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伴随着深冬的降临, 春节也就越来越越近了。
杨芜带回来的吃的也不少, 其中还有些颇具特色的加工后的冷面一类。张琳雅还尝试做了两次烤冷面。效果是获得了一片赞扬。杨芜是没吃过正宗烤冷面的, 不过爱极了这种酸甜的口感。
新鲜的东西至少要留下来一半作为年货。今年他们一家是不算去凑热闹了。在自己家里吃着年夜饭看春晚也挺好的。
敖木来年就可以开始准备毕业了。眼下他进修的节奏还是很好的,导师是十分看好的。加上眼下确实缺乏这方面人才,敖木成功的几率还是相当高的。
就在全避难所的人都在期待着他们进入避难所后第二个新年来临的时候,一个国家方面下达的最新决让所有人都有些反应不过来。
虽最近几年, 这一年因为气温回升,原本就因为版块活动而偏移的大量冰山逐渐融化。沿海地区的海水急剧增加,已经淹没了好几个海边城。
虽那边的避难所也算安全, 有足够的防水机制, 可情况还是十分不容乐观。
海水上涨以后, 是否还能回潮谁都不能不能确定。总不能让那些避难所的人在地下住一辈子。
而且地表长期被水淹没, 对避难所排期等问题也有很大阻碍。
为了避免会造成更大的问题, 眼下就不能怕麻烦。
而国家给予的决定是,让这些沿海危险地区的人们直接迁移到内陆。
而大陆核心地区情况也算不上多好,南方地区屯粮多,可人口也多。其中部分地区地势险要,情况比较复杂。
而这个时候,相对地广人稀的北方地区就进入政府视线了。内蒙地区低吼差一些,而且也太地广人稀了一点。东三省相较起来就好很多了,相对的更加适合将人安排在里面。
所以, 沿海地区的人们,一半人口被安排进全国比较核心的地区,另一部分就往东北这边运送。
差不多是用军卡接力的方式向这边运送人口。
敖木所居住的省里有三个避难所, 不过还有三个正在建设中的。只是已经挖好了,但因为人口不足,短时间内没算兴建。但这些新居民到来以后,这些暂时停工的新避难所就要加快进程开放了。
要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新居民送来以后,新避难所开放以前,这些人就只能暂时安排进周围已有的避难所里面暂时安置。等新避难所建好以后再二度搬迁。
以当前的进度来看,腊月时候就能基本搬进来了。
此时避难所里面的人口刚刚好达到平衡,新增人肯定能塞下,可就要显得拥挤了。而且其中可能还是涉及合住的情况。这样的话情况就更加复杂了。
杨芜面对这件事,那感觉像极了当初在村里的时候,为了能够相互照应且方便送氧气的人送养,两户人家甚至多户人家住在一起相互扶持。
这样是可行,可太过于密集的居住环境,是很容激发矛盾的。陌生人之间相互总会隔了一层防备。这种一般不会有大问题,可一出问题就不了。
可上面这样决定了,就总要配合。预计会分配过来十万人,二期还有些空房,挤一挤最多分配五万人。剩下的就要分给千家万户了。
其实分房的时候,一般是看一家人就给分。有的新婚两口也有自己的一套房子。
所以单纯从房屋空缺上看,剩下的五万人塞进去绰绰有余。可塞进那一家就是问题了。
而且,要安抚被扰的居民,也一定要同期出台相应的政策。
这里头的事情可就多了。
不过不管怎样,这个分配肯定是轮不到敖木家里的。敖木家里本身就算是三家合并成一家了,八口人住四居室已经有些拥挤了。加上敖木跟杨芜平时都有不少工作要忙,忽然生活中安插进陌生人,很容易影响他们平时的工作。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而新人的到来,很有可能会造成医院新一轮的忙碌期,
医院那边已经投入准备了,避难所方也拿出了战略储备的物资对相关部门和医院进行投放。
敖木已经做好准备随时回医院支援。
敖木家里是不用住人了,不过不代表其他地方塞不了人。
下午十分敖木刚从讲台上下来,完成了一趟讲课。今天是他第六次亲自上台讲课,已经一次比一次熟练了。
他刚收拾好课件准备离开,就被通知有人找他在办公室。
敖木还以为以医院方又什么事,忙到办公室里头。结果来人他没见过。
“你好,是敖先生吧,我这里是户籍管理的。”
敖木点点头:“之前不是我们家并不适合派人居住进来吗?”
