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甘木

A+A-

    秦石有跟沙蛇几个人提过此行可能存在的危险,他把自己探索瞿昙悉达陵墓所遭遇到的种种事迹都细过。

    当然,当时这几名佣兵并不觉得秦石的是真话,而是夸大了危险。

    可是到了这时候,他们心里已经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秦石之前所过的东西。

    毕竟这一棵大树长得太诡异了。

    大树不仅仅是庞大,它的枝干和叶子也十分怪异,在灯光之下,一片漆黑,仿佛将所有的光都吸收了一般。

    这还只是其一,用红外夜视仪观看的时候,大树的成像十分模糊,温度几乎与水域持平,只有一个非常模糊的轮廓。

    这种现象,超出了沙蛇几个人的认知。

    基于以往的经验,沙蛇就这一颗诡异的大树做出了判断,大树形成的丛林里,可能存在着依靠大树生存的生物,这些生物,很可能非常危险。

    沙蛇就知道,在亚马逊雨林里,一种毒箭蛙就喜欢生活在一种榕树身上。

    “很有必要。”

    沙蛇的话,秦石是听得进去的。

    只是到了这里,他的思绪变得更加清晰。

    看到这一棵大树,以及从树丛中传来的乐声,秦石便联想到了之前探索地下世界所见所闻。

    他在探索探索瞿昙悉达陵墓的地下世界里,见过两次有参天巨树的壁画。

    其中第一次见到的壁画,是在通道之中。

    那一幅壁画里的巨木,与寻木十分相似。

    第二次见到巨木壁画,是他落入水潭之中,于大玄龟背上仰望穹顶之时。

    在看到眼前这一棵大树之前,他还以为两幅壁画里的树木是同一品种。

    但此时他蓦然发现,穹顶上绘画的巨木,应该是眼前这一棵,因为壁画里的巨木有叶子,而且十分繁密,与第一幅壁画有着明显的区别。

    而寻木只有须根,是没有叶子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现象,秦石不得不去注意。

    当时水潭边上,有着编磬在奏乐,如今他也在地下暗湖旁边,而乐声更是从湖心的树丛传出。

    秦石也就明白,那个水潭,不仅仅是囚禁大玄龟的囚牢,还是一个暗喻,一个指引。

    壁画和乐声,实际上是给秦石指出这么一个坐标,这个坐标,便是水域中央的大树。

    “这是什么树?”

    秦石在搜肠刮肚,试图从古籍记述中寻找相关的记载。

    “不是扶桑,不是建木更不是寻木”

    秦石只能将自己有印象,知道名字的上古神异树木,一一排除。

    “不是桂,不是梧桐不是”

    “会不会是不死树?!”

    秦石忽然愣了一下:“甘木?!”

    甘木就是不死木。山海经里有记述。但也就只有一句话的描述而已。

    在山海经大荒南经如此记载:“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

    这边是甘木的全部记载。

    但郭璞在给山海经做注释的时候,进一步做了注释:“甘木即是不死木,食之不老。”

    可郭璞并没有进一步描述甘木的形态,所以世人并不知甘木究竟长什么样子。

    秦石推断眼前这一棵怪树是甘木,并不是盲目猜测。

    他是有一定证据的。

    他在研究山海经的时候,可是对其中的地理进行了研究。

    众所周知,山海经里面的地理位置与现实世界的地理位置,有着许多迥异的地方。

    如果全部有误差,还好解释为这是古人天马行空的想象,是一种艺术作品。

    令人为难的是,那些大家所熟知的地理名字、位置,在山海经的记述里,可是相当精准,只有那些世人所陌生的记述,才令人抓瞎。

    一开始秦石是认为,这些记述是作者描述认知之事物之外的臆想。

    只是随着研究的深入,秦石渐渐发现,他把事情想得过于理所当然。

    山海经是先秦时代的产物,但它并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实际上,秦石经过研究,他发现,这一部奇书部分内容撰写的年代,比想象中更为古老,甚至超越了三代,处于更古老的洪荒时期。

    既然山海经并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延续了几个时代,跨越时间可能超过了一千。

    有了这个猜想作为突破口,秦石继而做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

    在更古老的时代,部族林立。那时的度量衡并没统一,甚至对方向的认知也有着一定的差异。

    但相对大的部族,为了部族的发展,都会进行探索未知的环境,同时与其他的部族交流自己所掌握的地理信息。

    经由整理,口口相传,然后部族兼并,记事的大巫或者史官,将这些资料整理记载之后,便出现了许多矛盾的地方。

    距离单位的计量不一样,那么对照记录去寻找某个地方,出现错误很正常,地理位置认知模糊,那么按照记述去找某个地方,更容易南辕北辙。

    先秦时代的记述者,并没有多少人有实地探索、校正山海经错误的能力,因而当他们整理这一部恢宏地理典籍的时候,同样将错误传承了下去。

    然后随着时间推移,气候变化,沧海桑田,许多记述与地理实际情况都有了变化,许多奇怪物种也随着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毁灭,最终山海经里描述的瑰丽古怪的世界,最终消失无踪。

    正是秉着这样的思想,秦石对山海经有着极其深厚的兴趣,想着将其彻底地校正,将其还原出原来真实的面貌。

    在研究大荒南的地理位置时,他觉得大荒南经所描述的地方,在西南到北海一带,甚至还囊括了南亚次大陆在内。

    只是他的研究还系统地推进,就被瞿昙悉达的预言所打破,最终转移了研究重心。

    但有了这个大致的猜测,那么大荒南的特产,秦石都敢大胆套进他的猜想之中。

    那么甘木和不死国的东西,他便可用在眼前的见闻之上。

    “不管它是什么先叫它甘木就对了。”大胆推测,心求证,是秦石的一向宗旨。

    “古滇国竟然还与不死国有联系?”

    秦石心里暗暗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