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其妙的转折
莫名其妙的转折
在谈判中轻易让步,自卑是罪魁祸首
外资公司的中方雇员华姐了她经历的一件事,她感到我国一些企业领导的行为,令她无法理解。
记得三年前,我经了这样一件事:我国一家中型企业与我们公司做一笔焦炭生意。几轮谈判下来,基本上已经谈妥,这时中方企业打来了电话。
“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取得了共识,那么,这笔生意就可以成交了”
这时,老板起身走过来,声:“价格能否再降一点?哪怕一吨降5美分也好!”
关于价格,本着互利互惠的贸易原则,我和中方企业已经商定,并为此反复向老板陈述了理由。老板也原则上表示接受。但是为了从中提取更多的差额,所以临到拍板成交,老板又想从中方企业身上再榨出点血来。
看来,爱国的华姐对贪心的老板有些不满,所以她的用字是“再榨出点血来”。
我打开电话的免提键,对着听筒:“张总,价格有没有可能再降一点?”我用的完全是商量的口气,语调和用词都明白无误地通过电波向对方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这无非是生意场上通常的讨价还价,大可不必认真。
心理学中研究过,所谓“非语言的信息”对社交的影响远远大于语言,所以,你话时的语调比你什么更加重要。“价格有没有可能再降一点”这样的话又由“商量的口气”出来,实际意思就是“你可以降也可以不降”。
果然,对方颇为潇洒地把我踢过去的皮球又踢了回来:“你这位姐哟,关于价格,已经定盘子了嘛!”
我捂住听筒,望望老板。老板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好,可以按商定的价格签协议了!”
结果正如华姐所料。
我点点头,对着话筒:“张总,祝贺我们的合作成功!”完,把话筒递给老板:“先生,您要几句话吗?”
老板接过话筒,很矜持地正了正领结,:“张先生,我们的合作十分令人满意,相信今后我们的合作会有更为广阔的前景。”
免提键里传出了张总的声音:“噢,大老板啊!在与贵商社的业务往来中,我们对您的工作效率和敬业精神深为钦佩!”
“哪里,哪里,”老板的脸上漾出笑容,“到敬业精神,我倒要向张先生诉诉苦啦!这单生意,你们的价格压得很低,我们可赚的利润已经不多啦!哈哈哈”
在商界,这不过是交往应酬的客套话,如同相声表演中的打诨插科,无非是要使谈话增加点诙谐幽默。精明睿智的谈判对,完全可以用一句冠冕堂皇的外交辞令搪塞过去。可不知是为了显示自己所拥有的权力,还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慷慨与大方,电话里传出的却是另一种声音:
“噢,是这样吗?关于价格我们还可以再商量嘛!”
华姐对张先生感到莫名其妙。我们也莫名其妙,如果张先生笨,刚刚他和华姐谈话时明明不笨,为什么要白白送钱给别人?
但是,如果你懂心理学,你就知道张先生的心理了。和外国老板的第一句话是:“噢,大老板啊!”在张先生心里,他在“大老板”面前有一种自卑感。在华姐面前,他没有这种自卑。
由于自卑,他就产生了一种欲望,就是抬高自己。如何抬高呢?就是降价。通过降价,就可以显示自己“拥有权力、慷慨大方”,可以让“大老板”不轻看自己。
“您不是不肯再降了吗?”老板握着听筒,脸上浮现出一丝惊喜,仿佛筋疲力尽的泅水者,忽然发现眼前一片绿洲。
“看您的面子,一吨就再降02美元!如何?”
果然如此,在张先生的心里,大老板成了受施舍的人,张先生的自卑感无影无踪了。
站在一旁的我非常尴尬,我实在不明白,这位张总怎么想的?如果企业是他个人的,想来不会顺口一句话就将利润拿来送人吧!更重要的是,老板曾经几次希望我把价格进一步压低,因为根据国际市场的行情,这个价格已经偏低了,我才服了老板(理由之一当然是中方企业已经将价格封死,进一步压价,买卖就可能“告吹”)。没想到,老板的几句戏言,竟“起死回生”。
老板会怎么看自己呢?华姐觉得自己处于危险中。
放下听筒,老板脸上露出得意的微笑。我趁:“看来,还是您厉害!我做了大量工作,他们都不肯降价,您两句话,却解决了问题。”
老板得意地正一正领结,意犹未尽地:“张先生是个爽快人,我很愿意和这样的客户打交道!”
我虽然脸上绽着笑容,心里却像打翻了五味瓶。
华姐真厉害,一句话让老板对这件事有了一个最舒服的解释:“不是华姐不尽力,也不是她能力低,而是降价的事的确十分困难。而这么困难的事,竟然让我两句话摆平了,我是多么不一般啊!”如此高兴,老板怎么会再责备华姐?而且,如果责备了华姐,不是意味着这件事不难做,华姐也可以降下价来吗?如果是这么简单的事,又怎么显示其大老板的能力?
张先生为了面子,上了“大老板”的套;“大老板”也是为了面子,结果上了华姐的套。
许多莫名其妙的事,实际上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