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继承者杜预
2继承者杜预
半倚在铺着狼皮褥子的座椅上,沐浴着温暖的冬日,杜预正津津有味地研读左传。
他的好学不倦是出了名的,举凡兵书、杂学、诸子百家皆一一涉猎,而且有自己见解。但他最喜爱的还是春秋左传,行动出入常常带在身边,得空辄研读不厌。可与关羽的喜爱春秋,各擅胜场。
关羽是爱读其书,而遵循春秋大义,杜预则是精读而细思,旁征博引地写下自己的见解。后来他撰写完成了春秋左氏经传集解30卷,是后人热门称道的参阅著作。至今犹有重要价值。
二儿子杜跻兴冲冲的走进书房,
“父亲,您做大事的时刻终于来了!不要再做这枯燥无味,00年也出不了名的度支尚书了:皇帝诏命您接替羊祜,特使就在厅外候着宣旨呢!”
杜预心中一跳,不露声色地放下书本,站起身来。
“父亲您这是何苦呢?度支一职掌贡赋税租,一天到晚忙得要死,您有空不休息休息,又没完没了的读左传,怪不得人家都嘲笑您有'左转癖'呢!”
杜跻陪着父亲走出书房,一边不无埋怨地。
杜预笑笑:
“不论大事事苦差事,总得有人做是不是?一件事情,不做则已,做就要把它做好。度支尚书可不是个可有可无的闲职,一国之财政,经济命脉攸关,岂能等闲视之?
“至于人我'左传癖',我不认为是嘲讽,倒很乐意接受。我也和你们兄弟了多遍了:左传中有治国方略,王朝嬗替,军事韬略,为民张本,褒善贬恶,实是集儒家思想之要义的一部好书,为官执政者岂能不读?”
“儿也读过几篇,却没有悟出这么多道理来到底是父亲高人一等啊!”
父子俩走到外厅,长子杜锡和三子杜耽正陪着宣旨宦官喝茶。
因母亲高陆公主在晋朝将建之前逝世,兄弟几个怜悯父亲中年鳏独,虽已各自成家了,还常常来探望杜预。儿子杜尹是杜预继室所生,此时尚幼。
杜预与承宣使寒暄几句,道:
“请公公香案前宣旨吧。”
听着承宣太监尖锐的公鸭嗓子,抑扬顿挫的宣读诏命,杜预心中颇不平静。
父亲杜恕正直务实,重于职事,但与朝官不和睦而屡被外放,最后在幽州刺史任上,遭那个曾排挤田豫的程喜陷害幽闭而死。
他自己也是如此坎坷。
自从得罪了石鉴,在仕途上屡受打压。第次在20年初,被报复解除河南尹官职;第2次6月初,征鲜卑时受诬差点丧命。后来几度起起伏伏,官位很不牢靠。直到做了度支尚书,虽与石鉴没有直接利害关系,却与石鉴也起过冲突。总算沉下气来,在这个职位一干就是年。
“你石鉴以为我被踢出军营,不得参与军国大事了,我偏要在看似不重要的职位上做出重要的贡献来!”
在度支尚书这个朝廷财务大总管任上,杜预都向皇帝提过50多项治国、治军、治边的建议。
他的聪明才智是多方面的:
当时的历法不准确,不合晷度,是他修订出二元乾度历,纠正差舛;
孟津渡浪大流险,舟船常有倾覆之患。当年杜预的祖父杜畿受曹丕命制造龙船,就是在孟津试船时遇难的。是他力排众议,主持修建了富平津大桥,给洛阳交通带来了极大便利;
国家遭到水、旱、蝗灾,都是他几次上疏力陈救灾计划,提出利民措施;
又是他,经反复设计推敲,重新制造出久已失传的西周庙堂所用的祭器与计时器(欹器);
还是他,同情灭蜀功臣邓艾的悲惨遭遇,是积极提议为其申冤的大臣之一。最后在魏兴太守议郎段灼一篇总结性的上疏后,司马炎下诏为邓艾平反,任其孙子邓朗为郎中
种种革故鼎新,巧思妙构,兴利除害之事,数不胜数,博得了上起皇帝下至草民的无数称赞与表彰。
杜预在文职岗位上低调地做官,高调地做事,但他的心里却隐藏着一份“野心”,渴望有一天能掌兵权,统领大军,东征西讨,扫平天下,为国家建立奇功宏业!
