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8章 宋仿汉玉

A+A-

    “两位看点什么?来,喝杯茶,刚沏好的正山种。”那位老者五六十岁,白大褂,留长髯,见李承两人进来,连忙起身,笑着迎了过来。&p;p;lt;/p&p;p;gt;

    那年轻人抬头看了眼,见老者已经招呼,他便继续低头看,稳如泰山般。&p;p;lt;/p&p;p;gt;

    李承瞥了这位二十不到的年轻人一眼,被白大褂老者看见,笑着了一句,“老板家的孩子,就喜欢看。”&p;p;lt;/p&p;p;gt;

    蒋云英家的孩子?面部轮廓有点像。&p;p;lt;/p&p;p;gt;

    李承点点头笑笑,“蒋老板不在?”&p;p;lt;/p&p;p;gt;

    “你认识我们东家?”那老者有些奇怪,这家店平时都是他在看顾,与蒋云英交易的顾客,他不可能不认识的。&p;p;lt;/p&p;p;gt;

    因为这次过来的目的之一,就是到蒋云英这里考察,所以李承没打算来什么“暗访”,当场表明身份,“我从侠州来,蒋老板给我送过两次货,这次回国,顺便过来看看。”&p;p;lt;/p&p;p;gt;

    “贵客啊!坐坐!喝茶!”白大褂老者一听,语气再度热情几分,招呼李承俩人就坐,又对旁边的伙子喊道,“双子,给你爸打电话,就有侠州”&p;p;lt;/p&p;p;gt;

    忽然忘了自己还没问李承姓什么,忙扭头问道,“您贵姓?”&p;p;lt;/p&p;p;gt;

    李承朝他拱拱,“免贵,姓李,你和蒋老板,三人组公司的李承来访。”&p;p;lt;/p&p;p;gt;

    那伙子有些诧异地抬头看看李承,估计没想到对方如此年轻就当老板,对白大褂老者点点头,从怀里掏出,拨打出去。&p;p;lt;/p&p;p;gt;

    蒋云英在外面谈点事,暂时回不来,让白大褂老者范伟嘉先招待着,他一结束就会赶过来。&p;p;lt;/p&p;p;gt;

    李承将目光投向厚德堂的货品上。&p;p;lt;/p&p;p;gt;

    与其它摊位不同,厚德堂很有店铺的味道,三面都是多宝阁,只有水泥柜台一面全开放,货品陈列也很有秩序,按照陶瓷、书画、玉器、杂项四大类堆放。&p;p;lt;/p&p;p;gt;

    李承对陶瓷最有感情,目光第一时间就瞄准了货架上的陶瓷器。&p;p;lt;/p&p;p;gt;

    赝品不少,从高仿到粗仿都有。当然,也有真品,绝大多数东西算不得出色,民窑为主,想来官窑精品也不会放在这里展售,那是一对一推荐的好东西。&p;p;lt;/p&p;p;gt;

    当然,也有一两件不错的东西,用来招揽顾客的,譬如李承中的这只明代龙泉窑菊瓣纹碗。&p;p;lt;/p&p;p;gt;

    当李承伸拿起这件菊瓣纹碗时,范伟嘉的眼睛缩了缩,心中感慨,这位年轻老板还真有眼力劲——不是谁都能从几十件瓷器中准确挑出价值最高的那件。&p;p;lt;/p&p;p;gt;

    他的奉承紧随而来,笑眯眯道,“李老板果然好眼力,一下就挑出我们这里最有价值的瓷器。”&p;p;lt;/p&p;p;gt;

    话虽然好听,可他没有透露这件瓷器的任何信息。&p;p;lt;/p&p;p;gt;

    李承扭头对他一笑,“范掌柜,一件明代龙泉窑菊瓣纹碗,就是厚德堂最有价值的瓷器?”&p;p;lt;/p&p;p;gt;

    一句话的范伟嘉有点尴尬,马上补充道,“李老板,我得是本店现在展存的瓷器,当然不是指蒋老板私库中的好东西。”&p;p;lt;/p&p;p;gt;

    龙泉窑历史悠久,在中华瓷器发展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可是,不同时代的龙泉窑,价值差别很大。南北宋龙泉瓷价格相当高,元龙泉瓷也还不错,可到了明代,龙泉窑全面下滑,窑胎比较粗,还会发生釉色厚薄不均的现象,已经算不得精品瓷器。&p;p;lt;/p&p;p;gt;

