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出门前等儿弃

A+A-

    今天是端午[],修染并没有回家过节。他出来的时候就跟继母过,他要去南方做一笔生意,需要两三个月才能回家。

    一谢人送粽杨巨源诗

    来时三月春犹在,

    到日端阳节又临;

    珍重主人意勤腆,

    满槃角黍细包金。

    傍晚,清婉照例又来到西北角的墙根吹奏她的竹笛,这次奏的是晚风花香。

    这是一首想情郎的民歌,年少时清婉曾给修染唱过,记得第三节是这样几句歌词:“五月端午刮絮风,敲锣打鼓闹哄哄,河边站满看舟人,妹独自孤零零”

    正在细细品味,就听笛声戛然而止,紧接着,一包东西从墙里给抛了出来。

    修染过去拾了起来,打开来看,原来是一包粽子。他急忙拿起了一只,剥开青黄的粽叶,呈现出黄灿灿的粽子,他咬了一口,香甜怡人,这份浓浓的情意,深深地甜在了心里。

    他随口赋诗一首:

    “经年不食三闾饵,

    一日相逢似故人。

    旋剥青菰香满,

    试餐黄颗软粘唇。”

    修染吃的正香,一辆马车经过他的身旁,赶车人看见修染在路边吃粽子,便停住了车,问道:“公子,我车上拉的西瓜,您可要么?”

    修染惊奇地问:“西瓜?这个季节哪来的西瓜?”

    “所以是稀罕物嘛!”赶车人自豪地,“我是托人从琼州[今海南]购得,本打算在节前大量销售,可是货船在大运河上耽搁了几天,害得我今天才取得货物。”

    “那,你这西瓜,想卖什么价格?”

    “不多要你银子,三十文钱一斤。”

    修染高声喊道:“琼州沙瓤大西瓜卖三十文钱一斤啰”

    “你这公子,我并非让你替我叫卖,我问您买不买?”赶车人心想,这是什么人啊,原来是个傻子,怪不得这么大的人了,一个人拿着包粽子在路边吃呢正在瞎琢磨,就听院内又响起了竹笛,可奇怪的是,曲调只有三个音符,分明是“我想吃”三个音。

    修染笑道:“我这一声叫卖,便为你招来了生意。你看,做生意就该如此,需要沿街叫卖才是。”

    其实,这个车夫不是货主,只是个拉货的,他便想瞒着货主卖给修染几个西瓜赚点外快。便问,“哪有买主?”

    修染道:“你给我称上五只大西瓜,给我留下一只,其余的送到这个院的大门口便可,有位漂亮的夫人会去取的噢,记住了,你要一路叫卖着去送哟”

    “这又是为何?”

    “你不叫卖,那位夫人怎知道你有西瓜要卖。”

    “那公子的意思,是让我跟你的夫人要钱唠?”

    “你就是钱上紧你放心,我付给你银子”

    “不过,公子,我没有带称,我按个卖给你可好?”

    “你这做生意的,怎能出门忘了带称?那,你一个准备卖多少纹银?”

    “这大西瓜,一个得有七八斤重。这样吧,我按七斤一个给您,一斤三十文钱,七斤两百一,五个一千零五十钱。公子,你给我一两银子可好?”

    “行啊!”修染爽快地付了银子,抱起了一个大西瓜,“你把那四个给送到这院子去你往前走,左拐,再左拐就到了记住,要一路叫卖着,我夫人便会出门去取”

    “知道了。”赶车人高兴地走了。

    修染抱着大西瓜,拎着吃剩的粽子往自己的住处走去。到了屋子,他也懒得做晚饭,便把清婉给他的黄米粽子都给吃了,他又切开了西瓜,吃了两块解渴。

    肚子解决后,修染便点燃了油灯,准备看书来消磨时间。突然,他感觉肚子‘咕噜’了一下,便是一阵绞疼,他赶紧拿起桌子上的一张纸就往茅厕里跑去。

    “这是什么西瓜,难道是用巴豆种植的吗?清婉也你可千万别吃啊”修染蹲在茅厕里正在胡思乱想,就听从秀楼里传来了一声声惨叫坏了,她也吃了,而且和我一样吃坏了肚子不对呀,吃坏了肚子也不至于这般惨叫

    他忽然想起了柳好好临走时的叮嘱:表姐要生孩子的时候,她会不停地大声叫喊,以防你睡沉了听不到难道,清婉是要生了一想到这,他连腚也没来得及擦就慌忙地提上了裤子,急急忙忙地跑进了屋子开始化妆。他要打扮成一副恶鬼的模样,以便吓跑待会儿出门摔孩子的人。

    他一边化妆一边想:不是还有二十多天才生么,怎么现在就开始叫?难道她吃坏了身子,也拉肚子,把儿子给拉出来了?

