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藏书楼 学术报告厅
明安书院的建立对明安府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性意义。在此前的几百年内, 整个明安府是没有任何一所书院的,就连的私塾都不存在。
知识在各高门大户之间,属于敝帚自珍的好东西。
明安府的大户人家也只是花大价钱将西席先生请回家教导自家孩子, 普通百姓家若是稍有余钱, 想让自家孩子读书识字进学,是没有这个门路的。
百姓不是不知道读书的好处,但越是贫穷的地方,知识垄断性越强。
锦绣以前就听人过,和元老爷相熟的周老爷家祖上曾经出过一个读书人,当时周家祖上族长发现族中出现了一个天资聪颖的好孩子,遂萌发念头,想送那孩子去读书,可周家没有门路, 最后走关系走到了当时县衙的一位师爷头上。
那位师爷的岳父听闻曾经是个秀才,上了年纪, 闲赋在家含饴弄孙,日子过得很是清闲, 周家送上了族中一半的家产, 才让那位师爷的岳父答应收周家的孩子为徒弟教导孩子读书。
逢年过节礼物不断, 周家全族将那位老秀才当成祖宗一样供着, 就为了对方能对他们家孩子倾囊相授。
可一位老秀才,实话, 本身才学有限,年近30才考上秀才, 能教导的也不过是一些自身经验。
就这,周家都对那人满怀感激,几十年下来, 周家族人依然和那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尽管周家如今已经发达,而对方早已没落,但周家人上对方家门,也依然将对方当师长供着。
这件事一方面明周家厚道,另一方面也明当时明安府的人想读书是多么的不容易。
越是贫穷的地方,民智未开,百姓受到的教养有限,眼界有限,懂得的道理有限,或许就跟戏文里唱的,农夫农妇,只以为皇帝每天吃的香喷喷油汪汪的葱油饼,种地用的都是金锄头,这已经是他们想象的极限。
很多人做梦都想自家孩子能够读书,也有很多人根本想不到让自家好好一个劳动力大伙子读书,对他们家能有什么好处?
但总的来,锦绣对建立书院这件事是抱着志在必得的态度,让百姓能读书,明智,是锦绣能对这里做的最大努力。
去年为了给庄子上的孩子们教导乘法口诀,基本算数,锦绣就和衙门里的官员们私下里斗了一场,虽然最后全部被他强力镇压,别人碍于他的暴力,敢怒不敢言。
那些人至今被他压在手里,整天无所事事,过着朝九晚五的养老生涯,但凡他在一日,这辈子升迁无望。还有些不听话的,直接被他送去矿场挖石头。
那些人表面上看似乖巧听话,像是认命了一般,领着衙门的俸禄,浑浑噩噩过日子,不掺和衙门里的事,成为边缘人物一般,只用冷漠的眼神观察着衙门里的一切。
但对方怎么想的锦绣心里清楚的很。他们都在等锦绣为了自己的行为,自食恶果的一天,到了那时候就是他们挺着腰杆站出来联合所有文人指责压锦绣的时候。
虽然锦绣不会让自己落到那个地步,那些人的愿望注定要落空了,但从这件事里就能知道在这些贫穷的地方,知识垄断已经到了何种地步。
否则也不会因为当时锦绣和府城卫家的时候,卫家因为出了一个周文岳父明南郡王不知道第多少房妾,就能在明安府上到知州下到百姓之间,横行霸道,无所顾忌。
但凡当时明安府消息灵通一些,知道其中的猫腻都不能被卫家耍的团团转,由此可见,这地方的落后。
这让锦绣不得不想起了在前朝实行九品中正制的时候,上品无寒士,寒门无贵子,底层百姓想要出一个当官人,难于上青天。青云直上的路基本被上层紧紧握在手里,根本不给下层百姓一点挣扎的希望。
上层的士大夫们几乎从出生就拥有了一切,他们的出身是站在底层百姓奋斗一辈子也够不着的位置之上。
到了本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就是为了对抗压读书做官被上层垄断的局面。现如今的科举制度虽然还不够完善,商人之子参加科举也依然受到种种限制和不公平待遇,但相比前朝,已然有了很大的进步。
像锦绣老家城关镇那种地方,在前朝就有了书院,到了本朝,书院逐渐形成规模,一个的县城书院,能与州府的府学形成对抗之势,还勾搭将军府的二少爷去那里当院长,足以明城关镇是多么繁华的城镇。