    就如同眼前这件菊瓣纹碗,只能还不错,市场价三五千左右,留个十年也许能冲五万八万。&p;p;lt;/p&p;p;gt;

    既然挑出来,李承随口问道,“范掌柜,这碗怎么卖的?”&p;p;lt;/p&p;p;gt;

    “李老板如果是进货,那等蒋东家过来一起谈。如果是单买您是贵客,初次来我们店,我给你一千五,您看怎样?”老头子精明的很,让价让在明处。&p;p;lt;/p&p;p;gt;

    这东西李承带回侠州,能赚个一倍的利润。&p;p;lt;/p&p;p;gt;

    李承没打算占他们这个便宜,微笑着将菊瓣纹碗重新放回多宝阁上。&p;p;lt;/p&p;p;gt;

    范伟嘉也没劝,笑眯眯陪在李承身边。&p;p;lt;/p&p;p;gt;

    玉器类的真货比较多,因为现在的和田和翡翠,价格都不算那么骇人听闻,至于地方玉,更便宜,但不包括古玉,古玉的仿品率达到九成五。&p;p;lt;/p&p;p;gt;

    和田、翡翠以及地方玉,李承都没什么兴趣,祖儿珠宝能拿到更好品质的原料,因而李承基本没去关注,他的目光落在古玉这块。&p;p;lt;/p&p;p;gt;

    盛放在锦盒中的汉玉,有两块不错:一枚汉代玉辟邪,圆雕,蹲身昂首,很有气势;另一枚比较少见,瞧着像是唐代风格,玉花茎,额,很玲珑,女士专用品。&p;p;lt;/p&p;p;gt;

    李承随口问了问玉辟邪的价格,两万,不算便宜。至于那枚女士专用品,他没好意思问。&p;p;lt;/p&p;p;gt;

    此外还有十来块玉璧、玉圭、玉璋、玉环、玉牌什么的,真假不一,独自装在盒子里,放在玉器多宝阁的中层,李承看了两眼,兴趣不大。&p;p;lt;/p&p;p;gt;

    多宝阁底层有一只大的锦盒盖子,上面平放着二三十块仿古玉,没那种单独成盒的资格,李承打眼一瞧,这些玉器件上,很多都有较为明显的“烧古”和“沁古”痕迹,也就,全是赝品。&p;p;lt;/p&p;p;gt;

    李承原本没啥兴趣的,可打眼扫一遍时,他的眼睛凝了凝,落在其中一枚莲花童子玉人身上。&p;p;lt;/p&p;p;gt;

    这也是一枚“烧古”玉。&p;p;lt;/p&p;p;gt;

    古玉作伪,两种方式最常用。&p;p;lt;/p&p;p;gt;

    其一就是烧古,又称烧色,通过熏、烤、煮、炮等方法,作出一种只有墓葬内的玉器与地下的有物或无物接触后,受到浸蚀后出现的色变或质变的色调,即人工沁。&p;p;lt;/p&p;p;gt;

    这种作伪法,在宋代就已经非常流行。&p;p;lt;/p&p;p;gt;

    第二种就是沁古,又称沁色。随着工业酸的出现,仿古者发现,用酸沁玉器,更容易仿制出古玉的地质特征,譬如土壤中的弱酸腐蚀痕以及沁色痕。&p;p;lt;/p&p;p;gt;

    这种作伪法,从清中后期开始,一直流行到现在。&p;p;lt;/p&p;p;gt;

    两种作伪段,各有特色,现如今都还有人在用。&p;p;lt;/p&p;p;gt;

    眼前这枚持莲童子玉人,采用锯末熏烤呈褐黄色人工沁的技法所制,可能因为作伪者的技术不是很过关,在熏烤时,不心在童子足部,留下一块灰褐色的烤瘢——这是温度过高造成玉质的局部粉化,留下较为明显的烧古痕迹。&p;p;lt;/p&p;p;gt;

    这枚玉人挺有意思,堪称矛盾集合体!&p;p;lt;/p&p;p;gt;

    怎么呢?&p;p;lt;/p&p;p;gt;