他崇敬羊祜,佩服羊祜,也羡慕羊祜,期望有一天也能一展自己胸中抱负。
这一天似偶然,又必然的来到了!
“羊公,杜预不才,定当继君遗志,攻灭东吴,以报君举荐之忱!”
杜预接过任命征南大将军的黄绢诏旨,谢过皇恩,在心里暗暗对羊祜立誓。
就在羊祜逝世的2年底,杜预迅速南下襄阳,着准备伐吳战争,他要大显身了!
当然,他的行囊中还是少不了一套左传。
就在杜预厉马秣兵的时候,传来了陇右大捷的消息。
那个鲜卑大首领秃发树能,接连打败大军的进剿,石鉴、苏愉、司马骏、田章等几任统帅皆铩羽而归,特别是胡烈、牵弘等猛将沙场殒命,引起了朝野上下的震惊。司马炎寝食不安,将河西叛乱视作心腹之患,甚至影响了他伐吳的决心和计划。
他在朝堂上忧心忡忡的叹道:
“吳蜀连年入冦,其祸患也未尝有如此严重啊!鲜卑彪悍,连胡烈这样的猛将也死于其,还有谁能担当讨伐军主帅的重担呢?”
百官知道,汝阳王司马骏继石鉴后为帅,一年多交战,不但未能消灭鲜卑军,反而出现了氐、羌、匈奴与鲜卑的联合叛军。
司马炎撤了司马骏的职,原想派他最信任的贾充去镇守关中的,但惜命的贾充很害怕这个任命,就在同党冯沈、荀勖的策划撺掇下,搞了个与皇帝结儿女亲家的“绝招”,用操办皇家婚姻大喜事这个借口,得以留居洛阳。
这个差使如此棘,吉凶难卜,谁敢贸然去接?大家俯首盯着自己的靴尖,默不作声,拼命在想,找个“出头羊”出来,免得自己履险。
“臣保举一人,定能不负圣命!”
一个人很笃定的开了口。众人都松了一口气,但立马又一紧张:
“太尉贾充举荐的人可别是我哦?!”
“陛下您忘了?还有一个比胡烈厉害得多的人,一直没发挥大作用呢!”
“嗬,竟有此等人?”
司马炎急不可耐,好奇的问。
“此人就是淮南三叛时,文钦之子文鸳呀!当年他一人独当八千骑,真乃天下无敌之将。投降之后,屡迁至平虏护军,现在也不过40来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何况他足智多谋,并非一味莽勇之人。臣认为派他去最合适不过了!”
司马炎大喜:
“爱卿所言极是!就令文鸳督率凉、秦、雍三州之兵,讨伐秃突树能。但愿这次能传捷报”
晋咸宁三年(2年)三月,文鸳临难受命,督军出征。
他吸取了胡烈孤军深入而遭败亡的教训,指挥三州兵马齐头并进,保持良好的联络,向陇右叛军压去。
却秃发树能的祖父是鲜卑的酋长匹孤,他与被曹魏镇压的柯比能一样,是鲜卑族的杰出统帅。
在率部从塞北迁入河西(今甘肃境内)的途中,妻子在被窝里生下一子,鲜卑人叫被子为“秃发”,就以此为姓为孩子取名寿阗。
树能就是寿阒之子,他比父与祖更有能力,即位后,领导部落发展到空前壮大,武装的战士就达数万人。
和大多数人犯的错误一样,接连打败了晋军大军后,秃发树能开始轻敌,以为晋国正规部队也不过如此。
得知晋军再次来讨伐,他仍想采取老办法,先派老弱兵诱敌引入埋伏大军的山谷里,然后一举歼灭敌军。
但这套把戏在新敌面前失效了。文鸳步步为营,行动迅速。又注重情报,派出了大量的哨探,及时掌握敌情。
行军途中抓到鲜卑人则好言抚慰,赠以衣食,得以了解沿途的地形地貌与叛军动态。
所以他并不像前几任一样进入了茫然无知,两眼一抹黑的敌占区。树能的诱军,往往一接触就被文鸳军迅速包围,大部歼灭了。又从俘虏口中得知埋伏军的地点,做好了相应的准备,避开了敌人的陷阱。
树能无奈,孤注一掷,集中主力与文鸳大战,双方两军数万骑兵,在无可埋伏的旷野上迎头肉搏!
