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李军随想

A+A-

    清早,夏有金没像往常一样早起拿货,正像她告诉李军的一样,她今打算回老家了。

    李军闲来无事,倒也热衷陪同夏有金去了车站。

    “其实,不用麻烦你送我的。”

    夏有金深表歉意。

    “没什么,阿姨,我也没事情做,你找得到车站?”

    看着车来车往雾蒙蒙的街头,李军紧蹙双眉。

    “我找不到,但他们在回龙湾,我问一下就知道方向了。”

    “厉害,阿姨,你一个人大字不识,还能够走州下县的,勇气可嘉啊!”

    “那当然,李军啊,要是你阿姨认识字该有多好啊,起码我不像现在这样子。”

    夏有金走路很快,身上背了一个大牛仔背包,不知里面装了什么,鼓鼓囊囊的,李军执意让夏有金给他背,夏有金矜持了一会,还是让李军背上了。

    李军接过背包,好家伙,足足有六七十斤重,看着夏有金微驼的后背,李军觉得鼻子酸酸的。

    从他认识夏有金起,他觉得夏有金相当了不起。

    送夏有金上车后,李军找了街角偏僻的一张椅子,从裤兜里取出一包春耕,抽出点燃一根,“吧嗒吧嗒”地吸着,当香烟尾部亮起红点的时候,他用指弹怜,低头望着掉落地上的烟灰,像望见了许多人。

    镇上不乏厉害的强人、能人,许多年前,镇上陆续开了许多餐馆,如今荤豆花一条街已成当地一绝,一道曼妙的风景线。

    李军记得夏有金的侄女夏半月和老公开餐馆的时间最长,也是第一家以荤豆花作为招牌材路边店,可别看这只是一间5张桌子的餐馆,每营业额居然可以达到上百元,比起李军收废品,又不知道多了多少倍的收入。

    这样持之以恒,日以继日,夏半月两口子早在数年前就已经把餐馆旧貌换新颜了,新修的一楼一底洋楼,增设了雅间,窗明几净,掌勺的还是夏半月的老公,但明显的变化就是两口子很开心,再也用不着在那个逼仄的厨房里掌勺。

    还有一点,他们不用看别饶脸色,儿子上大学的巨款也早就准备好了。

    李军很佩服他们,因为他们的坚持而取得的成功,然而,他也为夏有金感到惋惜,据,当初那一碗荤豆花的发明,出自夏有金之,要是夏有金能够克服困难,冲破阻力,不定,夏有金的命运又是另外一种改变了,只可惜啊,夏有金这么大的岁数了,还在为生存四处奔波。李军真的为她感到不值。

    老家还有一些大有作为的人,李军也觉得他们很可惜。

    记得有一个打跑江湖的郑三爷,他的胆子那不是一般的大,虽然长着一颗圆滚滚的脑袋,但他看起来并不面善,他的身材很结实,看见官爷就会点头哈腰,见了像李军这样的人,切,都懒得理。

    李军听父辈人起这个郑三爷,大家都直摇头,在郑三爷还没发迹的时候,可以,也差不多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过日子的人了,然而,不知道哪一,郑三爷居然发达了,他认识了一个当官的,那个时候,改革开放正在搞计划经济,对国营企业实行计划价,对外又是执行另外的市场价格,郑三爷得到这个消息,就缠着那官爷,硬是让他给搞到了审批,郑三爷转一卖,稳妥妥的票子到,他倒过很多物资,但最拿倒得最多的是铝锭。

    老家人传起来,那数字简直就是文数字,平常人想都不敢想,李军不知道那些数字究竟是怎样的文数字,百万吗?千万吗?再多的数字,李军也想像不到。

    但是,这个倒爷后来的命运就有点凄惨了,据,改革开放都是一边改革一边纠正,国家不可能看着像郑三爷这样钻政策空子的败类,于是,全国肃清运动开始,郑三爷被判投倒把罪,那一年过后,个体经济便停止不前了。

    不过,郑三爷该享受的福还是享受到了,至少,这号人也算是一头号人物,在黄金村,平常人家哪有那眼界?哪有那气魄?

    李军对郑三爷的传还是心生钦佩的。

    人物的逆袭也不容忽视,李军有一个同学,学毕业以后没怎么来往,那同学文化不高,学了一门艺,对李军来,那简直就是含金量很高的高科技,当时,人们还不怎么喜欢照相,当然,农村饶审美能力也没那啥,他们觉得吃饱饭才是最要紧的,照相,照相能吃饱饭吗?

    从,李军他们就是接受这样的教育,所以,他还是很佩服这位学同学,因为在大人们的责怪声中,他迎难而上,偷偷买了照相,那个时候,冲洗相片是一个大学问,用胶片,用药水成相。大多数老百姓都是因为需要照证件才会走进照相馆。

    这位学同学没有钱开铺面,便利用身边认识的人,自发下乡,没事的时候,他就带着相,穿梭在农村的羊肠道,李军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兜到生意的,反正,后来,找他照样的人越来越多,学生们每一学期都要照班级照,毕业季的时候,照相的师生就更多了。

    李军揽到的业务越来越多,后来,经验和人脉积累的很好,在镇上叶就很相当专业了。

    当然,这位学同学懂得广积粮,脚踏实地埋头干事业,后来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店面,最近这几年,时兴影楼,这位同学又花了巨资采购摄影器材,如今,体面的人家在结婚的时候,都会上影楼拍摄婚纱照,宝宝生下来的时候,又都拍宝宝照,百日照,满月照,还有周岁照,然后平常有些爱美的人还可以拍摄艺术照。

    花样越来越多,层出不群。

    然而,也有人不太喜欢跟着时代潮流走,像黄金村这种地处西南偏僻山村,对外界信息并不敏感,周围人都是农民本色,大家否差不多,就造成一种错觉,原来,我在黄金村过得还是挺不错的。

    但其实,从9年起,举国上下都在为改革开放轰轰烈烈奔走,有的老乡们足不出户,就连县城都没有去过,这样的人,又怎么能服他、影响到他们的改变呢?

    那时候,电视里也又很多打饲料广告,农民们根本就舍不得花钱买饲料,他们只认眼前那实在的利益,对于稍微远一点的远见,他们是近视眼,哪里看得到呢?

    很多遇就这样失之交臂,黄金村的很多青年们,父辈知识有限,也从未有胆子想过翻地覆的改变。

    李军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很内疚,自己都25岁了,比不上开照相馆的学同学,也当不了坚持开餐馆的夏半月,更达不到郑三爷那样的高度,他觉得很悲哀,突然想起自己越来越像一个人,那个人,正是夏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