    首先,在砣工方面,额,也就是雕工方面。&p;p;lt;/p&p;p;gt;

    宋代工匠更喜欢用宽阴线勾勒面部五官,以平凸效果凸现立体感,表情沉静,阴线衣纹粗宽、转折流利,收放自如,这枚持莲童子具有相当明显的宋代制玉特征。&p;p;lt;/p&p;p;gt;

    但是,在莲花花瓣以及儿童的臂等部位,存在一定的汉玉“八刀外分”的砣工技术。&p;p;lt;/p&p;p;gt;

    也就是,它在雕刻风格方面,既有汉八刀玉雕之风,也有宋代制玉的风格。&p;p;lt;/p&p;p;gt;

    其次,在人物题材方面,那就更矛盾。&p;p;lt;/p&p;p;gt;

    持莲童子的题材,都是出自于宗教宣传,也就是来自于佛道的兴起,起源于南北朝,兴盛于唐宋。在汉代,自然是没有这种题材的。&p;p;lt;/p&p;p;gt;

    可偏偏这件玉器,有着相当的汉代玉器风格。&p;p;lt;/p&p;p;gt;

    很矛盾吧。&p;p;lt;/p&p;p;gt;

    第三处的矛盾,体现在烧古痕迹和玉质上。&p;p;lt;/p&p;p;gt;

    行内人都知道,无论是出土古还是传世古,玉饰本身都会有一层麻麻点,不会很透亮,那是因为与土壤接触或者暴露在外间的时间过长,导致灰尘沁入所制。&p;p;lt;/p&p;p;gt;

    这块玉器不同,玉质为和田青白玉,整体非常通透,就像一块新玉。同样,在足底部的烧古痕迹上,也没有那种土沁。&p;p;lt;/p&p;p;gt;

    这两样一结合,导致这枚持莲童子,怎么看都像是当代人仿制,甚至可以仿制者的知识水准不够,仿得不伦不类。&p;p;lt;/p&p;p;gt;

    兼职就是一枚四不像玉器。&p;p;lt;/p&p;p;gt;

    因此,这块玉器,被归纳不受看重的大盒子中。&p;p;lt;/p&p;p;gt;

    李承伸将这块玉器捞出来,心盘揉一下,呵呵一笑。&p;p;lt;/p&p;p;gt;

    范伟嘉同样陪着李承笑笑,主动道,“李少也看出这枚玉器的可笑了?我看呐,可能是哪个学徒自己做的,知识储备不够,水平能力也不够,结果弄出这么个不三不四的玉器。”&p;p;lt;/p&p;p;gt;

    古董行,吃的就是眼力这碗饭,范伟嘉没看出蹊跷,李承当然不会帮他指正。&p;p;lt;/p&p;p;gt;

    将中的这枚五公分高的持莲童子颠了颠,笑着问道,“范掌柜,我看这枚玉器的玉质还不错,多少钱,我买下玩玩?”&p;p;lt;/p&p;p;gt;

    不明白李承为什么要买一块一眼假,范伟嘉很是疑惑,“李老板,您要是把玩,这边还有一块和田羊脂级的握,价格不会给你高的。”&p;p;lt;/p&p;p;gt;

    着,他伸在多宝阁的抽屉中,那出一只锦盒,打开后递给李承。&p;p;lt;/p&p;p;gt;

    很润,似有似无的奶黄色,大肚弥勒佛造型,底部带有一丝丝的红皮,确实达到了羊脂玉级别。&p;p;lt;/p&p;p;gt;

    这种货色的好东西,李承还是很喜欢的,随即点点头,“行,那就这两件,我都要了吧,你给个价。”&p;p;lt;/p&p;p;gt;

    羊脂玉把件,四百多克,范伟嘉抹去零头,只报了六万,不算贵。更重要的是,他把那件和田青玉持莲童子,当成添头,送给李承。他将李承执意买下持莲童子,理解成对这件“四不像仿品”的好笑。&p;p;lt;/p&p;p;gt;

    捡大漏了!&p;p;lt;/p&p;p;gt;

    这枚持莲童子玉人,确实烧古玉器,但是,它不是现代仿品,而是南宋苏工仿汉玉!&p;p;lt;/p&p;p;gt;

    &p;p;lt;/p&p;p;gt;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