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八十、是于彼
自晟王带着那支支离破碎的“大军”离开大都之后,都城之内是异象凭出,怪事连绵!
这第一奇,当数那几乎已然几十年不曾踏足大都的平中王,忽然间就携了许多米面、药材浩浩汤汤地进了京。其数量之巨,曾使得朝堂上下里外之人皆是为之精神一震!
但不想他们这“喜悦之震”转瞬就变成了“恼怒之震”!若问缘由?那是因这老王爷行事是“自成一家、独树一帜”,并无有把陛下、宗室放在了“眼里”!
原来在平中王携来的“巨量”辎重之中,只有少量被他送进了宫供皇帝调配。余下的大部分,则是由他的亲卫设点布卡、分封于都城内外的黎民百姓!
然若就此要把平中王想成是“不谙世事”、只求贤名声德的愚善之人,那也是大错特错!因平中王于赈济之事极是严谨。但凡有去领米领柴之人,都要被细细地记录在册:哪条街、哪个巷子、哪一户、户中一共几人、几男几女、姓甚名谁,何时领过何物又可供几日之用一点都错漏不得。
可他又是极其仁和。他有令道:但凡哪户哪家有壮年染疫、只剩老幼,不得来领赈济之物的,便会数准日子着人送去米粮柴草,断不会错过一日!
可谁知就在市井街巷之人均在为这“天降善人”啧啧称奇之时,立即就有第二奇事跌足赶上,立马把他们的啧啧称奇变作了瞠目结舌!
起这第二奇,究其因竟是与那第一奇息息相关、是因彼也!
原来平中王要行那“仁和”之举,却苦于随行而来的亲卫人之限,唯恐顾此失彼反而会添了百姓怨愤或至处事不公。为此平中王下管事特意张出了榜文,在大都中招募“勇武之人”、行“至善之事”、取“有道之财”。
若按常理,瘟疫肆虐之时人人当是以性命要紧、并不轻易会为财帛而动然又有言道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于是一个、两个、三个地,果然还是有人要为取这“君子之财”甘冒性命之险!
初时那些“勇夫”还是心非常,往往撂下了东西就忙不迭地要离开那疫染之地,唯恐有失。然慢慢地一眼瞧见了、瞥见了那人家中只有孤老弱,往往都是不够力气生火做饭,就免不得要横生恻隐之心、要多留些时候照顾料理一二。而人一旦忙碌起来,便有许多再顾不上、想不及之事:例如掩口的掉了、例如遮鼻的歪了、抱了哪家病娃一回、搀了哪户老朽一位于是人们齐齐认定了他们必然也是逃不过一病,惋惜着“好心无有好报”,可奇的是这些个“破罐破摔”之人竟然无有一个得染瘟疫,往后几日更是连口鼻都不遮掩就在城中各样“横冲直撞”最异之处,是他们所到人家的那些得病之人,居然一个个就此像服了仙丹似得逐渐睁眼、话、能动能吃,除了气力不如常人竟跟好时无差
市井就此沸腾!纷纷传言那些“勇猛又善”之人皆是有天神护卫,一身罡气能驱邪避凶,因而那“瘟神”都要退避三舍。于是人人想寻了那些“罡正之人”来多亲近些,好沾染些福分、正气,有灾消灾、无病防病但苦于他们平日出入都是遮面蒙脸、不声不言,并不能辨出个子丑寅卯,所以猜遍了、想便了,也不能断定谁人就一定那其中一位,因而总是无果。
好在世间总少不得会有好事又得“门法”之人会去一探究竟。而这一探之下才知其中奥义竟是那些“勇武且善”之人的家中,均是无一例外地供奉着羽王神位
于是乎一夜之间,都城百姓家家户户供奉起了羽王神位,人人诚心焚香祝祷--自此盼着羽王显灵之愿着实就远胜过了期待晟王得药而回之心!
就在人们才方喘匀了为此“二奇”勾起的心血澎湃之气时,不想那第“三奇”紧追着就接踵而至!
且还是事起平中王!且还是一样令人“不敢想”之事!
无人知晓平中王到底是使了什么段,居然就从大理寺中“捞”出了晟王夫妇迎回府邸。再隔日,竟然连大将军府的家眷们也是一并出了大狱“着回府圈禁”。
这可不是另人要有天塌地陷之感?几日前才被皇帝以“谋逆”之罪抓下大狱的两府之人,而今就这般轻易得脱了?于是都城众人又纷纷议论起这“平中王”是有何德何能才能“逆天而行”,带起了诸般“异事”!
城中凡有老朽者听见了“平中王何德何能”之,都免不得要狠啐一口、再斥道:“娃儿们年轻,识不得就胡咧咧!当年他打江山的时候,陛下还是个奶娃娃咧!江山少有一半是他打下哒,咋就能没能耐?能耐大着咧!陛下喊他叔咧!可不就得听几句叔哒?”
可偏还是有人听不得老朽们之言,道是有陛下乃是羽王转生之,而今瘟疫能不药自愈,可证此不假。陛下既然是羽王真身,还要怯他个凡人作甚?定是有別事为因!
若有老朽们听得此的,倒也不会再啐上几口、更骂上几句。他们只会嗤笑着几句让人似懂非懂之话,例如:“羽王真身那确是有咧,可现今在不在俺们这地界么,也就不好咧。要在的,还会有这瘟病现世?娃儿年轻,莫胡咧咧,多想想咧!”--由此愈加搅混了他人心神
若民间之奇事皆还都为“吉兆”、能生人振奋期盼之心,那朝堂宫中的异像则恰恰是易辙而行--一旦有出,就只为更添了众贵之愁!
先平中王及群臣好不易盼来了拓文帝召见,呈上了谏“去母留子”册七皇子为皇太子的奏章,奏明了“先斩后奏”释出晟王夫妇是为晟王妃能当出使大用
众人本以为陛下见了、听了此二事总难免会有愤怒、斥责甚至会闹出难堪,因而都是备全了应对之辞,以为会是“背水一战”!不料拓文帝看完了奏章、听完了禀奏,除却那脸色比平日阴鸷地更浓烈些、竟然一语不发。
此一场应是尤其紧要的君臣之见,是以上下静默对持良久之后、拓文帝的一句:朕需斟酌!”为终,竟是无结无论!
因此平中王道:“陛下不否便成“肯”!既肯,孤作保,但请大理寺先释了大将军府中家眷回府圈禁,应是无伤大雅!”
大理寺卿本就还算是贤德忠良之人,见有平中王作保,于此又有何乐而不为?故以他不仅欣然应喏,且还自认好意、顺水推舟地多问了一句:耀王府的家眷是否也一并如此处置?”
然不想他却得了个“否”之答!然不想平中王思忖再三之后,得出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因而无需。”之。
朝堂诸人听得了平中王之“否”,自然也听得了那句“天将降大任”自此又复哗然一片!
老王爷这是何意?毕竟刘耀焱而今生死难知!
平中王此言何来?难道刘赫已逃过一死但活罪难免?
殿下此意然既如此,为何又要谏册七皇子为储?
只是众人诸般揣测翻飞不及半日,后宫中乍然又传来两条骇人之闻--
皇后病重告急!
陛下探视皇后,遽然染疫,而今人事不省!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