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儿子的第四十二封信
儿子:
今天在店里闲下来的时候,随翻看了一下三国演义,无意间翻到了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其中描写曹操杀杨修的那一段,再读之后不由得又心生感慨。虽然这一段没有“火烧赤壁”的那种惊心动魄的场面,没有“火烧连营七百里”的扼腕叹息,但它给予我的却是一种深深地思索。
杨修这个人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根据书中第六十回对杨修的介绍,他是太尉杨彪的儿子,平时他的言谈举止无拘无束,恃才傲物无不显示出他的头脑灵活,学识渊博,擅长诡辩,出口成章,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物。曹操杀他的时候,他已是行军主簿,总领事务的重要幕僚官了,在作战中可参入一些要谋划和决策。
一天,厨房给曹操送来鸡汤,曹操用过颇有感触。觉得眼下的战局,就和啃一块鸡肋一样,丢之可惜,吃又没有什么肉。他正想着,大将夏侯惇前来请示夜间口令,曹操随口回答:“鸡肋、鸡肋。”夏侯惇遵命而行。夜间,杨修听到口令后,便让身边将士打点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惇廵营时看到杨修身边的将士,在整理行装颇为惊讶。他找到杨修询问情况,杨修对他:“魏王鸡肋的意思是啃之无肉,弃之可惜!就像如今战局,我预料魏王是要班师还朝了。”夏侯惇十分佩服杨修的分析,回到营房也打点起了行装。那一夜曹操心中烦躁,营中随便走走,可巧就看见有人在收拾行装了,不由得大吃一惊。他立即回帐召夏侯惇查问。夏侯惇道:“是杨修猜您要班师的。”于是,找来杨修。杨修面对曹操把他的分析,从头至尾又了一遍。曹操顿时雷霆大发:“你敢造谣,乱我军心!喝令刀斧推出去斩了,并将头颅挂在辕门外示众。杨修就这样做了刀下鬼。
曹操一怒之下杀掉杨修,似乎是超出了情理之外。其实不然,原因来简单明了,全是因为杨修平时不注意收敛自己的个性,为人总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即使杨修不死于曹操之,依他这样的性格与为人,做事不能慎行,言语不知收敛,将来也必定死在曹丕的刀下。
杨修受命于曹操的麾下,把自己的那点学识全用在了耍聪明上去了。一个个故事揭示出杨修在曹操面前所犯下的一次次大忌!
第一:操命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取笔在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知其意,修言:“门中书“活”字,阔也!于是工匠改造停当,请操观之,操大喜,问:“谁知我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第二:塞北送酥一盒,操拿笔书“一盒酥”置之案头。修入见,竟与众人分而食之。操问其故,修答:“合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第三:操恐人暗中谋害,常对左右言:“我梦中好杀人,凡吾睡,尔等切勿近前!”一日,操睡帐中,落被于地,侍卫慌取被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醒,惊问道:“何人杀我侍卫?”众人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之愈恶之。
在卖弄聪明方面,曹操遇见的对,就是杨修。曹操雄才大略,岂能容得他在自己的面前一次次的兴风作浪。从下面故事中更可以看出,曹操对杨修的自作聪明,是那么的深恶痛绝孰不可忍!
其一:曹植爱修之才,一起谈论,昼夜不息。曹丕闻之,密请吴质进府议事。杨修知后,径来告操,操令人在曹丕府门外察之。丕慌告吴质,质言:“以簏带绢入府,以惑之。”丕如质言而行,使者搜其簏中,果绢也。汇报曹操,操疑杨修害曹丕,愈恶之。
其二:操命曹丕、曹植二人出城,以此试其才干。守城之人,无令牌不放出。曹丕退回,曹植问杨修,修曰:“奉王之命,阻挡者,斩之可也。”曹植如是而行,操以为植能。有人告操:“是杨修所教。”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其三:杨修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曹操每问曹植都对答如流。曹丕暗买曹植左右心腹,偷答教告操,操阅后大怒:“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曹操已有杀杨修之心。
从以上故事,可以看出杨修恃才傲物,已经到了肆无忌惮的程度,一个人没有了自知之明,大祸便必降其身。凡事都要有度,岂能够越俎代庖!“惑乱军心”多次插曹操家庭矛盾,这更是他犯了不可饶恕的大忌!
关于杨修的故事读后,给我的感受是,凡事务必要注意细节,平时要谨言慎行。明明白白做事,坦坦荡荡做人。只有虚心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
爸爸于二零零五年七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