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章(大修)
徒景平春风得意的时候,徒景瑞还在宫学中读书。如今宫学里头又多了两个皇子,分别是三皇子徒景明,四皇子徒景宁。
这两位生母位份不高,也就是个嫔位,他们暂时还算是消停,之前徒景平还在宫学的时候,这两个一向缩着头,反正就是不肯冒尖,免得在两个兄长中间受夹板气。
等到徒景平走了,他们才算是谨慎地想着徒景瑞靠拢。
徒景瑞在宫学里头的表现属于最优秀的那一批,做伴读的自然不会去抢了皇子的风头,因此,即便是几个书香人家出身的伴读,他们一个个也表现得很克制,不冒尖,也不会掉队,总之,在一干伴读之中,算是比较低调的那种。
低调归低调,都十岁出头的人了,家里也是官宦世家,他们做了太子伴读之后,家里面有些什么事情也不再瞒着他们,而身在宫中,朝堂上的一些纠葛,他们有的时候知道得比自家父兄还快一些。
如今他们已经开始学着做策论,宫学的先生一开始的时候,不过就是从四书五经里头选了题目给他们做,如今,他们三五不时地便会将朝堂上的一些事情拿出来,让他们写策论。
这才是宫学的意义所在,光读四书五经,将皇子教成书呆子不成,因此,等到皇子将四书五经都读过之后,他们就开始理论结合实际,教着写策论,实际上也是向学生灌输他们的施政理念。
顾衡以前的时候,觉得宫学里头的学问用来修身养性可以,却是做不了什么事,如今却是发现,这些先生对于实务还是有些了解的,只不过,他们更多地是站在大局上头,而不怎么会考虑细节方面的问题,虽有的时候想法显得空泛,但是其中未必没有闪光之处。
这也难怪,能够在宫学教书的,都是出自翰林院,他们在翰林院中,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拟旨,还有各种文书也都是他们来写,自然,他们虽自个没有真的干过什么实事,但是,内阁乃是圣上对于许多事情的决策,他们反而是较早接触的一批。要不然怎么翰林是储相呢,他们其实就相当于领导的秘书,在文秘工作之中,慢慢也就能够了解做事的窍门了。
顾衡在宫学之中,学业只能是平平,他不喜欢从那些圣人之言中穿凿附会,硬是要想出什么微言大义来。像是诗经开篇,明明就是一首情诗,谁知道怎么就能解读到所谓的后妃之德上头。
但是,等到开始做策论的时候,顾衡上辈子的见识就有了作用,他总能够想到一些实际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不适合这个时代,只能稍微借鉴一番,而有的,差不多就能直接拿来用。
“也就是,朕这个舅子其实是个实干的材料?”圣上翻阅了一叠文章,露出了饶有兴致的神情。
侍讲学士张桢点了点头,他是前几年才被升为侍讲学士,进入宫学给皇子讲学的,他是户部侍郎张淳的侄子,不过因为他生父早逝,寡母带着他就依附大伯生活,张淳待他如亲子一般。张桢也争气,不到三十就中了进士,在二甲前列,之后就考中了庶吉士,因为一次上书被圣上看中,破格提拔成了翰林学士,他还算是年轻,因此行事颇有锐气,不像是其他那些先生,一个个都是一副四平八稳的模样,对于顾衡这种在正统经学上头表现平庸的学生很少关注。
张桢在发现了顾衡的才学之后,颇有一种见猎心喜之感。会读书的人这年头真不少见,但是能做事的读书人,就不那么多了。在张桢看来,顾衡的想法天马行空,虽颇有一些很是理想化,但是,他毕竟是个孩子,也没真的看过外面的世界,有些理想化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他的思维方式跟其他人有着很大的区别,不喜欢空谈,搞那些大话空话,而是更倾向于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一点真的比较难得。
圣上也喜欢能做事的人,做皇帝的,最好身边各种人都配齐了,溜须拍马的让自己开心,能做事的让自己省心,能打肯杀的让自己安心,至于那等喜欢忠言逆耳的,嗯,心情好的时候,这是可以给自己搏一个虚心纳谏的名声,但是心情不好的时候,这种人就是给自己添堵了!所以,言官可以有,却要知情识趣。
溜须拍马的人,个把两个就够了,再多就没什么意思,让自己失去判断力,能打能杀的也别太多,太多了自己也不放心,但是能做事的人,自然是越多越好。这天下这么大,要是官员都是那种尸位素餐的,那么皇帝屁股底下的位置也不安稳,但是若是都是那等能臣干臣,那就很爽了。
“可惜年纪太了!”圣上顿时有些遗憾,“不过,他跟太子差不多大,日后正可以留给太子大用!”
