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书院背后
忙着和太子明争暗斗的长孙景澜还不知道自己的事情已经被自家暗卫给抖搂了个底掉,长孙景澜还在清点军需。
要攻打西凉的消息在朝堂上炸了个猝不及防,一半大臣同意一半大臣反对,丞相一反常态的同意了攻打西凉的想法,他表明态度之后,朝堂上的风向明显变了很多。
位居三公,身为丞相的大佬们都同意了攻打,下面这些无实权的不上话的只能偃旗息鼓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慕云辰和盛永言对视了一眼,在彼此眼中看到了忧虑。
天佑这些年强大没错,但是连着几年都踏入战争的泥沼,胜利了皆大欢喜,如果输了便是极大的隐患。
慕云辰是真的忧虑,盛永言的忧虑之下,带着几分期待和恶意。
他等着这个王朝自寻死路很久了,既然上位者这么激进,他也不介意帮一把。反正这场战争,也不一定打得起来,双方博弈,看谁能笑到最后罢了。
天佑和西凉,各怀心思,等着一个结果,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还会有第三方的加入,势要搅乱这趟浑水。
风云将变,他在等待。
朝堂的动荡和变幻,还波及不到监督修建书院的周煜安。
按照图纸和工期,下的匠人们现在才将地基打好,修建了一层,距离完工还遥遥无期。周煜安坐在高处的休憩亭的石凳上,一脸忧愁的看着图纸。
建筑的设计是一回事,真正修建起来又是一回事,图纸的设计者顾虑过修建的难度,可就算是这样,修建的预算还是超出了周煜安的预期。他算着帐,深深的后悔自己为什么要接这件事。
那哗啦啦逝去的都是钱啊!都是钱啊!
他心痛的捂住心口。
“打扰一下,请问足下是周家二公子吗?”一道声音传来,惊醒了周煜安。
周煜安抬头,看着面前的人,脑海中迅速定位他的脸,然后反应过来他的身份,他立刻站了起来,行礼,“给八皇子请安,不知八皇子驾到,草民有失远迎。”
长孙泽笑起来,将他扶起来,“没想到周公子认识我。”
“八皇子虽然极少出宫,但在下有幸见过几次,便记住了。”周煜安起身,擦了擦额上的细汗。
“不用这么紧张,我来是找你有事。”长孙泽坐下,看着他。
周煜安期期艾艾坐下,“殿下但有吩咐,草民必竭尽全力。”
长孙泽从侍从上接过一个盒子,打开给周煜安看,“我受人之托,前来给周公子送点东西。”
一盒子的百两银票晃瞎了周煜安的眼,他掐了掐自己的,让自己不能失态,“可以问一下,是谁送来的吗?”
“你只需要知道,这是晋王妃的人情便好。”长孙泽淡然微笑。
周煜安立刻明白了过来,晋王妃不知怎么又给他拉到了一笔钱财,知道他修建书院的钱可能不够,这就给他送钱来了。真是贴心啊王妃娘娘。
“草民明白了。”周煜安合上盒子,“殿下既然来了,不妨看看目前的进度,这样心里也有个底。”
长孙泽对他的聪慧上道很是满意,点了点头,“既然如此,看看也好。”
“这边请。”周煜安起身,在前面为长孙泽带路,“按照原本的计划,这边全部都是教书的地方,这边是学子们居住的地方,还有这边,是一些休息的地方。读书之余,总要好好休息一下。还有这边,草民其实最喜欢这里,这里的风景极好,视野开阔,最适合休息了。”
长孙泽跟着他一路看过去,最后停在他介绍的最喜欢的地方,他望着下方,停了脚步。
“那里是皇城?”长孙泽迟疑道。
周煜安一时兴奋过头,差点忘了面前这人的身份,他正在想怎么糊弄过去,长孙泽又开口了,“很壮观。”
“哎,对,就是很壮观,殿下你看,在这里居然可以看到皇城,天子所居之处就在眼前,一定能激励学子们好好学习,他日报效国家尽忠君主。”周煜安开始忽悠。
“这还是我第一次俯瞰到皇城的全貌。”长孙泽感叹了一声,“从前进宫,经过一道道宫门,只觉得宫廷高不可攀,皇家气度永远高高在上,可俯瞰之后,才觉得不过尔尔。他日这书院建成,在这里学习的学子日日看着这样的景色,心胸自不会是他人能够相比的。”
周煜安瞅了瞅他的脸色,看上去不像是生气的样子,倒存了几分欣赏。他没想到,这位未曾见过的皇家子弟,有着这样宽阔的心胸,亏他还警惕着他发难。
“殿下的不错,只有站的高才看得远,看过辽阔天地便不会困囿于一隅。有着更高的追求,才会有更强烈的学习**。我也很期待这书院建成之后的样子。”周煜安拢着,笑道。
“教书先生都找了吗?”
“找了,都是大儒,花了不少钱呢。”
“先生的学问重要,学子的向学之心,同样重要。”长孙泽喟叹,“太平盛世中的读书人,最为怡然。”
“哦,这个啊,不瞒殿下,晋王妃过了,书院建成之后,只招女学生。”周煜安挠了挠头,“晋王妃的,我也没有权力反驳。”
长孙泽一怔,“只招女学生?入学启蒙最后能踏上仕途的只有男子,晋王妃花这么多钱折腾这么多,却只为了让女子学一点东西?这不是胡闹吗!”
周煜安想起当初凤南卿起这件事时脸上的向往和希冀,微微沉了脸色,咳了一声,“殿下,草民冒昧,不知有句话当不当。”
“你还是吧。”长孙泽挥袖。
“晋王妃过,王朝的繁荣昌盛固然由当权者的决策和行为为基础,但天家遥远,割裂皇室和百姓之间的距离,久而久之只会造成百姓换一个皇帝也一样过的结果。当权者不该只想着自己的利益,也该为百姓考虑,国家的强盛,离不开贸易、教育、农耕还有吏治。其间农耕为基础,贸易为辅助,吏治为纽带,而教育是重中之重。上层人士的教育已经达到了饱和的程度,要想国家富强昌盛,只有提高百姓的学识。自古以来,各国注重教育只在男子身上,女子难道就没有得到教育的权力吗?殿下试想,一个全民皆有学识的国家,和一个只有皇室有学识的国家,哪一个能够延续更久?”
长孙泽沉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