文鸳一路琢磨出了新的战术一一以两个步兵与一个骑兵,组成战斗组,与敌将格斗时,马上、马上互相配合,上击人下伤马,在行军途中排练过几次,现在是到了实战检验的时候了。
新战术果然有效,步兵用盾牌为骑兵挡箭,又在适当的时候袭击敌骑马腿,掩护骑兵放心大胆的攻击。
鲜卑骑士以凸显个人勇力为荣,都是各自为战,凭借弓箭和马刀凶猛的冲杀,战友间很少有行之有效的配合,这样一来便吃了大亏,在晋军步骑默契配合下,死伤无数。
文鸳身先士卒,跃马冲锋,粗长逾丈的大铁槊横扫竖砸,执着马刀的鲜卑骑兵还没有挨着他的边,就纷纷被击落马下。众多的鲜卑人像躲避瘟神一样逃散。
另一边,树能是鲜卑族里面少有的大个子,力大凶悍,挥着一根粗大的狼牙棒,砸倒了好几名晋军的骑兵。见到文鸳逞威,他大吼一声,带着数十名卫士,向文鸳冲来。
两马相交,树能高举狼牙棒,直上直下当头猛砸,以为对方不是狼狈躲闪,就是招架时被砸得趴下。不料文鸳不躲不闪,也不横槊招架,竟挥杆猛击!
宽而粗的槊头猛然撞上狼牙棒的锤头,“哐”一声沉闷的响声,两人双臂都震得微麻。
“好蛮子!”文鸳暗赞一声,飞快的变招,顺势将槊大力一捺,树能的狼牙棒划了个弧圈,被甩到一边,间不容缓之际,文鸯一个直刺,槊尖直奔对方面门,树惊骇中急忙低头,头上铜盔连着两根豹尾呼地滚落一大开外。
树能吓出一身冷汗,凶悍之焰顿挫,不敢再战,趁忠心的卫士上前抵御文鸳时,他拨马就逃。
文鸳下更不容情,大槊舞动,须臾将四个鲜卑大汉杀死,另外一个被他连人带马一起搠倒,吓得魂飞魄散,爬起身不要命的逃跑了。
“杀啊!”文鸯挥槊一招,两万劲卒奋勇向前,鲜卑军全线崩溃,抛下无数尸骸狼狈逃跑。晋军骑兵边追,边在马上对着敌军的背影放箭,又射杀了一批。逃不及的鲜卑兵士丧胆地跪地求饶,被俘虏数百人。
文鸳命部下击鼓吹号,高声呐喊,吓得败军不敢停留,远远的逃了。
文鸳见敌人无影无踪,命部下打扫战场,勿追穷寇,鲜卑人熟悉地形,不可蹈险地,择日再战。
隔了几天,文鸳探听到了叛军集宿地,又追蹑而击。
接连几场打得秃发树能大败亏输,主力部队损失好几千人,不敢再捋虎须,带着残部藏藏掖掖地躲进了渺无人迹的大山深处。
地方上的鲜卑与其他异族的部落百姓,失去了树能的庇护,纷纷向晋军投降,携家带口的竟达20余万人。
文鸳因功封为东夷校尉,假节。封关内侯。
“文家父子勇冠三军,阿鸳今日之战,可算为朝廷挽回了点面子了。只恐怕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秃发树能不死,后患未除啊!”