锦绣能出生在那里,是他的幸运。
而从今天开始,锦绣希望每一个出生在明安府的孩子,也能拥有这份幸运。
宁亲王老爷子站在上头,目光幽深,对下面的学生,官员,以及学生的家长讲话,锦绣站在旁边静静的听着,看着下面一张张渴望的脸,心下无端生出了许多责任感。
学生们穿着整齐统一的青衫,梳着统一样式的发髻,按照学校要求规规整整的站成方阵。个头从到大排成一列,每一张脸上都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看着就让人觉得朝气蓬勃,对未来有着数不尽的希望。
家长们则更是激动,这些家长们有明安府的乡绅富豪,也有普通百姓往常八竿子不着的人家,现在站在同一人群里,穿着不同,气质不同,举止不同,但他们的眼神里都有着相同的渴望。
那是对知识,对书本,对出人头地,对命运的渴望。
至于明安府官员,这一波不仅有府衙的官员,还有下面县城的官员,大大的地方官,能来的今天全部都来了,他们中有人的眼神对锦绣充满了信任,仿佛只要锦绣一声,他们立马就能跟着锦绣去造反一样。
还有人眼神冷漠像是众人皆醉他独醒一般,高高的站在至高点上,等着锦绣重重摔落的一天。
锦绣之所以无差别地让衙门所有官员都来这里观礼的原因就是这个,他的态度再一次摆的明明白白,就要让这些人清清楚楚的知道他无惧无畏,不怕人惦记。
高台上宁亲王老爷子的声音传遍了书院的每一个角落,传进了现场每一个人的心里,老爷子:“你们是明安府的将来,或许有朝一日也是整个朝廷,整个天下的将来。
孩子们,从今往后,我就是你们的先生,山长,我将倾尽所能教导你们一切能用到的知识,看着你们一步步成长,走出书院,走向未来,将来撑起我们明安书院,明安府,甚至整个朝堂天下。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希望你们能在书院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并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先生会在身后看着你们,在你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扶一把。”
后世许多场合领导发言,下面的员工不是瞌睡就是发呆走神,但现如今的人们观念非常朴素,领导,尤其是当官的领导,在上面发言,下面百姓恨不得伸长脖子,耳朵眼睛盯在领导身上,清清楚楚的记下领导的每一个字。
于是到了锦绣上台发言的时候,他的非常简单朴素,不像老爷子一样,对所有的学生充满了希冀,希望他们每个人都能干一番大事业,不要辜负来世间走一趟。
锦绣开口道:“其他大话我不多,今儿就跟你们唠唠心里话,我心里清清楚楚的知道,不能期望每一个人都成才。也从不奢望咱们书院所有学生都能有什么大出息。
人生际遇不同,命运不同,甚至出身不同,每个人的智商和勤奋努力程度都不同。
这一切一切的不同,造就了每一个不同的你们。
就算将来你们不在朝堂翻云覆雨,也并没有迈入官场搅弄风云,成为人上人,高人一等,光宗耀祖,让亲戚朋友跟着沾光。
但凡你们只要不辜负书院的教导,学以致用,不管你是去布庄当个账房先生。还是去酒楼给人家应聘掌柜,只要你不辜负书院的教导,不辜负你自己的勤学苦读,让自己成为一个对家庭,对明安府有用的人,咱们书院的建立就是有意义的。
甚至你在书院学了一趟,最后还是决定回家种地,我也不会觉得你就比别人矮了一头。书院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让你们明智!”
万水村村长带领了他们村子的汉子们站在下面,一个月看着锦绣的眼神,分外热切。
这时候他们还不知道后世有个词叫作死忠粉,但他们的眼神和举动已经深刻的诠释了这一词的深刻含义。
有些事不用锦绣明他们心里一清二楚。要不然外面百姓也不能为了一个进入明安书院读书的名额,甚至可以倾家荡产,跟好了几十年的兄弟家闹翻。
到底都是渴望家里能出一个读书人。千盼万盼盼的眼珠子都红了,盼的有些人一辈子没了希望。
谁能想到他们到了今天终于有实现这个愿望的一日?