“是这样没错,我这次来也不是因为这个。是这样的,你们之前准备的员工宿舍应该一直空下来吧。”
敖木明了,笑道:“这直接找杨芜就行,他能做主。”
“杨芜那边我们已经过了,然后你这边也要一下。毕竟当前宿舍里面还有许多你们私人的物品。这需要您们空出时间来整理一下。当然不着急,人员到来至少还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敖木点点头,随后又道:“其实完全可以多制造一些类似的宿舍。二期的空房不少,再在二期的二三层种植区搭建一些临时的宿舍,安排起来并不是问题。何必挨家挨户的安插呢?”
户籍人员为难的摇摇头:“其实不是没想过。可眼下没有那么多的材料。当前金属材料本身就很珍贵,若是制造大量床铺的话,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制作。外面去学学校一类的地区收集的话也费事费力。所以眼下是双重准备。如果在他们搬来之前,能够临时准备出足够的宿舍那就让他们全部住宿舍。但如果不行的话,那住进普通人这里就是备用计划了。”
其实官方想的比敖木早一步。他们不是没算这么做,而是没办法保证能够在人们来之前准备完成。
这样的话敖木也没有别的能的了。
四层的员工宿舍已经送出去了,未来会住进去一些陌生人。
十万人的到来问题不仅仅是居住和矛盾的为。还有饮食和工作。
避难所里不可能白养十万人,可避难所里面的工作已经基本达成平衡了。就算私企可以雇佣一些人员,其他人员还是需要安排。
敖木光是想一想都觉得一个头两个大,不知道上方要怎么解决了。
面对着即将入住的新居民,整个避难所都在为了这个作者准备。
杨芜一开始还没在意,可伴随着避难所内其他人越来越快节奏的紧张,让杨芜对此也有些焦虑了。
半个月的深夜,二人好容易凑在一起能折腾一番躺在一起准备入睡的时候,眼顾问忽然开口道:“咱们要不要增加一下家禽养殖?多养点多雇几个人。”
敖木本来要睡了,听这句话了个哈欠精神一点:“他们住不了几个月,你突然大规模养殖,等他们走了以后怎么办?”
“傻啊。”杨靖也跟着了个哈欠,“人多了,要要吃的肉肯定也多了。多样多少都能消耗。等他们要走的时候,咱们提前不繁殖,然后将数量消耗到原来的数量不久行了。”
想一想也是这个道理。
敖木拍拍杨芜的腰:“听你的。”
牲畜和果园方面,敖木已经很久没搭理了。遇见事情杨芜都会询问敖木。这是对他的尊重。而敖木相信杨芜的选择,交由杨芜全权处理,也是敖木对杨芜的尊重。
扩大养殖,其实本身并不难。尤其是兔子一类,当前公兔和母兔的食用几率几乎是相同的,因为母兔不吃掉的话,没有公兔它也会繁殖。不去控制,以兔子繁殖的恐怖速度,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没两年就可以将四层避难所的土地全部铺满。
就是这么恐怖的繁殖力。
所以想要多兔肉,直接不限制繁殖两个月就行了。所以刚进了腊月,杨芜在避难所二期四层开设的养兔场就开业了,一开始只是邀请了附近工作的一些人过来帮忙照顾喂养,每天按日结算工资。只等着那来自远方的客人过来了。也许杨芜解决掉的工作不多,不过也算是出一份力了。
伴随着整个避难所忙碌了一个多月的准备,那从沿海一路搬来本地并被分配到本避难所的人终于到了。
原本预计有十万人左右,但真正到达这里的却仅仅九万人上下。
人群入驻避难所当天,医院就直接伤员爆满,敖木被紧急拉去医院支援,整个医院上下床位沾满,这些还仅仅是重症需要尽快治疗的病人。
这一路走来,其实大部分的地段还算太平,可进入东北不久就遭遇了地震。这一场地震其实本地也有波及,只是避难所里面防震措施做得较好,避难所里面人群感觉并不大。
而地震地区,又没再避难所里面迁移的人群们就遭殃了。
数个军卡直接掉落进地震后形成的裂缝里,部分幸存者被惊险救出后,狂风圈着暴雨伴随着变异兽潮袭来。
让迁来的人群里死伤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