听到圣上这般言语,张桢低眉顺眼,当做什么也没听到。哪怕自家堂侄张奕在给太子做伴读,张家其实是不打算掺和到皇子之间的斗争中的,可惜的是,堂侄毕竟年纪太,做了几年伴读,如今回家了也是太子长,太子短的,可见是被太子收服了。只是张奕就算是家里的长孙,也代表不了张家。
张桢根本没想到,圣上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他想要给太子一定的势力,总能想到别的办法的。不过,那是以后的事情了,张桢如今可还看不到那么远。
顾衡并不知道自己在圣上那里挂了名,如今除了写策论,顾衡就是在借阅宫中的各种书籍。
若论藏书丰富,没有什么地方能比得上大内。所谓立德立言立功,历朝历代,朝廷都要修书,会征集民间书籍,大内的藏书数量都会一次膨胀一圈,除非是遇到战乱,否则,等闲这些藏书不会有什么差池。
前朝的时候,文华殿一次走水,不少书籍因此损毁,之后,朝廷就对藏书之所有了严格的规定,这里不许有任何明火,以免出现祝融之灾。
前朝末帝白衣出城请降,皇宫同样没有遭受过任何破坏,如此,前朝的藏书就这样原原本本保留了下来。
顾衡如今借阅的就是文华殿中的各种杂书。
这个世界,哪怕嘴上都是铜臭,但是真的不爱钱的人,决定是凤毛麟角。顾家能够传承至今,不仅是注重子孙的教育,也是因为顾家一直有着相当的财富,确保顾家不会因为各种天灾人祸而失去再次崛会。没办法,不管是读书还是习武,都是非常费钱的。
因此,当顾衡带回来人工养殖珍珠的办法之后,一向一副八风不动模样的顾大老爷也淡定不起来了。
一番讨价还价之后,顾衡得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利益,只要确定此事可行,那么顾衡活着的时候,都能得到两成的收益。别看两成不多,但是最开始的投入还有其他的种种成本都是顾家的。相应的,可能会遇到的种种麻烦也都是顾家担着。顾衡要不是顾家人,顶多也就是千两银子就打发了。
顾衡并不看重这个,这玩意技术含量不高,只要消息泄露出去了,其他人模仿起来也并不困难,他拿出这个,无非就是为了增强自身的话语权,要不然,他在顾家永远是一个关键时刻可以抛弃的棋子。
顾衡觉得很郁闷,如果自己是正常投胎,就像是一个普通的孩子,那么,他肯定是想不到那么长远的事情,或许会为了功课的事情发愁,或者呢,每日里想着要玩什么,怎么偷偷摸摸地做一点调皮捣蛋的事情,那样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而提前得知了结局的他自然不能甘心gameover,所以,也只能殚精竭虑了。心里头再次骂了那位犯神经,硬生生让自己继承了时空旅行者的家伙,顾衡稍微盘算了一下,觉得自己以后可以稍微将步调放大一点了。
因为这次的事情,顾家也不真的将顾衡当做孩子,甚至,顾衡里头不光是多了一些私房,还多了私产。为的就是奖励他对家族的贡献。相应的,顾衡里头还有了真正可用的人。
钱是英雄胆,对于孩子来其实也是一样的。像是上辈子的时候,只要不遇上那等敲诈勒索的,学生里头谁的零花钱比较多,话语权都会比较大。
像是顾衡这样的伴读,他们头其实都算得上宽裕,但是大多数钱呢,用处都是定好了的,那就是要用来打点宫里的那些宫人。
他们又不是宫里名正言顺的主子,那些宫人叫他们一声公子,可不代表他们的地位真的就跟在家做少爷一样了。圣上对太子再用心,也是男人,而且内务府怠慢谁,也不能怠慢圣上和太子,而他们这些伴读呢,可就不一样了,没点钱财上下打点,这些宫人有的是办法让他们如鲠在喉。
