,早知道自从夜袭官军大胜之后,郭大帅在城里已是一言九鼎的架势,轻易不苟言笑。

    “姐夫,啥好事?”张天祐笑着问道。

    “五追击官军,顺占了定远,开仓招兵,半日就招了三千人。”郭子兴大笑,“信上,定远放不下,要给本帅送来。”

    着,又是大笑,“还有银五千两,铜钱三千吊,粮草两千担。正在赶来的路上。这子,俺又不图这些东西,他巴巴的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