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大帝对武安郡的意见
张显走过去仔细地观察着地图,就这样,他足足看了一柱香的时间,太尉和丞相一脸讽刺的神情,而大帝终于忍不住问道:
“中枢令,可想到办法了吗?”
张显马上施礼,心地问道:
“陛下,与武安郡相临的青雀和烛照两国边境,领地闲置的面积怎么会比武安郡还大?
而且从地形标注情况来看,这两国闲置的土地和武安郡的相同,都是可耕作的土地,这是怎么回事?”
听了张显的话后,大帝脸色微微一变,目光便投向了太尉秦牧,秦牧顿时发出一阵冷笑,道:
“嘿嘿,中枢令可是想到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办法?这个你想都不要想。
世间聪明的人可不止你一个,烛照和青雀两个帝国的领土面积比我神龙要得多。
可他们之所以还要闲置这些土地,就是因为几十年前,我神龙就是用这种办法令其它两国弃置了边境的土地,成为三国的缓冲带。
而其它两个国家最后也效仿我神龙,才造成了武安郡的闲置,你想看地图,我就猜到了你的想法,现在,你的想法怕是要贻笑大方了吧!”
面对秦牧的嘲笑,张显只当没听到,向大帝施礼后,指着地图上烛照和青雀两国缓冲地带的一些区域道:
“陛下,既然烛照和青雀两国也有辽阔的缓冲带,那事情就好办了。
只要派出人马,假扮成匪帮,把两国缓冲地带的主要咽喉要道占据,扩大缓冲地带的领土,把敌国的缓冲带变成帝国实际控制的领地,就可以使武安郡成为后方,还能成功监控敌人进出的情况。
再派出部分军队驻扎在边境,完全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控制住敌情,而我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加快武安郡的建设。
只要武安郡建设成,国外据点不仅不用撤回,再向前推进一段距离的话,缓冲带就会设在两个敌国的境内。
而且有了武安郡做为后援,还可以控制帝国出兵路线。
如果与这两国开战的话,我军就可以长驱直入,把战场摆在这两个国家,武安郡不会受到影响。
同时,由武安郡作为后援,补给自然不成问题,至少可以长期形成控制两国之势”
“好,好办法!”大帝拍案而起,一脸兴奋地走到地图前叫道。
而太尉和丞相相互对视了一眼后,都把头低了下去,大帝目光在两人身上一扫而过,开口问道:
“丞相,中枢令的办法可行得通吗?”
魏晋一脸苦笑地道:“办法倒是可行,只是劳师动众,而且是长期戍边,军费怕不是数字。”
听了丞相的话后,大帝微一沉吟,转头看向张显问道:
“武安侯,武安郡可是你的封地,现在朕和三位中枢都是在替你想办法,军费是不是由你来出啊?”
张显听罢一脸苦笑地看向大帝,他都不知该什么好了,而大帝很难得地露出笑容道:
“实在不行,你可以向神京中的什么银号啊、票号啊、银行啊,去拆借,等武安郡建立起来后,你再慢慢还,这总能办得到吧。”
大帝在银行两个字上拉长了声音,张显顿时明白,大帝是想让他动用卖官赎罪银,可却不是给他,而是借给他的。
张显只得点头道:“臣尽力试试吧,不过,这可不是个数字。”
大帝把头凑到张显面前道:
“你现在是帝国的列侯、当朝大学士兼中枢令,两卫殿帅和枢密使,这些头衔还不足以让愿意帮助你的大财阀趋之若鹜吗?”
“臣自当尽力。”张显点头。
大帝便转头看向秦牧问道:
“太尉,调兵可有问题?”
“要多少兵?”太尉问道。
大帝看向张显,张显用摸着刚刚长出绒毛的下巴沉默了半晌后道:
“在烛照、青雀和武安郡要分别建立起二十个以上的据点,如果按二十个来算,就是六十个据点,每个据点至少要驻军一千人,而且都要精锐骑兵。
这样算起来,至少要六万骑兵,至于边境驻军,也要四万精兵,这样,问题就足可以解决。”
“什么?六万精锐骑兵,四万精兵?你是要去讨伐烛照和青雀两个帝国吗?十万精锐?帝国哪有这么多精兵给你?没樱”
张显的话刚刚完,太尉就脸红脖子粗地大叫起来。
大帝也摇头道:“不行,十万太多了,就算你能搞到军费,帝国也没这么多的精兵给你,这是绝对不行的。”
到这里,大帝眼睛一亮,开口对秦牧问道:“太尉,武安郡做为封地,列侯可以招募多少私军?”
“乡侯可招募三十名至五十名私军、县侯可招募三百名至五百私军。
郡侯可招募一万私军,不过,武安郡是大郡,又地处三国交界,属于边境封地,有保土安民之责,按规制可招募一万二千人以内的私军,所以”
“武安郡有多少个县?”大帝又对丞相问道。
“一百零八个县。”魏晋道。
“一个县按最高五百人来算,一百个县就是五万人,八个县是四千,加一起就是五万四千人”大帝掰着指算到。
“陛下万万不可,列侯的私军没有这样的算法,就算武安郡是大郡,又是边境郡县,最多也只能私募一万二千人。
不要侯爵,就算是公爵的公国,最多也不能超过五万兵力,否则就僭越规制了,一旦发生兵变,后果不堪设想,请陛下三思啊!”丞相和太尉同时道。
“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朕特批武安郡可暂时按列侯与公国间的规制招募私军,人数就定在四万吧。”大帝直接打断了秦牧的话道。
“可是”
“没有可是,就这么定了,武安侯,朝中的事情先放一放,朕就把武安郡的事情全权交由你来处理,你回你的封地进行重建。
现在,你就给朕拿出个具体方案,这本就该是你自己的事,马上,立刻”大帝开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