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儿子的第十三封信
儿子:
每天我来到店里,除了打理好生意以外,闲下来一有时间,就喜欢随,拿起一本书来翻翻,随便地读一读,放松一下心情,平复一下思绪,缓解一下疲劳。当我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书里的时候,就觉得书中真的还别有一番天地,别有一番滋味,不光能给自己带来一些快乐,还会给自己增加一些知识,获取一些美好的想法,让自己尝试着去不断地践行,不断地改变自己的一些落后的观念。
随着书中的情节变化,有了自己切身的体会和思考,常常就会有一些意外的收获,让我感到惊喜。“展卷有益,”的法,千真万确!
其实,空闲读书是一种好习惯,既能获取知识,又能把一些零碎的时间,充分的利用起来,整合在一起,就变成自己思想上的财富了。
我常常想:知识是什么?如何学好知识?让知识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一系列的问题,每天就摆在了面前。那就要用行动来给以证实。改变现状,需要热情,来激发心中的潜在动力。相信一切的不可能,都会在不断的努力中变成可能,成为现实的。
读书是给自己读的,学习是给自己学的,只要自己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就一定会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
很的时候,就独自离开了家乡,十二岁那年他来到了东北。那个时期的东北,人们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帝国主义列强,在华重点争夺瓜分着的,就是东北这个地方。
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边走边指着眼前一处处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低声的道:“以后有事没事的时候,记住!可千万不要到这些地方来玩啊!”
望着伯父不解的问:“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那是外国人的租界地,在那些地方,若无故的惹出一点麻烦,那可就糟糕了,即便是你有理,可也没有理的地方,找人理去!”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疑惑不解的望着伯父。
“为什么?还不是国弱民穷,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显得很无奈,便没有再往下下去。
住了一个些日子,伯父就想方设法把送进了,东关模范学校去读书了。
在学校读书期间,总忘不了刚来沈阳时,伯父在车站接他,走在路上对他的那些话。他常常想:“到底租界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偏偏中国人不能去那个地方?外国人却可以随随便便地出出进进?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什么外国人会了算”他对这些问题一时还找不到答案,心中的疑惑促使着他,决定一有会就去看个究竟。
天空白云朵朵,不时遮天蔽日。这天是星期天,瞒着伯父,和一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去了租界。一条条街道洋气十足,靡靡之音喧嚣尘世,街道上来回走动的,都是洋腔洋调的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狐假虎威的巡警。
和他的同学朝前走着走着,发现前面在巡警局门前,吵吵嚷嚷的围着一大群人。拉了一下同他一起来的那个同学,俩人相互对视了一下,就拉直奔人群而去。
人群中有一个身穿布丁衣服的女人,正坐在地上哭的死去活来,一个大个子洋人皮笑肉不笑的歪头看着这个女人,几个巡警就站在了一旁。一打听才知道,这个哭诉的女人的亲人,就是被这个大个子洋人的汽车给撞死的。原指望有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句公道话,并惩处这个洋人。让人失望的是中国巡警非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掉过头来把她臭骂了一顿。
围观的许多中国人都暗暗地握紧了拳头,怒视着洋人和巡警。但是,这是外国人的租界,谁又敢怎么样呢?围观的人纷纷涌上前来,劝着这个不幸的女人。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这时才真正体会到了,伯父对他的“中华不振”的意思。
自那次从租界回到学校以后,有时常常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些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的发言以后,同学们才解开了这个谜。
修身课上,魏校长很严肃地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你们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
同学们听后都踊跃发言。有的:“为明理而读书。”有的:“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为富贵而读书。”“为温饱而读书”
却没抢着发言,只是眉头紧锁一直端坐在那里。魏校长注意到了这一情况,双示意同学们静下来以后,点名让他回答这个问题。毕恭毕敬的站了起来,用清晰宏亮的声音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话音刚落,魏校长心中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会有着如此的抱负和胸怀!魏校长睁大了眼睛,目不转睛地看着,又追问了一句:“你再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坚定而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赞许:“好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在少年时代,就已经认识到了,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是为了中华的崛起!
你在学校里要好好的读书学习,因为读书不只是为了自己,他还关系着一个家和一个国家。个人的未来,家的幸福,国家的富强,都是要靠知识去改变的。没有知识就会落后,就会贫穷,就会看不到未来。相信总理的故事,在你读过之后,会受到一些启发,愿你能正视自己,把书读好,把学习搞上去。为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更是为了自己的梦想和男子汉应有的那份担当!
爸爸于二零零四年十一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