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聚居庵堂
尼姑庵与越王山上的宝莲院是一系,解放前香火都很盛,远近闻名。的一座庵堂,拥拥挤挤,容纳下了十户人家,其中包括了四五十个孩。
那个特殊的年代,提倡“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鼓励多生多育,农村没有什么节育措施,因此每家都有五六个孩,而且出生的相当密集,一般都是间隔一二岁。
到这个特殊的年代结束,国家开始推行计划生育,造成独有的人口出生高峰,那个年代出生的人口之多,可能再无法超越,七十年代的同龄人,到哪里都是一大堆。
尼姑庵是一座四方开建筑,典型的明清风格,坐北朝南,正前方是主楼,后面有厢房和龛房,依地势而建,分成三级,主楼部分最低,中间龛房和大殿其次,大殿后的佛像台与两边的龛房最高。
主楼、龛房、大殿、天井为一体,厢房相对独立。龛房的外墙加高,与主楼平齐,墙顶龙形起伏,增添厚重外观**。
主楼后面是四方天井,天井后面是大殿,大殿两边对称排列两座龛房,一条走廊将龛房与天井隔开,向东通往侧门,隔离出前后两座龛房,向西连接西厢房前的南北向走廊。
一座木质楼梯紧靠东面南侧龛房外墙,架在天井之上,下面连接大殿走廊,上面连着一座戏台,四根柱子树立,底下是木质楼板,四周是木质栏杆,栏杆漆成深红色。
西厢房南面与天井平齐,南北走向的走廊连接前后院墙,各有一个门进出,形成封闭式庭院。走廊前有一条排水沟,连着天井,分开了厢房与龛房。
最后面的佛像台,后来用黄夯筑隔离,当作了大家的厨房,两边的龛房前各有一条闭合通道,因为地势渐高,大殿左右的龛房,门前都有数级台阶。
长条的麻石,一块块铺就走廊和大殿地面,平整而又坚实,天井和水沟也是用麻石砌成,一个长年行走,一个长年雨水浸润,分成两种不同颜色,走廊和地面银白发亮,水沟内敛暗黄。
十户人家,一般都是一家一间,实在住不下了,最后来的几家,在大殿上用竹篱笆或木板,隔离出了几间房间,用来住宿。后来还来了一户,单身一人,住到了戏台上。
结构紧凑,错落有致,住下了十户人家,印象中似乎并不太拥挤,角角落落,都曾留下伙伴们玩耍的身影,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欢笑声,时刻在里面飘扬回荡。
在玩耍之中,刚刚学会蹒跚走路的妹,曾不心从戏台摔落,掉在天井麻石上,休克了很长时间,父母为此吓得不轻,又推又揉才把妹妹救醒。
据解放前尼姑阉内还有尼姑,解放后才被遣散。综合队成立时,菩萨还完好存在,后来开展破“四旧”运动,被认定是旧社会封建残留,全部毁于一旦。
和我父亲一样孤身一人前来的,还有一个叫雷必松的,在父亲到民办学任教之后,接替我父亲担任了生产队长。据他破得最积极,那些木料做成的菩萨,全被他劈成了柴烧。
凤凰山确实是山丘,甚至可以是山包,高不过二三十米,方圆不过四五十米。东南部分是竹林,西北部分是灌木,整齐的将山分成了两半。
尼姑庵有两条石板路通向山下,南面一条连接主楼大门,陡峭而蜿蜒,从竹林中穿过。东面一条连接东龛房门,依竹林与灌木沿山坡而下,相对平坦。
陡直不同,不知道什么年代建成,不知道走过了多少朝拜的香客,石板已经磨得发亮。南面那条有竹林遮掩,湿气很重,浸染成黝黑色,还常有苔藓生长,东面那条烈日直晒泛着金黄。
在我能够在地上爬的时候,竹林掩映的石板路,开始留下我爬行的身影。
听父母讲,每当他们出去劳作,我就会趁着这条石板路,一个人爬到下去,坐在马路边集体仓库的门坎上。山里人称外公为“阿公”,外婆为“阿婆”,刚刚学会发音,常“阿公阿婆”的自言自语。
等到父母劳作结束,回来时才把我抱回,后来觉得这样不安全,再出去劳作时,就把我和姐姐锁在房间里,等他们回来,房间的床底,常常是屎尿满地。
综合队成立之后,农忙季节,两条石板路不够用,在西面沿山坡又开挖了一条土路,沿灌木与竹林分割线而下,没有石板,黄土中挖出一个个坎,下雨天非常滑无法行走。
后山也有一条土路,在灌木丛里开辟出来,通往山下的一眼泉水,每天村里人都会到这里挑水,用来烧水做饭。也没铺垫石板,绕山而成相对平坦,雨天也滑,但再滑也要用水,挑水之人因此常有摔倒,苦不堪言。
这眼泉水,在一块巨大的麻石下,旁边交叠几块大青石,青石凹凸不平,相当洁净,就连石逢中也没有一丝泥土,人们会经常掏洗保持水井卫生,青石因此被掏成深褐色,映得泉水特别清亮。
那块特别巨大的麻石,傍着山脚耸立,形成一面石崖,长着厚厚的青苔,透出这眼泉水年代久远。也不知道它浇灌了多少人,哺育了多少代成长。
泉水深近两米,宽约一米长两米多,底下的石缝中,经常能见一两条鱼,由村民特地放养,能检验水质好坏,也给泉水增添了一丝灵性。
靠近水面有一块青石凸起,无论冬夏井水只满到这,不会多也不会少。凸起刚好垫脚,打水时一脚踩在垫脚石上,水桶按进水中装满提起,再换一只脚,将另一只桶装满提起,不落肩就能挑回。
泉水不够全村人用,挑水就要起得比较早,晚了则要多走一些路,到附近河挑水。河是越山上流下的泉水汇聚而成,洁净而又清澈,完全可以当作饮用水。
盛夏酷暑,田间劳作,山民河边树荫乘凉,一般都是直接饮用溪流中的河水,不见一丝温度,特别清凉。深秋过后,天气寒冷,水中却又能感觉一丝暖和,水面之上能升起雾汽。
山脚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穿过,路面平整,铺垫沙石,特别坚实,无论晴雨,都很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