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毛竹制品

A+A-

    山民使用的簸箕,用竹篾编制,呈斗状,上面开口底下封闭,因此山民称为“托斗”,托是意译,有推东西进入的意思,一般用来收取“晒垫”中的稻谷。

    簸箕一词以竹字为头,可能就是因为来源于此。山里人家竹制的簸箕,与现在见到的簸箕完全不同。现在我们的簸箕,不但不再是竹子做成,也只是用来扫扫垃圾使用。

    山民家里也有装垃圾的专用盛具,也被叫做“托斗”,形状倒与竹制的“托斗”有几分相似,不过是用木头做成,上面的开口处有个半围挡板,挡板上有木质柄,与现在市场而上购买的簸箕,形状类似,只是用材不同。

    另有一种类似的形状工具,不过是用更结实的竹条制成,底部特意弯曲凹陷,上面开口两侧,加了四根竹片烧煨成拱形,安放其上,用来当作提。山民口中有个奇怪称呼,叫作“撘”,一般都是两个为一副,装入东西后挑着前行。

    “撘”有“高撘”和“矮撘”之分,“高撘”通常有三四尺高,相比之下“低撘”就了很多,大约只有一尺来高。

    “高撘”的提安装绳扣,直接用扁担穿入挑起,“低撘”则要用扁担勾挑起。在扁担的两头按上粗壮的棕绳,棕绳上安年钢筋弯曲成的勾子,就是扁担勾。

    之所以有这样的高矮之分,是因为用途不同,“高撘”能装更多更重的东西,比如砍成一段段的柴火,稻田的秧苗,牛圈的牛粪,都是重活,一般都是成年男人使用。

    “低撘”相对轻巧,用途相对更多,通常情况下,只要见到农家妇女,她的胳膊上一定挎着个“撘”,要么是装着一“撘”衣服,到河边清洗或者返回。要么挎着个空“撘”,到菜地摘菜,或者装着“撘”菜而回。

    用上扁担勾,“低撘”可以挑起更多的东西,特别是夏季蔬菜生长最旺盛的时候,就能见到一个个农家主妇,挑着满满的两“撘”芥菜,回家晒制“盐苴”、腌制“揉菜”。

    竹丝越细编制的东西就越精致,山里人家,家庭主妇、待嫁少女,一般都有一个用来做针线活的托盘,编制的密密实实。常见她们闲暇时间,膝盖上放着个托盘,太阳底下坐着,或者围坐“火笼”,一针一线的纳着鞋底,或者缝制着衣服,针线、鞋底、衣服,都在托盘里。

    一些易碎物品比如暖瓶,一些容易烫伤的物品比如锡或铝做的水壶,都会用竹丝编制成套,将它们套起来,不容易摔碎,也不会烫伤。

    竹篮有竹丝编成的,也有竹篾编成的,农村一般是竹篾编成,现在市面还能看到售卖,则大多以竹丝编成,竹篮的使用就更广泛了,乃至成就一段谚语,“竹篮打水一场空”。

    还有一种叫“竹碗”的盛具,也可用竹篾或者竹丝编制而成。“竹碗”一般编制成圆形,底部凹陷,四周有沿,如同碗状,因此得名。

    “竹碗”也是山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之物,蔬菜瓜果吃不完,烂掉可惜,聪慧的山里人,就想到晾晒或者焙干,制成种类繁多的“萝卜干”、“葫芦干”、“豆子干”、“辣椒干”、“南瓜干”、“冬瓜干”、“黄瓜干”,几乎都能晒制成干。

    聪明勤劳的山里人,将这些都贮存起来,不但避免浪费,还能以备不时之需,更使饭桌上增添了特别的美味。

    相比同村的其他外来户,母亲是山里土生土长,制作这些干制品特别拿。记忆最深的是母亲晒制的“辣椒干”,晒干之后用盐腌制在一个瓦罐中,又辣又咸,特别好吃。

    贮存的方式,除了晾晒还有腌制。比如腌制的生姜,清洗干净,浸泡在老陈醋中,撒上些盐,又酸又咸,有的还会放些糖,因此又有甜味。

    还有“揉菜”和“盐苴”,这是山里人的土话方言,都是取材于芥菜。都要先用开水煮一遍,“揉菜”放冷之后,一层层撒上盐放入陶罐密封,沤熟之后非常酸,与现在市面上售卖的咸菜非常相似。

