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 土田劳作

A+A-

    02

    土田劳作

    简体字圣,土上一只右。繁体上面从耳从口,表示圣人耳通口通,而下面是声符。能听取能辨别谓之耳通。能施教能弘道谓之口通。简体圣人能做啥?挼泥巴吗?

    圣字从前是正体字。现在正体字圣。圣字作为怪之声符(怪字从心圣声),音ku。文解字:“汝颍之间谓致力于地曰圣。”这个动词至今活在北人之口,用掘土,成圣土。正体的圣被迫消失,其躯壳被拿去做圣人的圣,汉语又损失了一个鲜活的动词,可惜可叹。

    栽苗掘土,最初用。土掘开后,然后栽苗。此为远古农业之始。推想文字初创时,笔画简单的才字就是后来的栽字。才字象苗初栽之形。怕不明白,右旁加土,这就造成在字了。才与在本一字,音和义都相同,都是后来的栽字。一个人在某地生存,亦如一株苗在某地生长,各有根基,不能随便移动。这样,本义为栽的在就演变为存在,取得新义,而苗栽某地也可以成苗在某地。顺流而下,苗在某地生长,茁壮,成熟,收割,一轮就叫一茬(á)。以后又栽,再栽,就叫二茬,三茬。

    栽字晚出,是从才字变成的。请看篆文,才字戈字组成另一个字,从戈才声,其义原为兵器伤害,古书借作灾字,我们勉强将其视为灾字。后来又加入一个木也就是一棵树,终于造成栽树的栽。栽字应用范围扩大,不但植苗艺圃,便是筑墙树立夹板,乃至移赃陷害他人,皆可谓之栽矣。有不少农作物一年只能栽一次,所以一年叫作一载。“夏曰载。商曰祀。周曰年。”载本车载,这里借作栽字。某农作物算来已栽十次,那就是十载了。

    新华字典今有垡字。其正体字被废,无法印出。姑且这样吧,拔字提换成土旁。此字原指一锸之土,量词,今指被犁铧翻耕起来的土块,川人谓之土巴。秋耕在华北叫秋垡。秋垡地的土块总要暴晒才好,叫作晒垡,川人叫作炕田,即晒土巴(垡)。

    诗经豳风七月“九月筑场圃”。秋收时节,先要备好一片空场,用夯筑平。场圃就是川人的场坝。圃坝双声对转,圃是借音,非用本义。圃本来是菜园,哪能挪用作场,更不能筑,把土夯死就没望了。圃在此诗中应该读成坝,这样好与下句“十月纳禾稼”押脚韵。从前稼音gu,与圃韵。

    同场的繁体形近往往致误的是埸字。此字从土易声,义为田地边界。古称疆埸,浅人误作疆场(场写繁体)。20世纪吾国抗日战争八年,报章赞美壮士“战死疆场”,从此不可改正。

    秋收既完,北风转寒,诗经豳风七月应该“塞向墐户”了。豳地早寒,农家筑屋向阳,以利采光取暖。北墙的通风窗古名向,必须砌砖堵塞,才好避西北风,度过严冬。先塞。看篆文便知晓,是在室内双砌砖。四个工字形符号是砖缝。事属土作(泥工),所以其字从土。那时民用未经火的泥砖,又名土墼(ji)。再墐。诗经墐有土旁,此字在第0新华字典里已废,印不出。好在堇字自身下面带土,本指黄色黏土。用黏土抹门扇,填死缝隙,谓之墐户。墐字甲骨文不带土,画人颈脖因鼓气吼而胀圆了,大口正在喊天。想是啼饥叫苦,所以加食旁而成饥馑,所以加草头而成苦菜。饥馑严酷,衍出紧张一义。又延伸为使之紧严,不留空隙。于是堇加土旁,作动词用,谓抹黏土以填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