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五十年代小奋斗(47)

A+A-

    第八十五章

    宋母得知宋大哥连话都没和人家过几句,只不过是单方面稀罕,忍不住骂了句,“完蛋玩意!”

    宋爹也觉得难办,“唐家大丫头长的好看,人还聪明勤快,是个好姑娘。”老大眼光不赖,“可唐家儿子多闺女少,出了名的疼闺女。”

    绝对不是半筐一筐地瓜就能娶到的。

    宋大哥整个人都蔫吧了,“我是配不上她。”

    宋红米差点笑出声来。

    宋母脾气暴,直接拍他一巴掌,“能不能有点出息。”

    宋爹也是希望儿子如意的,而且娶到唐家姑娘对宋家也有好处,“我明个去找你大伯,让他帮忙跑一趟,看有没有可能。咋地也得初五以后了。”

    宋大哥又恢复了些精神,眼巴巴看向宋爹。

    “这事就这么定了。”宋爹拍板了。

    “大米,回头给你大哥量量,给他做身衣服,就用那卷蓝布。”宋母骂归骂,还是希望儿子如愿的。

    宋大姐痛快的应了,笑嘻嘻的看向宋大哥。

    然后宋大哥再次落荒而逃。

    这次宋二哥没再抓他。

    宋母又把目光转向宋二哥,“老二你不是有同学么,咋不知道找个对象。别一个心眼子就知道学习。”

    宋二哥傻眼,嘴都磕巴了,“我我”

    “你要不再学校找,回头我就在村里给你找,正好不少人惦记你呢,到时候你要看不上我可不管。”宋母吓唬他。

    “娘,我不着急”宋二哥刚到这,留发现全家都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他。

    吓得他赶紧摆,“我不是,我没有没有喜欢谁,就是不知道我毕业要去哪,还是等定下来再,也就两年的事。”

    宋爹看向宋母,点点头。

    宋母有些不满的嘟囔,“一个个的”

    “娘,我去给大哥做衣服。”宋二哥没跑,宋大姐却先跑了。

    宋红米又有点想笑。

    宋母也没管宋大姐,催促宋爹明后天就去找宋大伯,这样过了初五就去后湖。

    宋爹只心里有数,不为所动。

    宋红米猜想,宋爹肯定是想着宋大伯因为春花大姐的事儿不好受呢,就想缓两天。

    她也觉得这么更合适。

    宋母太过着急了。

    不过她是不会劝的,不定还要扫台灯尾。

    宋母见宋爹滚刀肉似的不动弹,也拿他没招儿。

    又把“枪口”调转了,“老幺,你回头收拾一下,去你二哥那屋住去。”

    这是要给宋大哥空出新房。

    宋红米忍不住啧了声,这也太积极了,还不知道人家愿不愿意呢。

    宋弟也很识时务,立马点头,不带犹豫的,“我今天就搬。”

    宋二哥也不反对,反正开学,他也不回来。

    宋红米逗宋弟,“现在敢自己住了?”

    宋弟挺着胸膛,“我长大了,早就敢了。”

    宋母看了眼屋顶,嘴里嘟囔着,“年前都打扫了,挺干净的。”

    宋红米也吃完了,她也要撤。

    她可怕被安排活儿。

    还是没躲过去,“红米就你那屋乱遭,回头收拾收拾。”

    宋红米翻了个白眼,也立马答应了,“下午就打扫。”

    她怕出现万一,往她身上赖。

    她可担不起这个责任。

    宋弟拉了下她臂,“姐,我帮你一起收拾。”

    宋红米高兴,免费劳动力又有了。

    柳宵哥也会来,完全不愁了。

    终于到了大年初六,宋爹宋母去宋大伯家了,估计是想第一时间知道唐家的反应。

    宋红米她们终于喘口气。

    这几天,宋母也不知道太紧张还是别的,反正老瞅她们不顺眼。

    总要唠叨几句。

    惹得宋弟私下,不想让宋大哥找对象了。

    事真多!

    宋红米知道他也就抱怨抱怨,并不敢拿到宋母面前。

    她也希望一切顺利。

    宋大伯家。

    宋大伯一大早就去后湖了,大侄子的终身大事他也上心。

    何况还有老爷子催着。

    加上唐家真是个好亲家人选,不定以后对他也有帮助。

    所以他真想给办成了。

    可是现在这结果真有点闹心。

    宋大伯一回家看到宋爹宋母,就叹了口气。

    宋大伯娘将几个孩子撵走才问,“咋啦,不同意?还是有对家了?”