别的不,一个秀才名下能免六十亩良田的税收,这就是救了一家几十口人的命。现如今,百姓日子过得并不富裕,若是家里有田的农户,在太平年间赋税征走一半粮食,自家流一半,每年到了冬日里,处于半饥半饱状态,勉强度日,一年年一月月也就这么熬了下去。
这些农户到了饥荒年间,朝廷加重税收,天灾人祸之下,日子过不下去,也就成了流民。
何况还有很多没有自家土地的佃户,种的地都是租用了地主老爷家的,一年收四层租子的老爷都是良善人,逢年过节还要提着礼物去感谢地主老爷们仁善,给了自家一个活命的机会。
总之就是那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但若家里出了一个读书人,不能改变自家的阶层地位,单单就是免六十亩的地这一项就能省出许多粮食救活一家老的命。
朴素的老百姓心里也有一本清清楚楚的帐。
当然再做之人几乎和万水村村长他们想法无声差别。这时候能第一时间想方设法将自家孩子送来书院的都不是那些没有脑子的。
本来正常的开学典礼之后,学生家长和衙门官员都可以离开了,但由于这是第一届学生入学仪式,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就让这些家长和官员们旁观了书院的一切。
于是众人就看见有身着青衫的文先生,也有身着短,身材魁梧,胳膊有力的武先生,在院长一声令下,快速将学生分成了大大不等的几个队列。
有些人对学生喊话,快速按照名单将入学学生分为大中几个班级。
每日几时起床,几时读,几时出早操,几时正式开始上课,哪一节课在哪个教室上,都有明确的规定。
因着规定太多,一些刚入学年纪还的孩子们记不住,又怕旁边的先生为难自己,又怕回家爹娘揍自己屁股,愁的一张脸皱成了包子。
锦绣不为所动,先生们对此经验十足的样子,朝学生们喊话。
“记不住又不是什么天大的难事,回头不出三天保管你们将书院的规矩记得明明白白,这辈子想忘都忘不掉。
先生这里先给你们一下,让你们心里有个准备,别进入书院了,还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什么!白白浪费这大好机会!
前面了书院的大规矩,这里一下,书院对做什么事会有奖励,做什么事会有惩罚,奖励是什么?惩罚是什么?希望你们自己心里都有数。
书院绝对不包容,不纵容,任何一个毁坏书院规矩,给书院名声带来损害的学生,这一点希望你们记得清清楚楚,最好现在立刻马上就给我刻在脑子里!”
有些学生越听双眼越发明亮,而有些学生听了开始退堂鼓,眼神不停转动,希望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爹娘,让他们带自己回家。
实话,这一群人中,除了万水村村民的孩子那般从出生到如今从未识过一个字的,剩下的大多数都是府城内或者各县城内有家底的大户人家孩子。
这些孩子不可能不通文墨,进入书院都是有一定功底的,或者家里早就有了启蒙老师,但出于种种原因被家里送到书院。
这样的孩子有一点不好,就是从被家里娇宠着长大,吃不得一点苦,受不得一点罪。
和那些从就下地上树下河摸鱼的孩子不一样。
乡下来的那些孩子从吃惯了苦头,书院的日子对他们来反倒是另外一种享受。
有些孩子一年到头吃不饱饭,好几年没有正儿八经吃一顿肉,方才光是听先生,书院三餐管饱,一荤两素,外加一汤,这些都是给他们免费提供的,只要他们通过两年后的书院考核,第三年还可以继续白吃白喝,眼睛就唰的一下亮了。
不就是考核吗?考!为了这些吃食也不能放弃!
有些心思活络的孩子,甚至已经想着自己可以少吃一些,省下来的带回家给家里的父母姐妹尝尝。
虽然还没正式品尝过书院食堂伙食,但光听先生就忍不住开始咽口水了。一定非常美味。
至于什么实行军队化管理,每日早起晚睡,锻炼身体的同时努力学习知识,在这些孩子心里那都跟玩儿似的。
农家孩子天不亮,跟着父母下地种田,晚上摸黑回家,吃的苦,受的罪多了去了,现在书院的这些规矩,在他们幼的心里,跟种地一比都是儿科。
而那些被家里宠着长大的孩子们,越听越可怕,年龄的眼里已经开始含着两泡泪,怯怯的看着周围的先生,感觉自己像是上了当,被父母卖给了书院一样。
可不管孩子们怎么想?家长们是万分放心的,只要听着严格的教学措施,还有方方面面非常周到的管理,就让他们感觉安心,能清晰的感觉到,这是一个读书明理上进的好地方。
万水村村长对身边的几个汉子道:“这一定是天底下最好的书院,其他书院都没有这里好。”
的就跟他见过许多书院一样。
偏这话还得到了周围很多汉子们的认可。
有人声跟村长唠叨:“要不是我年龄太大,我都想在书院呆几年,他娘的这待遇也太好了,这哪里是教学生?这简直是在养着一帮不干活儿,光吃饭的祖宗!”
