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水面防御

A+A-

    刘家举家迁移到偏僻山村包家寨,暂时寄宿于龙泽寺。寄居的环境可以维持基本的生活,也保证了全家的安全。但是习惯了舒适享乐的家人会感到居所过于简陋,处处不舒服。为了避乱这是没办法的选择。

    可是老二和老三还是经常住在庄头腾出来的宅院里很少在山上。一方面因为居所拥挤,另一方面为了办事方便,老大刘谨也经常来村子这一边。就这样刘家在上山和山下村子里各有一处住宅。

    为叙述方便,我们给几处宅院起个简洁名称:

    龙泽寺里的两个院子:住男仆的叫寺前院,刘家居住的叫寺后院。

    庄子里原刘德财家院子:刘家居住的叫西宅院,刘德财自己住的叫东杂院。

    刘家匆忙搬家是明智的选择,此时的战乱更严重了,真不定什么时候波及到浙江。

    元朝末年的混乱中出现众多造反起家的军阀诸侯,此时势力最强大的有一个叫做“天完国”。呵呵,这个国号不知道是怎么起的名字,好像马上就要玩完哦,太不吉利了吧?

    不过有人解释:造反者面对强大的朝廷还是有畏惧心理的,现在朝廷的国号是“大元”,于是就想压住朝廷的气势,“大”字压上一笔就是“天”,“元”字上面加个盖子就是“完”。“天完”就是压住“大元”的意思。

    这个解释很有趣。

    天完国,既然号称“国”,那就是已经称帝了,它的皇帝叫徐寿辉。

    就在今年天完国与朱元璋在长江上打了一仗,在叫做“采石”的地方击败朱元璋,攻占了采石。

    刚打了胜仗的天完国就发生了内讧,强人陈友谅杀死皇帝徐寿辉,自己登基做了皇帝,并且改国号“天完”为“汉”。可能陈友谅也觉得“天完”这个国号太不吉利了。

    “汉”是国号,每一任皇帝还要有年号啊?陈友谅给自己定的年号是“大义”。大义?!他弑君篡位竟然自称大义?也是够幽默的了。

    此时朱元璋占据着江宁。江宁就是现代的南京。这是长江下游的要冲之地,是前两年朱元璋从张士诚里夺来的。

    注:南京是历史悠久的城市,前后有很多名字,元末到明初期间就有几个名字:建康、江宁、应天。我们采用知名度高一些的“江宁”。

    如果头一号强人是陈友谅,那么第二号强人就是张士诚了。张士诚占据的地盘是长江以南的江浙之地。

    张士诚是盐贩子出身。

    无论从经济还是政治上盐贩子都是个重要职业,还真要一。

    盐是生活必需品,无论是谁家都不能缺了盐。它很重要。同时生产并不麻烦,成本也不高。海水放到盐池子里让太阳晒,水干了剩下的就是盐。所以自古以来,无论汉魏南北朝还是隋唐宋元,盐业都是朝廷垄断,这叫专卖。专卖的不光是盐,还有铁,叫盐铁专卖。

    专卖的古称叫“禁榷”(榷,读音“雀”),禁的意思是禁止,榷的意思是独木桥,禁榷怎么解释你自己去想吧。

    按经济学的规律,垄断必然造成行业的退化和官僚化腐败化。古代的盐业就是这样,盐的销售价钱很高,个别情况下还可能被控制,不能随便买,定量配给。本来不值钱的盐,非要花更多的钱去买。于是就有了私盐贩子,这个钱不赚白不赚。海水晒干了就是盐,成本很低,可以卖得很便宜,货好价钱还低,百姓凭什么去买官家的盐呢?

    朝廷的办法呢?就是严格控制,加大管制和处罚。对私盐贩子抓到就关监狱,甚至杀头。在隋唐时,贩卖一石(“石”此处读音“担”,是容量单位,约等于20斤)私盐就要处死。历史上有名的程咬金就是私盐贩子出身,现在的张士诚也是。盐贩子与朝廷必然是对立的,朝廷要抓他嘛,抓住就砍脑袋,于是程咬金造反了,张士诚同样也造反了。盐贩子都很勇敢,不怕死,怕死干不了这个。盐贩子很赚钱,钱多朋友就多,就善于拉队伍。这些都是张士诚的优点。

    张士诚的成名是高邮之战,高邮在杨州附近。他以弱胜强,顽强地坚守三个月,守住城池没有被绝对优势的元军攻破。此战奠定了他在诸豪强中的地位。他也称帝了,国号大周,定年号为天佑,是老天保佑的意思。

    他占据的是江苏和浙江这两个最富有的省份,所以他是诸侯中最富有的,经济实力最雄厚。

    朱元璋对他的评价是:“器”,就是没有大志向,安于现状。有钱了!守住自己的地盘就够了。

    此时的朱元璋也成气候了,也占有自己的地盘。但是无论是地盘还是军队人数他都远不如陈友谅和张士诚,更特别的是他没有称帝,当然也就没有国号也没有年号。其实这正是他的优势。“缓称王”是此时最优的策略。

