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里的监工

A+A-

    头脑里的监工

    克服自我意识的干扰,才能战胜社交紧张

    假如有一种仪器可以把人头脑里的思想像广播一样播放出来,那么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为什么有些人在社交中会紧张。

    “举止大方一些,微笑,微笑!”

    “别笑得那么傻,笨蛋!”

    “话呀!话呀!”

    “的话那么蠢,人家都会暗地里嘲笑你呢!”

    “脸不要抽搐,不要抖。”

    “告诉你不要抖,笨蛋,笨蛋,没出息,丢人现眼!”

    上边这些话就是某位青年在社交时头脑中冒出来的想法。

    当然,我们没有能播放想法的仪器,这些话是他自己告诉我的。

    想象一下,当他和人交往时,头脑中仿佛有一个监工监视他的一举一动,不断用批评性的语言“指导”他,责骂他,他怎么可能表现得自然,表现得轻松?

    每位社交有困难的人头脑中都有这么一个监工。在他们交际时,他们仿佛分身为两个人,一个在交际,另一个在监工在评判。正是因为监工的干扰,交际者才会紧张,才会表现失常,变得举止笨拙、言语生硬。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头脑中“监工”的监视干扰了交际者的自然反应,造成交际者举止失常,然后引发“监工”的焦虑,“监工”急于控制交际者的行为,而控制越强,交际者行动就越不自然。通常我们称之为“自我意识太强”。

    有个寓言。蜈蚣有00只脚,狐狸问它:“你是怎么安排这么多脚的,一定很难做吧?”

    蜈蚣想了想,结果就不会走路了。因为蜈蚣有了自我意识,有了“监工”,干扰了自发的行为。

    仅仅有个“监工”就会让蜈蚣不会走路,更哪堪许多“监工”还要指责、斥骂交际中的人!

    只要我们减少“监工”对我们的干扰,我们都可以成为很好的交际者,用不着花很多时间练习口才和学习交际。儿童“不学无术”,但是孩子们自发的交际却都很成功,他们很容易交到好朋友,而且相对较少为自己的交际能力操心,因为儿童的“监工”还未建立完全。

    我们不幸有了“监工”,该怎么对付他呢?怎么让他少干扰我们呢?

    有种技术叫“外向任务法”。具体做法是:为自己找一个和别人有关的认识任务,例如,让自己关注别人的言谈,从而判断出这个人的性格,猜测他形成这样一种性格的原因。或者,让自己判断在场的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好坏,每个人对另外的人的看法(但是不去判断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选这种认识任务:挑出别人的行为失当之处(但是不要出来)。

    这种方法把“监工”原来对内的注意力引向外界,让他注意别人从而无暇关注自己,可以很好地减弱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批评,从而使其言行举止变得更为自然。

    认识任务是什么都可以,认识不是主要目的,目的不过是转移注意力。但是在交际过程中,你必须专心于任务,这样才能有效地达到转移注意力的目的。

    有人问:“如果没有‘监工’,没有自我注意,我怎么才能保证我做得很好?我又怎么总结经验教训好让以后提高?”

    其实,没有自我注意你会做得更好,也许不尽完美,也许会有错误,但是在你自我注意时,你的错误只会更多。有人,没有自我监控会出错,但是我们可以告诉他,有监控错误会更多。

    足球开赛后,教练员不上场。运动员不可避免会有些错,但是假如教练员上场,跑在运动员的身后随时提醒他该怎么踢,运动员很可能会踢得很臭。

    总结经验,提高自己,这是比赛暂停时或结束后教练员才可以做的事。

    你只可以在交际活动之外思考如何交际。而且,不要想太多。一次注意到一个问题就可以了,下一次你的交际少了这个问题就会进一步,更不要用批评责骂的态度去对待自己。批评和责骂不会使人进步,要鼓励,要表扬自己每一个的进步。

    人人都会交际,只是被“监工”干扰才表现不好。试试用“外向任务法”对付监工,你会发现你变得自然而又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