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狡兔三窟
刘璎下学后二房的仆人传话他的二弟等着他去园子里玩耍,因此他放下书包就去了后花园。他的二弟正在园子里跑得欢,旁边还有一个丫鬟在照看着。见刘璎来了他赶紧跑过来打招呼:“大哥好,我等你好一会了,咱们一起玩吧。”
这里“二弟”是刘家的大排行,刘璎是老大,这个孩是二房长子,大排行老二,名叫二锁,今年5岁,二锁是乳名,按规矩到明年要上学了,到那时才会有正式的名字。还有个三弟叫三锁,刚岁,还是吃奶的娃娃,三锁是二房的妾室刘氏所生。因为刘璎的乳名叫锁柱,他的弟弟们就沿用了锁字。
刘家二爷(二锁父亲)名叫刘诚,今年22岁,妻子孙氏,有一个妾刘氏,还有一个丫鬟叫喜娟,就是现在花园子里的这个丫鬟。喜娟不是普通的丫鬟,是叫做通房的那种,实际上就是没有名分的妾,比妾的地位低,比普通丫鬟高,一般有了子女才会提升为妾,比如二锁的生母刘氏就是生育后抬举为妾的。也正是喜娟的特殊身份才没有被遣散出府,其他的丫鬟早就遣散了。
因为精简人口的缘故,二房内宅里就这么几个人了,此外各房还都保留有侍候外出的厮和常随,二房也不例外,男性仆人都住在各房的一进院子里。
。。。。。。
刘家是有历史传承的士绅家族,正所谓的诗书传家。眼下的家长刘基是进士,这是科举制度下的最高功名了。他现在的三个儿子除了三子刘诠尚未成年之外也都有所进取。长子刘谨有举人功名,这个资历是可以做官的,用现代的话就是后补官员,之所以他没有出仕还不是战乱造成的吗?官府朝廷自己都不保,有今天没明天的,谁还去谋求什么做官呢?
二子刘诚也是读书人,他只是考取了秀才。这几年由于战乱的影响科举基本中断了,也就别想考举人了。严格地秀才不算功名,也不具备出仕做官的资格,所以刘诚的社会地位尴尬,高不成低不就。
眼下刘家的当家人刘基在朱元璋那里,对于官府来就是反贼了。也正是这个原因,刘基每次给家里人来信都反复告诫他们要低调,不要张扬,以免引来祸端。
此时江浙一带地区是大军阀张士诚的地盘,刘家所在的处州在浙江南端,属于张士诚控制区的边沿地带。除了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这几个大军阀之外还有不少的英雄豪杰,处州就属于各方势力混杂之地。
虽各路豪强多如牛毛,此时的朝廷还是最强大的。俗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嘛。特别是大城市、交通要道的大部分还控制在朝廷的里。拿浙江来,各级官府基本上还是存在的,当然官府的能量已经极大地削弱了。比如处州的州府县城里官府衙门还存在,官员也有,当然也有基本的军事力量,可是他们不敢出城,到了城外就是乱糟糟的了。
而此时朱元璋的地盘还在长江以北,对于此地是鞭长莫及。那么其他的英雄豪杰与朱元璋不是一伙的,会不会给刘家带来危险呢?应该这是有可能发生的,但是可能性比较。因为眼下力量最强的还是朝廷,各路豪杰还是相对弱势,因此,面对强敌的弱者就会报团取暖,互相引为援。刘家所处之地就是这种混乱状态,各方势力的牵制掣肘才使得刘家能有基本的安生环境。
另一方面,刘家对于家主刘基投奔了朱元璋的事情也不会大肆宣扬,古代里消息闭塞,地方上的各派势力也未必知道刘基在干什么?
。。。。。。
刘家的兄弟们都有功名,在乡间是有影响的人物,刘家大门前也有举人进士的功名旗杆,这是很荣耀的。
科举制度下取得功名是很荣耀的,按规定可以在门前立旗杆,上面挂着功名等级的旗子以示家族的尊荣。眼下刘家门前就有两个旗杆,一个进士的一个举人的。
刘谨是老大,有支撑家族门户的责任,因为没有出仕为官的会而赋闲在家,对外礼尚往来的事情就都落在他的肩上。有老大在前面顶着老二刘诚就清闲多了,经常交游访友,与秀才文人喝酒聊天,摆弄些诗词歌赋的,甚是清闲自在。
。。。。。。
放学了,刘璎和二弟在园子里玩耍,老三刘诠被他大哥找去了。刘诠来到老大院子里的书房,进门一看,他二哥刘诚也在,显然是大哥召集他们有事。
“大哥二哥好!”刘诠首先请安问好。
“好,坐吧,找你来是商量点事。这是父亲大人的信,刚收到的,你先看看。”着,刘谨把信递到他里。
刘诠展开信看了,信中首先了他父亲在外边一切安好,诸事顺利,然后询问家里人的安康和家乡是否安定,有没有战乱,有没有土匪猖獗祸害民间的事由等等。最后,实质的内容就是叮嘱寻找一处万全的避难地,让家人躲避战乱。同时也给出了具体的办法,是寻找一处僻静又安全的庄子,完善防御,拉起一个顶用的家丁队等等,以保全家人。
看了信,刘诠道:“大哥二哥,处州这里大体上还是安定的。可是父亲为什么这么不放心呢?”