杜预召集前线诸将,讨论了一番河西战报后,提出了自己的作战构想。
“羊太傅与陆抗对垒时两军相安无事,这种状况毕竟是一时权宜之计所致,最后的目的就是要消灭敌人。荆州两军和平日久,估计吴军战备不紧”
杜预笑着自嘲:
“我自问没有羊叔子那样的胸襟气派,作战前还通知吴军。听西陵守将张政不是易与之辈,我不与他打正面战,准备去偷袭西陵
“我也没有文鸳将军那样万夫不当之勇,本人不会武艺,射箭之技下等,射不穿盔甲上一个铁片,骑马在我也是一件难事,常怕摔下来而战战兢兢因此作战之事还要多多倚仗各位将军。诸位逞勇,我来献智,共同来斗垮吴军。”
诸将皆闻杜预文才出众,还不知他在军事上有何能力,见他这样,心里大多有些轻视了。
为将帅者虽不必如同项羽、关羽那样武勇,上阵亲自杀敌,至少也要像韩信、周瑜那样的儒将,粗通武艺,能够自保,如果连马都不会骑,怎么打仗?难道也和诸葛亮一样坐车去指挥作战吗?
大家抱着看笑话的心情,口中淡淡的应了一声,
“愿听大将军军令”
晋咸宁4年(2年)月,就在接替羊祜的同年同月,杜预调集精锐的部队突袭吴国要塞西陵。
吴军守将张政是4年前来接替逝世的陆抗的,此人精明强干,勤于公事,把西陵的军事民政都管理得井井有条。
只是从陆逊开始,历任荆州守将都是恪守边防而无进取之心。因此张政也是只指望守住西陵这一亩三分地而已。
晋军突然在几个方向同时发起进攻,果然如杜预预料的一样,吳军承平日久,几乎把晋军当友军看待,忘了他们是势不两立的敌人。疏于戒备的军营被攻破了好几处,张政急忙组织力量反击,等主力赶到,晋军已经带着战利品,押着数百名俘虏撤退了。
张政望着一片狼藉的兵营,目瞪口呆,又气又急又忧。
气的是晋军不遵约定突然偷袭,纯属人行径,看来羊祜一死,晋军将领已经没有君子了!
急的是有一必有二,以后两军频繁交战不可避免,从此不得太平!
忧的是自己有个刻薄寡恩,性格暴虐的君主,被他知道了,恐怕免不了严厉惩罚唉,这种可耻的失职事还是装聋作哑,不要报告吧,瞞得一时是一时
可是杜预却不肯放过他。竟然将被俘的吴军放了回去。其中几个低级武官由晋军一个校尉带着,去往建业,还将杜预的一封亲笔信交到吳宫。
孙皓看了信,勃然大怒:
“张政可恶!兵营被袭部下被虏,竟敢瞒着事实不报,简直是无能又不忠!”
他立即将张政召回朝中,痛骂一顿撤了职。又调武昌督留宪接任西陵督。
杜预略施计,除去了当面的一个强劲对,取得了初步胜利。
29年月的一天,杜预记起此日正是羊祜逝世周年的祭日,便携幕僚亲将登岘山去祭拜。
襄阳百姓特在这个羊祜生前最喜游憩之地建庙立碑。杜预走进庙里,见香烟缭绕,人群攒集,十分热闹,尤其羊公碑前有许多人肃立,垂首合掌而流泪。
他不禁叹道:
“自古以来名臣良将数不胜数,然而生前功绩不过是过眼烟云,惟有死后被人怀念,才殊为难得。羊太傅不朽矣!此碑,当称之'堕泪碑'。”
从此,“堕泪碑”就成为襄阳的名胜,至今犹存。
杜预在碑前默立良久,在心里对自己:
“大丈夫在世,立功、立言、立德,三者皆做到的,难矣!羊太傅庶几已成,我杜某不才,当效羊公为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