    “盐苴”则是在开水煮过之后,直接放在太阳下暴晒,直到完全晒干,变成一个个颜色黝黑的团。一般不能直接食用,因为太干太硬无法咬动,食用时要准备肥肉,越肥越好,越多越好,与“盐苴”放在锅里焖炒,肥厚的猪油被“盐苴”吸附,因此肥肉不腻,而“盐苴”松软,都变得非常可口。

    这盘菜在本地很有名气,现在依然如此,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盐苴肉”。时候一吃肥肉就会作呕,唯独“盐苴肉”吃多少都没事,越吃越喜爱。

    除此之外,象前面提到的“焙笼”、“火笼”,有竹丝编成的,也有竹篾编成的。竹丝的更坚固结实,竹篾的更经济实惠。

    毛竹的用途,还有很多,除了打制器具,日常生活中也常见,山民中一把“茅镰刀”就能做到。

    比如制作围栏,山民养鸡养鸭养牛养猪,多为放养,极容易跑散,或者祸害庄稼、菜地。所以通常都要将家禽围起来,或者将田地围起来,以免一年的辛勤劳作受到损失。

    通常将毛竹的竹稍一头,用毛镰刀削尖,竹蔸一头用锯子锯断,就可以作为竹桩,一端锯平是因为方便击打。田地土壤松软,抱起块石头,就可以将竹桩锲入。

    毛竹剖开成为竹片,韧性十足,可以曲折,甚至可以弯曲成圈。控制好竹桩锲入的间距,竹片交替穿过竹桩,每条竹片交替的方向都相反,就成为密实而又结实的围栏了。

    用在围住家禽,就是家禽的圈舍。用在门前屋后,就是简单的院子。用在菜地田头,就是篱笆。

    “一个篱笆”三个桩,就是因为交替穿插竹片的需要,山里不缺树木,为了更坚固结实,往往会用更坚硬的杂木作桩,效果会更好,使用时间会更久。

    篱笆还有一种更简捷的方法,剖成竹片之后,两头剥尖,弯曲弓起,直接插入地下,一个个并排交替过去,也能起到隔离猪牛进入的作用。范围时可以单独使用,比如田垅一头插上一个,整条田垅就被隔断。

    这种方法,一般是临时性需要时采用的,比如下秧苗或者稻谷成熟的那段时间,比如田垅上种植毛豆的那段时间,成排的插成一列,或者一圈,或者单独的将田垅隔断。

    暴露日晒雨淋,竹片容易糜烂干枯,没有桩支撑,这样弯曲成的简易篱笆,坚持不了多久,常常是季节一过,就已经枯折了,不过也恰好起到了临时性的防护作用。

    山里人家家门前都有竹杈,有的埋入土中,有的靠墙斜竖。取毛竹的竹稍部分砍下,削掉枝叶留下一节节杈,用来搁置竹杆,杈左右排列有高有低,互不影响。

    因此可以根据需要调节竹杆的高度,也可以放置多根竹杆,晾晒衣服、蔬菜,还能挂许多需要风干的东西,实用而又方便。

    竹子一身都是宝,是因为竹子哪里都有独特的利用价值,而且价值不,如果放在改革开放之前,可以山民的生活,完全离不开竹子,完全依赖竹子。

    编制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就不了,就连避雨的斗笠,也是用竹子做成。

    斗笠用竹篾与竹丝混合编制,中间夹着一种被称作箬的植物长成的叶子,箬的叶片特别宽大,一般都是以箬叶的长度为半径制作,箬叶越长,斗笠遮挡面积就越大。

    正中部位,被弯制成圆形的凸起,大与成年人的头大接近,方便戴在头上。斗笠中穿上一根绳子或者布条,束缚在下额,能够固定不会掉落,特别方便雨中劳作。

    箬是一种低矮丛生的竹节类植物,江南的山区特别容易生长,叶子不但宽大而且有一定的韧性,除了制作斗笠,还可以用来包裹粽子。

    农村普及塑料薄膜之后,斗笠的箬叶被薄膜取代。不过粽子现在仍然是用箬叶包裹,放在水中煮也不会煮坏,只有用箬叶包裹的粽子,才能煮出独特的味道,是其他东西无法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