二爷刘诚看了一眼老三,道:“三弟呀,父亲如此必定有道理。看父亲的多次来信可以知道外面已经很乱了,战事不断,而且越打越大。在大战之下谁还管平民百姓啊?莫是财产,人命都难于保全。”
刘谨:“我也是这样想的,父亲的眼中所见都是流离失所的惨状,于是才忧心我们。父亲的忧心不在于匪盗而在于战乱,战乱之中难得有安稳之地,今日处州地面还好,但不定哪天一下子就乱了。我们的家丁护院也好,乡镇里的团练也好,都只能防股土匪,真要是哪一路的豪杰军队打过来我们这些家丁能顶什么用?父亲所的是躲避大规模的战乱而不是土匪,所以我们选择的避难地要选偏僻的地方,也是各路豪杰不会去争夺之地。有道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嘛。因此我们兄弟还是尊父命而行为好,以保全家人。”
老二刘诚也道:“大哥得对,一定要按父亲大人的办。咱们兄弟几个绑在一起也比不上父亲,作为他的儿子我们还不知道父亲吗?可是父亲没有指定地点,大哥可有计较?选中了哪里没有?”
的确是这样,刘基太优秀了,他不光是名声在外,他的儿子们更是崇拜他。
刘谨:“咱家的庄子我去过几处,想来平坝还不错。它在山沟里,一条河围着庄子转了半圈,三面邻水,另一面背靠山坡,紧要处都修有寨墙,是很严谨的地势。庄子里有三十多户佃户,精壮少也有十几个可以充实庄丁。”
老三刘诠道:“十几个庄丁是不是少点?看来这个平坝不是很大。庄子里可有现成的宅子安置我们家眷吗?”
刘家是大户,人口多,再者也过惯了舒适生活,如果没有好的宅院安置,新建又耗费时日,这确实是个问题。
经老三这么一问,老大也觉得有些不妥,他道:“我看还是把刘义找来吧,下面庄子他都熟悉,这事对他也没什么可隐瞒的。”
刘义是刘家的总管,下面庄子当然最熟悉不过了。
刘义平时就在东院,大爷一招呼他很快就来了,进门就作揖行礼:“见过各位爷,不知招呼我有何事?”
“刘总管坐下话。”
椅子还有空的,但是刘义没有去坐,他搬过来一个凳子,在下侧身坐了。古代的规矩大,人们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他做总管的也是家奴,因此不敢与主人平起平坐。
刘谨对他需要找一处比较安全,便于防卫的庄子,用于躲避战乱,看哪里合适,还:“我们刚才议论了平坝,你看还有更合适的庄子吗?”
刘义想了想道:“平坝还不错,但是我们人口多,举家搬过去不好安置,现在操办盖房子至少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怕是来不及。大爷您看包家寨怎么样?”
刘谨:“包家寨?嗯,记得去过。刘总管看?”
看来刘谨不熟悉。
刘义:“包家寨是个比较大的村子,七十多户,有一半是我刘家的佃户或家奴。它位于龙泽湖东南边,是邻水的村子。”
这个龙泽湖实际上是个沼泽,由于南方雨水多,水量大,所以沼泽中也有能行船的航道。
“因为庄子邻水所以村子里有靠打鱼为生的渔民,有水路通行也便于搬运家资。更要紧的是紧邻着庄子的西边有个山包,山上有座寺,有十几个和尚,这寺庙的香火还挺旺的,周围几十里的人们都来上香。有这座现成的寺就可以方便地安置咱家的人口了。”
刘谨道:“嗯,山上的地势还便于防备,就是不知这寺多大,有几个院子,是否方便安置家眷。”
刘义:“大爷,据寺院不,但是我没进去过,里边的详情还不太熟悉,要亲眼所见才好。”
刘谨:“对,是要去看看,也要与方丈主持商议。这样吧,我去一趟看看。”
刘诠道:“家里离不开大哥,还是我去吧,刘管家跟我一起去。”
刘诚:“我也去,这是个大事,我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人多了好商量。”
刘家还真是兄弟同心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