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5 糠中有疑问
065
糠中有疑问
米,原指粟米,俗名米。米为物,没法象形。另打主意,遂造米字。中间十字架象筛子的经纬相交,四点象米从筛孔漏下,造得真妙。不过甲骨文米中间不是十字架,而是一横杠。这是筛之侧视,其上三点为粒壳,其下三点才是筛孔漏下的米。过筛之前,先要入臼舂过。汉代民谣:“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篆文舂左右双举午(杵),其下为臼。两个甲骨文一简一繁,同样双举午(杵)舂臼内的粟,而更有趣。黄河流域先民万年前就这样舂出米来。后来技术进步,脚踏杠杆舂之,而舂字已定形,不可能改造了。商朝国王例以秋季新舂出的米祭祀祖宗,有卜辞“王其登米自且(鼻祖二字)”可做证。登米就是把米放在登(高脚祭杯)内,献祭神灵。
粟,舂破粒壳,筛出米,所以其字从米。米上,看篆文是卣(yo),隶变作西。其实粟与东南西北毫不相干。篆文粟上的卣,字又作而音dǎ,为的同音借用字。见文解字,义为悬垂的穗,蜀人叫谷吊(dà)。粟穗称“狗尾巴”状其形,称表其悬吊之姿态。甲骨文粟画禾株上结粟穗五,生趣盎然。
糠,禾谷籽实粒壳。文解字释糠为“谷之皮”很准确。今人皆以粒壳碎屑亦即糠屑为糠,与古不同。糠字米旁多余,康下四点已经象米与糠。康糠为古今字。篆文糠(康)左右双举干,其下四点是米与糠。篆文错得离谱。看金文已不像双了。看甲骨文只见柜形,哪有双。糠古作康。康字写法本该是庚下左右各两点。康字从庚,庚亦声。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庚阳押韵,庚古音gāng,与康(kāng)音近转。请对比古文字,便知康只多出四点,余与庚同。要清楚康字,须先明白庚是何物。庚是何物?有两派不同的解答。
一派,庚是一种鼓风分离米和糠的柜形扇车(蜀人名风簸箕)。禾谷舂破,倒入箕内,逆风播扬,糠屑吹走,留下米粒。这是工活,不用扇车。所谓扇车或风簸箕为木制箱柜形,四足,内设横轴,轴周围装扇片,箱柜顶有漏斗。一人摇转轴头柄鼓风,一人自漏斗注入已舂破的禾谷。糠和米在箱柜中受风吹而分离,各行其道,从箱柜不同的两个出口分别泻下。看前列古文字,真像箱柜,但仅三足,上有漏斗似的。庚既然是扇车,庚下四点便是康,也就是糠字。这一派有道理。弱点是古籍中无扇车记载,战国成书的考工记亦不见。
另一派,康字本义乃是和乐,糠字不过从米康声罢了。康可能是乐器之一种。和乐二字,和是笙,乐是弦乐。可以猜想康亦如是。我想,古代奏乐,先要敲椌(椌又名柷),然后诸器开始演奏。椌为正方箱形,木制,中空,木槌敲之。这一派也有道理。弱点是椌上全敞口,而前列古文字未有向上敞口者,木槌亦未见。椌(qāng)康(kāng)音近,或为一物,终属猜想。
予曾做木活以糊口凡十二年,知扇车即风簸箕之制作须高艺,近代木工十九不会,何况三千五百年前甲骨文时代耶?诗经之“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和庄子之“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显然都是双端箕,工播扬。前两比较之,予更倾向后者。如果康就是乐器椌,那个似漏斗者就可以是干字。干即杆,或可指放在椌中的木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