    面对天下大乱,元朝廷的道理是谁称王就打谁,朝廷出动大军攻打张士诚就是这个道理,而不称王的朱元璋就便宜了,朝廷不理他。

    朱元璋并不是自己扯旗造反而是投奔一个叫郭子兴的团伙,郭子兴也不是独立的,是属于红旗军之一部。后来郭子兴死了,朱元璋慢慢积累力量拉起了自己的队伍。当前他只是二流的军阀,地盘不够大,人也不算多。

    此外名义上他还不是独立的,属于红旗军之一部。此时红旗军名义领袖叫郭天叙,官称叫都元帅,朱元璋是左副元帅。古代以“右”为上,“左”为下,所以朱元璋是第二副元帅。

    比如古代内阁各部的头头叫做“尚书”,可是没有副尚书,副叫什么呢?就是“右侍郎”“左侍郎”,右侍郎就是第一副尚书,左侍郎是第二副尚书。

    同理,朱元璋的上面还有个右副元帅,此人叫张天佑,也就是,朱元璋在红旗军里排名第三。

    历史上红旗军很有名,其创建者和领袖叫刘福通,一般人都听过这个名字吧?他是历史名人了。

    元末造反的队伍众多,比较起来红旗军有个明显特色,那就是穷人造反,朱元璋等头目都是穷苦出身。

    尽管朱元璋力量,也不是一把,可他也有优势,那就是聚集了一批文臣武将,都是得力之人。比如李善长、徐达、冯胜、常遇春等等,刘基也算一个。这些人都是这个时代的人才、佼佼者。什么最重要啊?第一重要的是人才。

    从这几位强人分布地理位置看,争夺的主战场都集中在长江的中下游了,距离浙江不远不近的,浙江南部暂时平静,可也不是那么安稳。

    。。。。。。

    刘谨到底还是为儿子的学业上心,同时也考虑到老三刘诠还要上一年学,二房的二锁明年也要上学了。于是他指使刘德财寻找教书先生。在此地刘谨人生地不熟的,刘德财是这里的庄头,要找个合适的塾师还得靠他。

    家主的吩咐刘德财当然要全力去办,没几天他就找来一位吴先生,这位吴先生连秀才的名分都没有,可是有做私塾先生的经历。经过老二刘诚考校还算合格,看出来是有教书经验的,于是就聘用了。

    古代的科举选拔每一级都是百里挑一,读书的学子考不上秀才的比比皆是,有人运气不好,都四五十岁了还是白丁。这一位就是例子。

    山上寺里的居所实在没地方,只好把学堂放在村里。在村里给吴先生找了三间民居来安置,同时也作为学堂,反正就是刘诠和刘璎叔侄两个学生。当然也可能有村里其他学子搭便车,总之学生不会很多。

    为此,刘璎每日到村里来上学,有时候也就住在村子里。对这种方式刘璎很高兴,不必整日拘在寺里,在村里活动范围更大。他没事也在村子里逛,最有趣的还是码头和湖的岸边,那里经常有不少的孩子,可以一起玩耍。当然刘璎的心理上是成年人,玩耍的兴致不高。

    这一日刘璎在湖岸边遇到了他三叔,刘诠正站在湖边发愣,双臂盘在胸前,一摸着下巴,看着湖水发呆。

    “三叔好!您在这里干什么呢?”

    刘诠:“哦,吓我一跳,你怎么来了?下学啦?”

    刘璎:“是下学了,到这边玩一会,很快就回去。”

    刘诠:“怎么就你一个人?雨呢?”

    正着话,就看一个孩从那边一路跑来,里拿着个葫芦。刘璎:“我渴了,让他打水去了。”

    雨是跟着刘璎上学的厮,他是刘德财的儿子,名字叫春雨,今年0岁。到包家寨后刘璎上学需要一个固定的跟班厮,刘德财就把他儿子送上来了,是本乡本土的熟悉村里的情况。刘谨觉得是比较合适的人选,于是就安排做了刘璎的厮,专门侍候刘璎上学。

    刘璎道:“三叔还没告诉我您在这里干嘛呢?”

    是啊,刘璎已经问过一次了。刘诠笑着看着刘璎道:“这是大人的事,了你也不懂。”

    这话让刘璎听了直翻白眼,他道:“三叔是大人吗?您没大我几岁吧?三叔忘了?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可不是吗,刘诠今年5岁,也就是个大孩子,正在长个,细胳膊细腿的,身量也没长全。不过在古代6岁就可以不再上学了,要出去干活,如果是富贵人家就要担起家族的责任了,甚至有功名的都可以去做官。更有甚者,6岁就可以娶妻生子了。如此看可不就是成年了吗?

    刘诠瞪了侄子一眼:“别没大没的!你三叔我担着防护的责任,不是孩子胡闹。”

    刘璎:“三叔看,就算我不懂也替三叔分忧不是?”

    刘璎自己心里想:我的见识肯定比你强,只是这话不能罢了。

    刘诠:“呦呵!看你大人似的我就考考你。是这么回事:咱们护庄队人少,这里水面宽,成伙的水匪山贼都可以随地上岸,白天不来夜间来。因此,一旦有危险,这湖岸没法设防。我是在为此发愁。你不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吗?你看,可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