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 药字的解释

A+A-

    055

    药字的解释

    大众文化流行,音乐一科走红。当今凡有声处,莫不奏器唱歌,乐之用大矣哉!闻人语云:“药的正体藥字,草头下面原是乐的繁体樂字,明音樂能治心病,草药能治身病。”这样解释藥字,新奇可喜,似见古人以及前辈文字学家之所未见,予甚佩服。思索多日,疑窦启焉。须知藥这个字最早出现在诗经里,其本义并不是草藥,更不是今之所谓藥物。许慎文解字释藥为“治病草”已是东汉时的法。玉篇释药为“治疾病之草总名”时代就更晚了。吾人当求藥字本义,不当以今日之情形妄测古代之观念。详如下。

    若谓音樂治心,我无异议。礼记樂记就是这样的。其言曰:“先王之为樂也,以法治也。”又曰:“樂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又曰:“可以善民心。”又曰:“致樂以治心。”这是一部先秦儒家典籍,不免也有杞人忧天式的警告。如“樂盈而不反则放”。又如指责地方音樂“郑淫”“宋溺”“卫烦”“齐骄”,“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还特别反对新音樂,指责“今夫新樂,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可知在古人观念里不认为凡音樂都能治心病,毕竟有异于今之藥物也。

    藥字最早见于诗经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藥。”是暮春郊游,男献勺藥给女,表达爱情。勺藥在这里显然是花名,绝非藥名。花朵光彩鲜艳,以联绵词灼爍形容之,见古文苑蔡邕弹棋赋之“荣华灼爍”,正如珠有光泽,以联绵词玓瓅形容之,见史记司马相如传上林赋之“明月珠子,玓瓅江靡”。可知花名勺藥,类同于灼爍和玓瓅,亦联绵形容词。联绵词不可以拆开讲,须以音求其义。后人勺上加草头作芍藥,遂成植物名称,而人忘其初为形容词矣。在诗经另一处还有“不可救藥”一句,藥作动词,释为治疗,已是衍义,非本义了。由于芍藥块根具有治疗疾病之功效,藥才动词化为治疗。要到战国时代成书的周礼天官疾医里出现草藥、木藥、虫藥、石藥、谷藥统称五藥的法后,藥才取得藥物一义。芍藥之名在先,藥物之义在后,自不用。

    芍藥为芍藥科多年生草本,初夏开花。花有红白紫三种色。产于中国北方,远及西伯利亚。久经栽培,为著名观赏植物。估计早在史前为野生植物时,其块根已用于治疗疾病。赤芍性寒味苦,主治瘀血凝滞、经闭、胁痛、赤痢、痈肿、吐血等症,即取自野生芍藥的块根。另有白芍,性微寒,味苦酸,主治血虚腹痛、胁痛、痢疾、月经不调等症,即取自栽培芍藥的块根。芍藥花有复瓣者俗呼牡丹,姿色特美。男献女示爱者应该是这种花。

    牡丹亦在芍藥科内,但非草本,为灌木,牡谓花大,丹谓花红。牡丹亦分黄红白紫等色,丹皮亦具治病功效。唐代以前尚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藥。唐时名木芍藥曰牡丹,李白清平调所谓“名花”者即此。此花盛于洛阳,美称花王。

    古之所谓芍藥(包括牡丹在内)由于具有治病功效,而又最为常用,所以其他种种植物,凡具有治病功效者,亦同芍藥一起被人叫作藥草。不但周礼天官疾医有“五藥”的法,唐代颜师古注汉书也:“勺藥,藥草名。其根主和五脏,又辟毒气,故合于兰桂以助诸食,因呼五味之和为勺藥耳。”清代王念孙,勺藥读若酌略,意即均调。其实这就是我们所的“作料”。

    虽然取得了藥物一义,但亦作芍藥花简称。南宋姜夔词扬州慢:“念桥边红藥,年年知为谁生。”红藥显然不是今之红汞,而指红芍藥花。冀北有文友从藥汀先生,亦取芳草芍藥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