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孩子的故事

A+A-

    两个孩子的故事

    真正的爱情,是把自己和对方都看成是成年人

    和一个人交往,很重要的是知道你和他的关系。表面上看你们有一种关系,而在你心里的关系也许不同于表面的关系,在他心里的关系也许也不同于表面的关系。例如,两个人原本是同学,后来合作经商。表面的关系是合作者,但是在其中一个人心里认为两个人是朋友关系,这样合作过程中就会出现许多矛盾。一个人以朋友的方式与对方相处,应该写借条协议的都不写,而另一个人会觉得这不像话

    知道彼此心里的关系,对方的一些不好理解的行为就变得好理解了,他也知道你应该如何对待他了。

    下面的例子可以明这个问题。

    夏和如兰离了婚,他们之间没有发生过什么大冲突,离婚的原因只是因为双方都感到婚姻不够美满。离婚后,夏还是一如既往地关心前妻如兰,常打电话或跑去看她。夏下面所的是他们之间的一件事:

    那一年快临近春节,我就在想这不是个好节日。我找到她的弟弟妹妹,告诉他们:除夕夜能不能带着恋人或爱人回去和你姐姐一块过,吃年饭?(如兰4岁丧母,父亲再婚后也不和她联系,她是奶奶带大的,她奶奶已去世。)他们淡淡地答知道。

    实际上距离春节还剩十天半月,过节的气氛已经十分浓烈了。那些日子我精神恍惚,脾气暴躁,面目可憎,我敬佩那些离完婚就快乐的人。我打电话到如兰的单位,如兰不在;跑到家去,家里没人。她会上哪儿呢?结果那天夜里快点了,我站在屋外等她,她沿着路边孤魂野鬼似的回来了。我喊住她,她吃了一惊,然后要我赶紧离开。我这是为什么?她离都离了,让人看见影响不好。

    我:“找你好几天了。”

    她:“干什么?”

    我:“春节快到了,你怎么安排?”

    她:“我准备和林一起回她们家过年。”

    林是她的好同事。也许林也是同情她才邀她一同回去的吧!可是在别人家,纵然热闹,未必真能排除苦痛,不准更容易受到刺激。

    第二天我向林证实了这件事。我:“谢谢你了,如果方便,到你家那几天把活动安排得满满的。”

    林生气地:“你这么关心她,干吗要离婚呢?”

    这种话,最好不要问我。

    至今我仍在想,那时,她还是个孩子,我也是。两个孩子牵走得蛮好的,突然就走失了一个。

    我:“林,别让她哭啊!”

    虽然离婚了,可是夏对如兰还是感情很深。我们看一看夏对如兰的感情是什么样的?是“为她担心,怕她伤心”。在夏的心里,如兰是一个无依无靠的、脆弱的女孩。他要为她负责,为她安排。

    这种爱,正如夏后来意识到的:“是永远无法解答的父爱或兄长的爱。”

    父爱或兄长的爱也很强烈,但是和男女间真正的爱情是不同的。真正的爱情是把自己和对方都看成是成年人,有独立的自我,而不是孩子,不是脆弱无依的孩子,是相爱而不仅仅是保护。父兄和未成年的女孩之间的关系是:女孩是不独立的,是受保护的,如果得不到保护是危险的、苦痛的。所以父兄有一种责任,就是不可以遗弃女孩。

    我们看了夏的故事,发现夏有一种内疚:“是我害她苦痛。”为什么他最难过的不是在情人节而是在春节,因为春节是家庭的节日,是父母兄弟姐妹团圆的日子。

    夏的内疚是因为他——父兄,遗弃了一个女孩。遗弃“儿童”是有罪的,为了补过,他要安排好别人替他带孩子:“林,别让她哭啊。”

    夏的内疚是因为如兰从4岁没有了母亲,父亲跟一个女人走了,把如兰交给她奶奶带,而如兰的奶奶现在也去世了。而现在的他,是父亲的继承者,不自觉地像如兰的父亲一样思考。夏感到自己是坏人,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坏人,证明给自己看,他也必须对如兰更关心一些。

    夏自己过:“我有时打电话给如兰,绝不是想骚扰她。我是自己的内心里衔接不上,我需要对她的关怀。我不认为我虚伪。”

    自认为是好人,却遗弃“儿童”,这怎么衔接得上?当然他需要他对如兰的关怀。

    实际上,如兰不是像他想的那么脆弱。如兰很有社会意识,注意到了夏没有注意的影响问题。她没有像一个孩子见到父兄一样激动。

    倒是夏自己实际上还像一个孩子,所以他想到:她还是个孩子,我也是。两个孩子牵走得蛮好的,突然走失一个。他:“林,别让她哭啊!”

    是他想哭。

    夏离婚没有不对,不离婚也不是不可以,像两个孩子一样一起生活也可以很快乐。那么夏应该怎么做呢?如果夏看到了这篇文章,悟了,他就会知道。

    如果你有一个关系,但是出了问题,想想,你们实际是什么关系?想明白,你也就知道该怎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