    宋母也是一脸关切。

    宋大伯坐下,看向宋爹道,“唐家出了名的疼闺女。”

    “他家要多少彩礼?”宋母皱着眉头。

    家里真没多少钱,之前都盖房子了,花的差不多,后头家里花用,孩子还要上学。

    上学可不光学费、书费,还有纸笔这些玩意,零零碎碎的加一起就要不少钱。

    但是宋母也没慌,因为她们里头有粮食,这就是底气。

    粮食在这个灾年可是比钱还好使。

    宋大伯摇头,表情有些怪异,“唐家大丫头初中毕业,要不是碰到灾年,兴许就能考高中了。”

    “大哥,这事我们知道。她家想让我们供她上学?”宋爹有些不满了。

    “不是,不是。”宋大伯一咬牙,“唐家的意思是更钟意老二建党。两人都是读书人,能过一块去。”

    他到了后湖,直接去了唐会计家,都是认识的。

    俗话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他也就开门见山了,是帮二弟来问问话的。

    之后少不得几句自家兄弟的好话,当然也不是胡乱吹的,毕竟都是附近的村子,他就是吹出花来,人家稍微一打听也瞒不住,还不如实话实呢。

    宋大伯先了他二弟、弟妹人好,都是疼孩子的。

    又了他家两年前盖的新房,半砖半砖的,这在村里也算是上等的条件,老大建国有自己的屋子。

    除此之外,闺女嫁到宋家大队不怕被饿着,有他们家一口吃的,就有闺女一口吃的。

    最后宋大伯又了,宋家孩子聪明会读书,有一个考上高中,一个考上省中专了,以后都是城里人,肯定会拉把一下自家兄弟的。

    这在村子里绝对的好条件了,现在二弟家几个孩子都是香饽饽,多少人惦记着呢,宋大伯觉得这条件配唐家很绰绰有余了。

    他之所以过来,也是觉得两家没有不成的道理。

    没想到唐会计对建党更感兴趣,问的可仔细,连年纪都问了,宋大伯就有些察觉出不对劲儿了。

    后来唐会计就了闺女爱读书,特别喜欢那种会读书的,建国没读过两年书,怕以后俩人不到一块去。

    倒是和建党更合适,还隐晦了,他家不卖闺女,象征要点彩礼,都给带回去。

    宋母气的一下子就站起来了,“放他娘屁,建党要当工人的,以后也会找工人,他家闺女再会读书,不还是农村人,想的到美。”

    宋爹也没想到会这样,照一般人家愿意嫁老大,因为老大要养老,分家的时候可以多分。

    但是他家老二太争气了。

    不过这事也怪不到老二身上。

    甚至最好不要讲出去,要坏兄弟情分的。“大哥,你看他家还能改主意么?”

    宋大伯有些烦躁的挠挠头,“还谈么,娶进来也闹心。”

    宋大伯娘心里有些幸灾乐祸,让老二媳妇美,过年团圆饭就她俩孩子去了上桌。

    不过也知道这时候不能露出来,而且她也不认为唐家姑娘配得上建党。

    关于建党、红米,这俩孩子可是要做城里人的,可不能让外人拉后腿。

    要是俩孩子再找俩城里人,那才合算呢。

    所以也是一副规劝的语气,“我看就算了吧,好姑娘不有的是。别忘了曲家洼老刘家那事。”

    宋母有些被吓唬住了,“不能吧,咱又不糊弄人。”

    曲家坝离他们宋家大队不近乎,但那事儿却传过来了,就因为当时闹得忒大了,加上带着桃色,就没有不知道的。

    老刘家穷,有两兄弟。

    老大属于三等残废,个子矮,长得还歪瓜裂枣的,快三十了,还打着光棍,根本找不到对象。

    老二十刚出头,长得高高大大一表人才。

    媒人为了钱,在介绍对象的时候就玩了心眼,让老二替老大去相亲,对方姑娘自然就看上了。

    等嫁过去的时候洞房的却成了老大,姑娘不干了,要闹。

    可刘家好不容易有了个媳妇,且生米都做成了熟饭。

    最后又给了女方娘家一笔钱,据还是借的。

    就没人管这女的了。

    到这,所有人都可怜这女的,遇人不淑,娘家还贪财。

    可人家“逆袭”了。

    也不怎么地,把老二勾住了。

    可能相亲的时候,老二对姑娘也是有好感的。

    这姑娘也不偷偷么么的,对外表示她是老二媳妇。

    可外头都,她和俩兄弟一起过。

    当然这可能是人们后期加工的。

    毕竟往上添“色”是很多人愿意干的事。

    桃色新闻嘛。

    不管咋,老刘家名声是彻底没了。

    属于顶风臭十里那种。

    宋母有些拿不准主意了,看向宋爹。

    宋爹沉吟了下,“那麻烦大哥,我们回去商量下。”

    宋大伯也劝了句,“不缺好姑娘。”

    那意思是不要在唐家一棵树上吊死。

    唐家姑娘好是好,但是不管最后是建国还是建党娶了,势必要影响两兄弟的感情,这就不合适了。

    宋母张张嘴,又闭上了,她不傻了,有些话不能了,特别是如今不成的面大。

    跟着宋爹出来了。

    半路上,两人还是一言不发的走着。

    宋母到底是沉不住气的,“孩他爹,回头咋和老大呢?”

    好不容易喜欢一个姑娘,喜欢了好几年,可是人家却看上了他弟弟,她想想都提老大心疼。

    “我和他,实话实,老大挺有哥哥样的,不会因为这事怨恨老二。”宋爹对于自己儿子还是了解的,不过伤心是肯定的了。

    宋母发了狠,“初中就了不起啊,我非得给老大找个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