有人声嘀咕:“我现在就已经想好了,我家娃将来不指望他当官,光宗耀祖,要是他给老子争气,哪怕将来能回到书院,给先生们下手,我的心里就心满意足了。”
周围有人趣他:“长的不美,想的倒是挺美。你看看那些文先生,武先生,一看就贵气不凡,头发丝都写着读书人的骄傲,虽然对咱们话客客气气的,但我就是在他们面前大气,不敢喘。
人家那样的人能看上咱们这家娃儿,将来留在先生面前跑腿腿,那都是三生修来的福气。”
这些人想的简单,府城那些大户人家的老爷们想法就复杂多了。
早就听知州大人这次请来的院长不是凡人。跟京城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官场上门路很广,且和各地的读书人关系密切,自从开春以来,明安府来了很多读书人都是冲那位院长来的。
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
老爷子以往住在知州府府衙内,旁人无从得见。今儿眼一瞧,光是这一身气度就能让人为之折腰。
再看看那些跟随而来的读书人。
有见识之人已经发现了,其中好几人在读书人之间德高望重,很有名声,但那些人在院长面前一个个恭敬地像是刚入学的学生一样。
还有眼尖的发现,不仅那些读书人对院长恭恭敬敬。就是府衙里的官老爷们也对院长从心底里的敬重。
这敬重可不是看在院长是知州大人的先生面上这么简单,这里面肯定有更深层次,他们不知道的原因。
这就不能不让人多思多想。
这些人进而再一次感慨,行动及时将自家娃送来书院的做法是多么正确。咱别的不图,就被这其中某位先生看中,收为弟子,往后基本上就不用愁了。
锦绣眼扫过去就对这些人的想法,摸了个七七八八,但锦绣觉得这都是好事,人只有有了想法,才会为了目标付出行动,若是偏安一隅,心满意足,不想挪窝,只想混吃等死,到了那种地步,锦绣才要真的发愁呢。
鉴于今天这个特殊时刻,锦绣一早做了安排,将知州衙门里的一切切公务都放下,今天就带着这些官员和家长们在书院转悠。
于是众人终于见到了书院不同凡响之处。
高大雄伟的藏书楼,整整十八层,竟然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藏书,到三百千这种儿启读物,大到四书五经名家著作,不一而足,简直就是读书人的天堂。
别是读书人,就是在场的官员们心中也大为震动,恨不得上去仔细翻阅或搬回家慢慢感悟,但是很可惜,这里的书并不是给他们看的,只有拥有学生证和借书证两样齐全才被允许在书院内部阅读。
这就让许多读书人心里痒痒的不行。
只能看,不能摸,隔靴搔痒,心里更痒。有些名家大儒简直就是读书人心中的超级偶像,现在见到偶像亲笔注解的四书五经,但他们却只能远远观望,这种感受锦绣心知肚明。
但不能开这个口子,书院有书院的规矩,自从书院成立以来,任何人包括锦绣和院长,在那里都要严格遵守这些个规矩。
锦绣是这般对旁人的,也是这样做的,当然这一切都是明面上的,至于暗地里,他们师徒如何操作,旁人不知,也不敢知。
锦绣只带这些人在藏书楼一楼参观,至于二楼,三楼乃至往上的整整十八层,那都是要在书院达到一定程度,有一定贡献,或是积分才能上去。
单就这些,已经让这些人大开眼界,要知道在世家之中藏书就是他们低调炫富的一种方式,只有真正有底蕴的人家才能真正收藏到有意义,价值不菲的书籍。
据闻,前朝有位宰相辞官归隐时带回家乡的书,整整用牛车拉了五十六车,一时震动朝野。
据传那是宰相家族整整累积了八代人的心血。
当然,五十六车都是竹简。
这时候的藏书,人们普遍更倾向于竹简,、虽然有了纸质书,但相对于竹简来,纸质书墨色更容易晕染,更容易损坏,远不如竹简来的历史悠久。
而明安书院也只不过是一个刚刚成立的书院。就能有满满十八楼的藏书,且都不是滥竽充数之辈,众人心下猜测纷纷。
不管哪种猜测都不会认为这些藏书是心血来潮之下,就可以得到的。
看来大人为了今天书院的建立准备已久。
事实上也是如此,当锦绣有意识地想要在明安府建立书院的时候,先是将时候元老爷为他寻么来的那一屋子藏书,让人整理一番运回明安府,挑挑拣拣将一些能用上的全部让人抄录整理,最后搬来这里。
再是让元家庞大的商队几经努力,在各地搜寻有用的书籍,加上宁亲王的个人贡献,几方结合之下,几年下来,才有了现如今的藏书楼。
