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未来蓝图
“王妃于后宅事务,本就是本分,儿臣听到她过几次,便也记住了。前不久的宴会王妃又见到了宋家闺秀,念念不忘,想来是个性格很好的女子。”长孙景澜随意道。
“宋家?宋爱卿,你家有女儿?”皇帝看着刑部尚书。
刑部尚书向前走了一步,“女时年十六,正是玩心正盛的年纪,臣还没有想过她的姻缘。”
“儿女姻缘都是天定,不清什么时候便来了。既然爱卿女儿尚且待字闺中,择日进宫拜见一下皇后吧。皇后常日无聊,要是能得姑娘的陪伴,心情也会好很多。”皇帝笑着道。
刑部尚书犹豫了一下,但是皇帝话语中的言下之意他也能听出来,过于冠冕堂皇却又不好拒绝,他只能答应下来,“臣会告知女,让她进宫陪陪皇后娘娘。”
“这就是了,婚配之事只要还是交给皇后处理。今日有什么事,可以来听听了。”皇帝心情很好,也不在赐婚一事上过于强势,开始询问其他的事情。
实现了自己的目的的长孙景澜则安静了,老老实实的站着,除非叫到他,他一句话也不。
太子看着晋王怡然的态度,很是不忿,但没有表现出来。因为齐王的死,他下的人已经有些动荡了,他不能再受晋王影响,得保证自己的人不生出其他心思。
慕予怀安静的站在后面,他才将萧君阳带来的东西全部清理一遍上呈龙案,此次朝贡,礼单上的东西不偏不倚,也就刚刚好的规格,既不仓促也不富余。他总是在担心萧君阳此次亲自前来朝贡会有猫腻,但是线索太少,他只敢在心里想想。
时值年初,各地去年的年报都已经过了一遍,皇帝下令处理了一些事情,适当的提高了一些地方的赋税。
长孙景澜在赋税提升的事情上微微皱眉,但没有什么。国家安定日久,赋税的浮动在可控范围内都是可以理解的。
朝堂上议论不休,晋王府则安静很多。
周煜安时隔很久再次登门,喜上眉梢。
凤南卿瞧着他,“你这一脸喜庆,事情解决了?”
周煜安大大咧咧坐下,“那可不,托王妃的福,解决的快多了。只不过王妃怎么知道,我大哥一定会迎娶那个青楼女子呢?”
“男人想什么,好猜的很。”凤南卿微微一笑,“只不过你嫂夫人的表情,估计很难看。”
“那岂是难看啊,那简直是山雨欲来!”周煜安一这个更加兴奋了,“你是没有看到,当时大哥被大嫂从那个青楼女子院子里找出来的时候脸上的表情,估计连杀了我大哥的心都有了。恩爱夫妻多年,面对外室,所有定力的烟消云散了。惨啊!”
“你这个惨,的是你大哥还是你嫂夫人?两者皆有吧。要不是这是最简单的办法,我也不至于干这么缺德的事情。”凤南卿叹气,为周煜安的嫂夫人不值。
成婚多年,儿女双全,自认夫妻恩爱,没想到有一天丈夫却变了心,爱上了其他的女人,甚至不惜为了那个人和她撕破脸。这是多少女子的噩梦。以为找到了完美的归宿,没想到所有的风暴都来自于这个归宿。
周煜安尬笑了一声,“这不是最简单的办法嘛,反正事情主要是我做的,负责也是我来负,王妃不用放在心上。那句话怎么的,成大事者不拘节。想太多的话于要做的事情之上无益。”
凤南卿嗯了一声,“所以你今天来找我干什么?”
“出资入股,王妃不是要建学堂吗,可以开始准备了。”周煜安从袖子里掏出一张契约,递给凤南卿。
凤南卿有点意外,就算搞倒自家掌权人,也没有那么快来钱的法。她将契约打开,大致扫了一眼,“没看出来,你真的挺有钱。”
“我爹的户部尚书,可不是白当的。”周煜安骄傲道。
“行行行,既然你这么有诚意,那我也不藏着掖着,我已经选好地方了。至于教习先生我请了盛永言去帮我找,就算找不到当代大儒,也一定是有声望的学者。”凤南卿回房间拿了一张帝京的平面图出来,铺开在石桌上,“我打算把书院开在城东,那边建筑少,而且风景好。最关键是地价便宜。”
周煜安看着帝京的图纸,上面有凤南卿标好的地方,看得出来海拔较高,“建在山上?物资运送会不会麻烦了点?”
“不是山上,是半山腰。而且我去看过,路都修的挺好的,运送物资,修建房舍都不麻烦,而且不远处就有林场,建筑来源不用担心。而且城东富商少,平民百姓家的孩子更容易入学。等到书院有一定规模之后,相应的店铺和人员都会慢慢到位,城东也不会像之前一样那边封闭。”凤南卿道,“我希望学子们能在一个不受外面影响的地方学习,他们可以来自三教九流,但我会让他们变成更好的人。”
“很远大的设想。”周煜安收敛了最后一丝笑意,严肃了起来,“我原本以为你只是想开个学堂为自己召集现成的人才,成为助力。没想到你打的是这个主意。确实,只有提高最底层民众的水平,才能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可惜氏族和皇族为了自身的利益,只希望百姓永远是愚民,这样更方便掌控和统治。但长远看来,民众的文化水平,才是最重要的。”
“是的。因为身处特权阶级太久,自然而然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从没有人去注意过底层的人们怎么活的。我见过太多杀戮和死亡,因为战争,因为愚昧,因为贫穷。若是人人都有选择前途的权利,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悲剧。”凤南卿微微垂眸,想起多年来在边境看到的那些穷困,那些死亡,那些压迫。
这个王朝如今是这样,但她不想看着它继续这样。
既然她要推翻这个国家,那么她就要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
得民心者得天下,从百姓入,从文化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