何况,除此之外,他们互相之间也有一些别的需要花钱的地方。宫学里头大大也有十多个人,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有的时候总得有些礼尚往来的地方,如什么生日节日的,倒是可以走公中,但是平常的一些寻常交际,那就得从自个月钱里头出了。
而顾衡如今多了个来钱的路子,他在宫里头能做的事情就多了。别的不,他能够通过宫里那些女官大监的路子,接触到更多的书籍。
有些书籍属于那种有些犯忌讳的,就算是翰林院的翰林想要借阅,也得上官的条子才行,像是顾衡他们这些伴读,想要借阅,根本就是想也别想。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看守藏书阁的大监女官品级不算低,但是比起其他的一些内宫衙门来,油水毕竟少了一些。若是肯好好打点一番,他们并不介意将一些书籍拿出来,只要你保证按时归还就行。
顾衡想要借阅的就是各种地方志还有相应的舆图,以此跟自己上辈子的记忆相对照。这其实是非常必要的,别的不,光是黄河,几百年来就不知道改道了多少次,而且很多地方的地名古今也有很大的区别,顾衡上辈子又不是学文科的,对于历史地理都没那么了解,所以,还是老老实实查阅各个地方的具体资料比较好。
顾衡原本想要搞纺织,但是这很显然要砸掉不知道多少人的饭碗,他这点身板暂时扛不住。因此,顾衡琢磨了一番,就打上了煤矿的主意。
中原的煤矿数量不少,但是品质并不高,因此呢,即便如今煤炭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利用,但是呢,利用程度并不高,主要就是煤炭燃烧的时候,很容易产生这个时代所谓的炭毒,因此,一般是用于露天的一些作业,主要是用来冶铁,或者是煅烧石灰石之类。至于寻常百姓家里,用的最多的还是柴火。别是城里了,就算是乡下,想要收集足够多的柴火也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主要是耗费功夫,因此,其实这个时代,很多人依旧没有养成喝热水的习惯,正常还是喝生水,没办法,不管是砍柴收集干草,还是烧水,都比较耗费功夫,有这个时间,不如下地多干点活,或者是找个地方做点短工呢!
也就是有钱人家,才会有喝热水,或者是喝热茶的习惯,因此,他们每日里在柴炭上头花的钱就不是一个数字。
蜂窝煤的技术含量很低,顾衡上辈子的时候,一直到上中学,家里为了省钱,还是正常使用的煤炉,生一个煤炉,一天三四个蜂窝煤,一天三顿饭,加上日常使用的热水也就能搞定了,蜂窝煤一个月才花多少钱,比起煤气什么的可要方便太多了。
蜂窝煤不过就是个引子,实际上呢,顾衡是想要进行煤炭的深加工,比如交谈,比如制造三酸什么的,这些都属于工业基础,而借助于这些,顾衡就可以拥有不的资本,到时候,就算是皇帝,想要对他如何,也得考虑一下他实际上的影响力。
煤炭最丰富的地方自然是山西那边,那边呢是晋商的地盘,想要从他们里头抢夺利益,那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所以,顾衡琢磨着,能不能找个距离京城比较近,自己比较方便操作的煤矿先试试。等到有了成果出来之后,他也就有理由再找家族出力,让他扩大生产,或者进行进一步的深加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