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五十年代小奋斗(34)

A+A-

    第七十二章

    一眨眼,开学一个多月了,已经进入十月下旬了。

    学校、宿舍,宋红米都适应良好。

    毕竟上辈子她也是念过大学的,还当过社畜,情商不低的。

    除了最开始宿舍人多事杂,大家伙需要磨合,有些烦,但是习惯了也还好。

    主要是宿舍另外七人性格都不错,再加上她现在“妹妹”年纪,都会自觉不自觉的让着她,虽然有些无奈,但她却实实在在得了好处。

    不过她也没因为年纪就躲懒,轮到她值日,她也是仔细做的。

    毕竟宿舍她也要住。

    至于学习就更轻松了,学的都是基础,老师教的又认真。

    以她的底子,没有任何困难。

    好像“神童”装久了,真的在学习这块开悟了。

    也算意外之喜了。

    同学的学习热情还是很高的,她也深受感染。

    下课了,除了去厕所,基本上都在学习。

    当然这也有些缘由。

    宿舍没电,只有一盏油灯,然后给发灯油票,宿舍长统一买。

    可想而知光亮微弱,加上宿舍没有书桌,所以学生们只好尽可能利用白天的时光来学习。

    宋红米也和学姐打听过宿舍怎么不安装电灯。

    后来才知道不是因为技术问题,而是电费太贵了。

    有点像上辈子买得起,用不起通讯费一样。

    虽然知道后世,华国的电费一等一便宜,现在她仍然是没电可用。

    起码在宿舍是这样。

    所以很快她也就和舍友们适应了早睡早起。

    天黑了就躺床上,和宿舍姐姐们来五毛钱的“宿舍会议”。

    谈谈学习聊聊八卦,自然也少不了帅哥和文艺青年。

    然后美滋滋睡觉,早上不到五点就起床,收拾收拾就去晨读。

    学校有个教室,里头是有电灯的。

    每天早晨五点开门。

    在五点到太阳升起这段时间,是开电灯的。

    不过室没有课桌也没凳子,人们只能站着读书。

    就是防止有人占座不出去,而且站着也能塞更多的人。

    她和柳宵哥约定好了,每天在室碰头,然后一起去食堂吃早饭。

    省中专食堂。

    “哎,还是没了。”宋红米有点忧愁。

    吃了一个多月,萝卜条和肉酱全部告罄。

    她们早餐通常就是每人一碗苞米面粥、一块粗粮饽饽,外加一个水煮蛋。

    粗粮饽饽挺大的,每次她都会分一半给柳宵哥,这样正正好好。

    每顿早餐,她最期待的不是水煮饭,而是从家里带来的萝卜条,可惜已经没了。

    “这么爱吃,那就给家里写信要些。”柳宵不觉得多难。

    宋红米皱了下眉头,“可是秋收呢。”

    而且前段时间又闹了一场大蝗灾,都上报纸了。

    市里自然也有,当时学校还放假,让学生们专门扑蝗虫呢。

    “正好写信问问情况,和自家人有什么不好意思的,而且即使收成不如意,咱们两家应该也没事。”柳宵意有所指。

    宋红米想想也是,“行,那我回去就写。”

    反正她要的又不是多好的东西,一点萝卜干咸菜而已。

    “下次多准备几个罐头瓶,一口气准备一学期的。”她们还是没经验啊,反正放在空间里又不会坏。

    柳宵在心里记下,准备回头买个黄桃罐头去,这样红米吃完了,不就有干净的罐头瓶子了么。

    罐头票学校不发,但是黑市常有。

    这种奢侈品,不是必需品,很多家庭即使得了也不愿意花钱买,更愿意卖出去,然后买一些更实用的。

    今年农村不好过,市里也难。

    听定量粮都没有细粮了。

    “对了,水煮蛋还有多少?”柳宵问道。

    “还能吃到星期日,咱们算好了的。”早上一颗水煮蛋,两人都吃了好几年了。

    最开始,他们在大集上买,然后偷么在家里煮熟了。

    后来家里养鸡了,靠着蹭鸡蛋,两人也没断过。

    等到了市里,刚开始是在食堂买。

    价格不贵,特别是在有菜票的情况下,甚至比在外头买生的还便宜。

    但是数量少啊,不抢根本吃不到。

    所以她和柳宵哥还是在黑市买,然后送了食堂一大厨一包熊猫烟,得了以后可以随便过去煮鸡蛋的承诺。

    她们也不过分,一买就是十多天的,这样一个月顶多麻烦那位大厨两次。

    剩下的几天,她们可能会换个口味,比如换成蛋羹,不过更难抢就是了。

    “那这星期日去黑市一趟,顺便逛逛商店,你不是要买布么?”柳宵见红米吃完了,开始收拾饭盒。

    宋红米一边点头一边将罐头瓶子塞书包里,明明有空间,却不敢用,“还是先去黑市,看能不能再买两张布票,把你的那份也做了。”

