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6 彝族火把节
036
彝族火把节
火无一定之形,难画。甲骨文火易被误认作山。这里三个火字,由繁而简,画的可能是柴堆火。三股火焰上冲,表示正在燃烧。画火焰而三之,可见三的神圣观念早已有了。加以三焰并列又有平衡之美,受看。不但火画三焰,甲骨文山也画三峰,原因在此。越三千五百年以迄今日,楷书火字三头犹存,虽然整体字形,较之甲骨文,已经大变了。
火,光能照夜,热能熟食。先民拜火,良有以也。旧时吾蜀凉山彝族家有火塘,视为神所凭依。年年阴历六月下旬闹火把节(应该叫星回节),万人执火庆贺“大火”回归正南方的夜空。“大火”就是诗经“七月流火”之火,星名,乃指东宫苍龙七宿的心宿二,为一红亮恒星(不是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火星)。心宿二每年夏末秋初天黑后亮相在正南天,先民视为暑往寒来之候。此星火红明亮惹眼,疑似天上之火,故名大火。凉山彝胞执火把以游行,正是以人间之火向天上之火致敬。火把之外,还有火树。稻草层层围束树干,直达树梢,从下点燃便成火树,十分壮观。树梢火焰直冲天庭,想那大火星定当嘉赏吧。烧火祭天之俗,该是古代中原传来的吧。
甲骨文卜辞已有“大火”一词,赫然触目。大是尊称,亦单名火。常被引用的一条卜辞云:“七日己巳夕陡有新大星并火。”便是记载阴历某月初七天黑以后看见一颗特亮的超新星出现于火旁边。火在这里乃是星名,即心宿二。人间之火是从天上来的,先民相信如此,不论东方西方。
火把节的火树,何止凉山彝族有之,黄河流域先民早就有过。尞的甲骨文,前人皆象木柴之交加堆积。罗振玉:“实从木在火上。木旁诸点象火焰上腾之状。”甚确。甲骨文字从木,木就是一株树。火在树下,是从下点燃,不正是火树吗?所不同者,黄河流域文化先进,已有统一天神上帝,不必专祭火神——大火星了。火树祭天曰尞,在周礼此字作燎。燎祭又叫槱祭。槱(yo),四川话“烟子槱眼睛”,又“柏枝槱腊肉”,至今仍常用。其字从木从火,酉声。槱祭虽已死亡,槱眼睛、槱腊肉还活着,而新华字典竟不收。槱被拒之典外,蜀人行文改用非口语的熏字,总觉得不自然。若写入对话里,更觉得不真实。
这里熏字,须先黑字。篆文黑字下炎上窗,是火烟上出,槱黑窗户。篆文熏更厉害,槱黑窗户不,而且火烟逸出,污染室外,呛咳他人。椭圆形窗子外三股叉表示火烟正在扩散上冲。物熏则黑,所以日落天暗谓之曛。醉酒头脑昏暗,事理不明,亦谓之醺。
回头燎。尞燎古今字。燎的意义广些,尞则限于祭天。古人夜晚宫庭大会,广设庭燎。毛传曰:“庭燎,大烛也。”庭燎制作,将已扒皮的麻秆捆扎成巨柱,麻布和桦皮包裹,灌入油脂,做成大烛,插架点燃,置放庭中、两阶、堂上、门前,用以照明。这是改良火树。烛制作相同,不插架而执,也是改良火把。大烛烛都是燎的改良。烛字繁体从火蜀声。蜀古音zu。
庭燎即大烛,要专人守着。燎即烛,要专人举着。宫中多人专职燎事,这些人就叫僚。僚字显然是从燎字孳生出来的。“官僚”一词,官指首长,僚指下属。最初的僚就是役仆,地位低贱。后来的僚紧跟首长,连称官僚,还要主义,就渐渐神气起来,浑忘当初守燎举烛火烤烟熏之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