    他换好了衣服,便一路跑向清婉家的大门跑去。

    约摸三更,清婉的叫声不响了,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了夜空。修染的心里是一阵阵地激动——我也做父亲了。

    不多时,大门轻轻地打开了,从门里鬼鬼祟祟地走出一个黑影来,他怀里还抱着个包裹。修染知道这个黑影是谁,看样貌便知他就是甄家新雇的男仆——王大个子。

    二村夜白居易诗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虫躲在灰白色草里窃窃私语,村外的路上没有其他人的踪迹,只有王大个子迈着个大步,一个人在独行。修染悄悄地跟在了他的身后,估计他要去荒郊野岭去处理掉怀中的婴儿。

    经过了一片田野,只见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只见王大个子进了一片树林,朝着一块大石头走过去,修染紧随其后。他来到大石前停住了脚步,转身坐在大石上,也不知是休息呢,还是在想什么事儿?

    过了一会儿,他站起身来,嘴里还念念有词的,像是在祈祷些什么。片刻,就见他慢慢举起了包袱,朝石头摔去。

    时迟,那时快,修染一个箭步冲向前去,王大个子一看披头散发一个恶鬼,就把包袱往恶鬼身上一抛,撒腿就跑

    修染顺接过了包裹,轻轻放在大石头上,匆忙打开包袱,查看自己的儿子。一看儿子睡得正香,大喜过望,便情不自禁地去亲吻。

    那男仆想知道恶鬼追上来没有,便回头观望,借着月光,正看到恶鬼把嘴伸向了孩子,大呼道:“饿鬼吃孩子啦”连滚带爬地向村里逃去。

    修染心想:这么的孩子,我可如何养活?他想到了自己的红颜知己诸爱芳,知道她的一个姐妹前几天刚刚生了孩子。便抱起了孩子,向“畅春院”走去。

    ————————————

    注释

    []端午节

    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

    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本是南方沿海一带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法。总的来,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的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岁时广记:“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远古时,古越人天皇氏已发明天干地支。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

    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2]民间习俗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扒龙舟

    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考古表明,距今000年左右,在沿海繁衍的岭南先民就利用独木舟在近海进行捕捞活动。

    扒龙舟历史悠久,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龙舟竞渡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块。龙舟竞渡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择吉日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

    (2)挂艾草与菖蒲

    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蚊虫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如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3)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粽,即“粽籺”,俗称“粽子”,属“籺”的其中一种。“籺”是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做籺拜神祭祖是古习俗。

    (4)放纸鸢

    纸鸢,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

    (5)洗草药水

    草药水,即是古籍记载的沐兰汤,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药。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6)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p;qt;青、红、白、黑、黄&p;qt;被视为吉祥色。五彩丝线或源于古代南方人的文身之遗俗,汉书:“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传到后世,即发展成如长命缕、长命锁、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在端午节这天,孩子们要在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传统之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孩子的臂或颈项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还有一,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谓之可去邪祟、攘灾异,会带来一年的好运。

    ()打午时水

    午时水,即是在端午日午时于井里打上来的水。端午节&p;qt;打午时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的传统习俗。重午日的午时,阳上加阳,所以“午时水”有“极阳水”、“龙目水”、“正阳水”之称。古人把打上来的午时水视为大吉水,这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日午时驱邪最佳,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据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午时洗目,明到若乌鹙”,又“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佩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源于古代的步摇,一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9)贴午时符

    旧时广东一些地方有贴“午时符”的习俗。午饭后,家家贴“午时符”。符用宽约一寸,长近一尺的黄纸条,上面用朱砂写上“五月五日午时书,官非口舌疾病蛇虫鼠蚁皆消除”等字样。在大门上悬挂菖蒲、凤尾、艾叶等,并扎上一束蒜头,涂以朱砂避邪。也有些人家还在门上贴上用黄纸写的对联:“艾旗迎百福,蒲剑斩千邪。”

    (0)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儿额及两、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薰苍术

    薰苍术是端午节传统习俗活动之一,在民间用苍术消毒空气,即将天然的苍术捆绑在一起,燃烧后产生的薄烟,不仅会散发出清香,还可以驱赶蚊虫,令人神清气爽。

    (2)躲端午

    躲端午,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地方民俗,是旧时流传于我国北方的端午节习俗。古时北方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3)避五毒

    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避五毒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北方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这才形成此习惯。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

    (4)采药、制凉茶

    采药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习俗之一。

    民俗认为,端午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在端午采药与设置种种可驱邪的花草,其来源久远,这一风俗在汉代时已影响广泛,后来也逐渐影响到东亚各国。

    (5)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足心,无会虺(古书上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

    药料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6)斗草

    斗草是一种由采草药衍生而成的民间游戏,於端午日外出,找些奇花异草互相比赛,以新奇或品种多者为胜。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

    斗草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据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

    ()打马球

    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中国北方民族没有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也会在端午这天射柳和打马球,这是来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竞技遗俗。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54956(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