    “有就做,没有拉倒,我不那么需要。”他一个男的,不必那么精细。

    “有总比没有好。”宋红米还是倾向做的。

    因为柳宵哥也需要**啊。

    不过他因为睡相好,选择了上铺,倒是比下铺清静一些。

    她要做的就是个帷帐,也是她突然想起来的。

    也不做复杂的,除了靠墙那面,其他三面用深色土布围上。

    是那种用铁丝可以拖拉的,这样在拉上帘子的时候,就会有个相对的密闭空间。

    不用的时候,拉到一边,也不会妨碍采光。

    “走吧,上课去。”宋红米又活力满满了。

    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了,她还想要奖励呢。

    两人不同专业,教室离得有些远,所以只能同路一段,也就分开了。

    下课的时候,宋红米已经拿出信纸准备写信了。

    先给宋爹、宋母写一份。

    开头问好,问问家里的情况,也提了秋收。

    更多的是劝她们多注意身体。

    关于那笔粮食,她一个字也没提。

    危险的信息怎么能落在纸上呢,太不明智了。

    之后她写到,想让宋爹帮她做两个木桌,可以放到床角那种。

    尺寸她已经良好,为了让宋爹做的更放心,她上次在黑市还买了把木尺。

    以后宋爹和宋大哥做家具就能用。

    除此之外,她还要个圆饭盒,用来装咸菜之类的。

    尺寸比之前用的圆饭盒两圈就可以了。

    她真的是受够了,总带两个大罐头瓶子,特别碍事不,还怕碰碎了。

    除了这些,她当然不能忘萝卜条。

    之后她又单独写给宋大哥、宋大姐她们一人几句。

    宋弟自然要多些。

    最最后,是礼物清单。

    她在大城市买给家里人的礼物。

    解放鞋两双,四十二码的,不知道谁能穿。

    瑕疵红丝巾一条。

    主席勋章两块。

    加上那把木尺,也就这么多了。

    买礼物好难,不能太贵,又不能太不实用。

    要不然回头准挨训斥。

    将信收个尾,搞定!

    将信纸折好,塞进书包,其实是放进空间。

    这次要带礼物,不能简单的邮信了。

    好在可以去找那位赶牛车师傅,请他帮忙送一趟。

    半包梅花烟足够了。

    时间很快来到星期日,学校放假。

    学生们三三两两出了校门,大部分都是出去逛街了。

    也有极少数家在城里,回家了。

    宋红米和柳宵自然是没法子回家的。

    不过今天的事情还真不少。

    两人直接跑附近最大的黑市去了。

    将口罩戴上,两人就进去了。

    人、流量很大,很是热闹。

    这么大规模的黑市,政府很难不知道,只不过政策不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宋红米看到有一圈人围着,就知道有好东西。

    仗着个头开始往里挤。

    怪不得这么火,原来是卖票的。

    有红糖票、罐头票、棉花票和香皂票。

    票都是好票,但是却没卖出去。

    听了下,原来这位想要打包卖。

    可是很多人只想要红糖和棉花。

    想要多加两分钱,结果买票的还是不卖。

    “一起买多少钱?”这话是柳宵问的,他也挤进来了。

    宋红米看他用的是成人嗓音,就没吱声。

    这两年柳宵哥没少长,现在装成人,顶多会被认为是个矬子。

    “八毛五。”卖票的回了声。

    柳宵快速掏钱,掏出一个一块的,“找钱。”

    周围几个婶子着急了,有闹吵她先看到的。

    也有人和柳宵搭话,问他红糖票卖不卖。

    不过不管卖票的还是柳宵都没搭理周围的人,找了钱将票都递给柳宵,卖票的就利索的挤出去跑了。

    柳宵也和宋红米使了个眼色,也赶紧闪了。

    两人在市场一角集合。

    宋红米乐滋滋的接过几张票,“不错,不错,半斤红糖呢,哈哈两斤棉花!”

    惊喜来的太快,她还以为顶多一斤呢。

    “这边天太冷了,一斤够干嘛的。”柳宵却觉得正常。

    “我要往家带礼物,你还买点别的不?”宋红米知道他也买了双解放鞋。

    柳宵摇头,“不了,我准备过两年给我爹买块二表。”

    宋红米明白了,这是准备攒一起买个大的。

    这样也不错。

    “你那块表走的正常不?”宋红米很是关心。

    她们在一个月前,在黑市买了块旧表。

    连表带都没有那种。

    表盘刮痕严重,好在屏幕没碎。

    表还在正常走动。

    卖表的是进口表,戴了也没几年。

    不过这话没人信就是了。

    而且要价还不低,要四十块钱。

    所以当时都是看热闹的,没人买。

    最后柳宵抱着赌一把的心情花了二十五块买下了。

    然后拿到修表店去修,被确认还真的是进口货。

    花了一块钱清洗、保养,外加一根牛皮表带。

    现在戴在柳宵哥腕上。

    本来是要给她戴的,但是那是块典型男表,表盘很大,她就没要。

    “正常。”柳宵忍不住摸摸腕,“修表的不是了,精心点,再戴个二三十年都没事。”

    宋红米笑了,“以后可以当古董了。”

    不过这样低价买表的会却很难遇到的。

    修表店铺里的二表,虽然不要票,但是价格通常要七十块以上,贵的甚至要一百多。

    一点不符合二货规律。

    “好啊,我们就拿它做传家宝,一代代传下去。”

    宋红米:她感觉被吃嫩豆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