可以这里的每一本书都是锦绣和宁亲王师徒二人的心血所在,是他们两人的个人财产,因此,两人对这些书在意非常,立下严厉规矩,借书和看书都要经过严苛的审核,就是为了保证这些书的价值。
当然,这些锦绣是不会告诉在场中人的,有些事情只有当事人知道就可以了,没必要广而告之。太多人知道,反而不是一件好事。
等出了藏书楼,锦绣又带这些人去报告厅体验一番。
报告厅的座椅设置与广场篮球场那边相差无几,都是后一排比前一排高一点儿,便于后面人来更加清晰地看清楚前面的场景。
针对这点,众人还不是非常惊讶,让他们大开眼界的是报告厅良好的扩音设备,在如此巨大的报告厅内,站在最后一排的人,竟然能听清晰听到台上之人的每一句话,这就非常不可思议。
锦绣告诉众人:“往后书院的各种嘉奖仪式都会来这里举行,届时会请嘉奖当事人的亲属一同参观,接受众人的恭贺。”
从锦绣口中,万水村村长以及一众家长们,第一次知道还有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三好学生,品德兼优,助人为乐,等等奖项的颁发都会在这里举行。他们也有沾自家孩子光的机会,与孩子们一起站在这个绚丽的舞台上,接受旁人艳羡的目光。
光是锦绣口中那些五花八门的奖励,就让万水村村长觉得锦绣不是在开办书院教书育人,而是在做慈善,就算他老头子一辈子没进过书院,但早年间也自己习得的几个字,读过几本书,哪家的书院会不要命一般给学生想方设法的送银子?
哪个书院不是每逢年过节,先生们,同窗们互相攀比送礼?
没错听锦绣了这么多,在很多家长心中就是他人傻钱多烧的慌,想给旁人家孩子送银子,你听听就知道了,助人为乐,要奖励金钱,那什么三好学生也要奖励金钱,还有什么勤工俭学标兵也有奖励,还有什么奖学金,助学金,哪一项不是给学生送钱的?
万水村村长,这狡猾的老头儿,一向是便宜不占白不占的人,如今听得锦绣一番话,也难免生出一点羞愧。
想着回头找机会一定要和锦绣好好道道,事情不是这么办的,谁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别再给这些学生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坏毛病,白瞎了大人一番苦心,还得不着好,何苦呢?
当然锦绣不知道这些人的想法,知道的话也不会对他的决定产生任何影响。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层皮,人生在世,在吃饱穿暖的前提下,谁还不是为了一张脸面活着呢?
他的这些举动在后世已经得到充分认证,不管是对学生还是老师,都有着强烈的激励作用。
光是想想,到时候同一个村子里的二蛋有奖学金,二柱有助学金,二狗有三好学生奖励金,二栓子有助人为乐奖金。
别人都有各种各样的奖金,出去家长脸上有光,亲戚朋友听了也开心,唯独自己什么都没有,那时候会是怎样一种心情可想而知。
别学生了,就是那些清高非常,视金钱如无物的老师们,一开始可能不在意,但时日一长,难免放在心里几分。
同在一个书院教书,这位先生手底下光是助人为乐,热心肠的好孩子,一学期就能出十个八个,而那位先生手底下就连三好学生,品学兼优,勤工俭学,之类的学生拢共合在一起都不足一手之数,心里难免不是滋味。
只要大家把这些东西放在心上,锦绣就有办法让他们更加在意。
虽这时候的书院学生的学习目的和日后全日制全民普及义务教育性质完全不同,一个是为了自己,为了家族百年荣耀,改变阶级命运而读书,一个是为了完成国家的义务教育而读书。
但在锦绣缘里,这些都不重要,他所实行的一切,只不过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出了学术报告厅,又带领众人从后操场那边的跑道和篮球场足球场转悠一圈,让这些人再次感受到书院的环境是何等优越,在这里生活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别那些村里来的家长们,就是府城高门大院儿出来的老爷们见了这般环境也不得不感慨一句,书院的大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