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9 章
太子的思量其实也有道理。就像是当年的李建成和李世民,李建成也是从过军的,只是到了后来,李建成留守大后方,而李世民却是带着他的天策铁骑征战四方。哪怕李建成各方面都非常出色,但是因为李世民军功卓著,所以,李建成做得再好,也是没用,在大多数人眼里,李世民就是比他强!许多人愿意支持李世民,即便是李渊坚定地站在了长子身后,李世民依旧有着坚定的支持者,哪怕只有几十个,也足以奠定最终的局面。
后来,李世民悍然发动玄武门之变,换个人搞出这种事情来,只怕天下早就乱了,毕竟,李渊虽嫡子只剩下李世民一个,但是其他庶子还是很多的。但是,因为李世民立下的诸多功劳,还有他身边那些支持者,另外就是一些原本中立,但是对李世民还是存着一些好感的文武官员,这让李世民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控制住了局势。
若是英郡王立下战功,不得许多勋贵就会转而坚定地站在英郡王那边,甚至,一些文官也会动摇。因此,太子觉得,自己也需要军功来保护自己,或者,增加自己这一方的筹码。
可惜的是,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太子如今在朝堂上的实力已经非常强了,他要是真的立下军功,难不成回头让圣上禅位吗?
因此,圣上一番权衡之后,直接否决了太子请战的想法,至于英郡王,圣上犹豫了半天,最后还是决定给英郡王一个会,当然,不是上前线的会,而是让英郡王镇守玉门关,监视那些内附的北戎部族。
英郡王对此很失望,这又不是拒敌于国门之外,此次大军是要直接在草原上开战的,玉门关那边就是大后方了,英郡王能做的,无非就是防止那些北戎人生乱,另外就是接一部分的后勤工作。如此,就算是有军功,也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
但是圣上理由也很充分,这一次大战非同寻常,不是什么普通的战事,英郡王虽熟读兵法,对于北戎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毕竟从未真正上过战场,无非就是纸上谈兵,不能因为他是皇子,就将二十万大军的命运寄托在英郡王身上。
英郡王闷闷不乐地回去,他底下也有几个幕僚门客,愿意给英郡王做幕僚门客的,本身就存着投的心思,指望着英郡王日后能够荣登大宝,他们以后便是从龙功臣,可以一飞冲天!这些幕僚门客凑在一起一番商量,得出的结论就是,圣上是想要平衡英郡王和太子之间的实力,太子不能掺和此次大战的事情,那么,英郡王就不能立下足以威胁到太子地位的军功,所以,即便是圣上愿意让英郡王历练一番,也只会给他一个听起来很重要,实际上很难干出功劳的差事。
这些幕僚的结论让英郡王恼火不已,他承认,太子读书挺在行,问题是,又不是考状元,读书读得好又怎么样?
英郡王因为从的教育,对于皇位是非常渴望的,他是庶长子,身后还背负着母族妻族为代表的勋贵的利益,何况,他这些年作为英郡王,掌权柄,一呼百应,而若是不能得到皇位,他面临的局面就是如同自己的叔叔们还有其他的宗室一样,被宗人府当猪一样养着。宗室有爵位的,除非是在宗人府做官,否则的话,不能在外朝担任什么实职。一直到宗室的爵位到了头,他们才有资格参加科举,或者是从军,或者是寻找别的出路。
一想到未来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就会面临这样的困境,英郡王就不寒而栗,他不愿意沦落到这样的下场,而同样,跟随他的那些人,也将筹码都压在了他身上,一旦他失败,他们就算是不会被满门抄斩,也会一落千丈,从京中的豪门,直接落魄下去。
想着圣上从就偏心太子,英郡王愈发不平起来,心里头将东宫诅咒了不知道多少遍,又想到之前东宫嫡长子出世没多久,就有人鼓吹着要将那个还在吃奶的东西立为太孙,英郡王只恨不得直接跑到圣上那里质问一番。可惜的是,他是真没这个底气。英郡王也不知道是不是得罪了送子观音,连续四个孩子,不管是嫡出,还是庶出,都是女儿,本来有个庶妃生了个儿子,结果还没满月就夭折了,前段时间,英郡王妃石氏终于又怀上了,根据太医的意思,这次八成是个儿子,这才让英郡王松了口气。
英郡王暗自抱怨自个的妻妾不中用,明明自己成婚比太子早好几年,结果竟是叫太子妃头一个生下了嫡皇孙,给东宫又增加了一个颇有分量的筹码,轮到自己,为了生个儿子,还得费上半天劲。
太子跟雍郡王隔空交战了几个回合,最终大家都没如意。而顾衡这边,却是又给战争增加了一个砝码。
皇庄上,在一帮道士还有大匠的帮助下,顾衡居然搞出了相对比较原始的车床,可以规模化生产箭杆,枪杆,而渭河边上搭建起来的巨大水力冲锤,日夜不休地锻打钢铁,制作成甲片,又有一群妇人帮忙将甲片编织成盔甲,如此很短时间内,就生产出了一批铠甲出来。
如今,顾衡正在尝试着用车床制作枪筒,准备大规模普及火器,圣上在发现了这些之后,原本就对此次大战信心十足的他如今愈发得意起来,朝堂上如今已经喊出了恢复汉唐故地的口号。
毕竟,在汉唐的时候,广漠的西域,可都在中原朝堂的控制之下,安西都护府在西域就是土皇帝。
顾衡出于某种趣味,叫人传出了一个消息,就是李白幼时生活在碎叶城,那里就在西域那边,若是不能恢复汉唐故地,那么,只怕回头有人要,李白其实不是大唐人了!
李白在文坛上的名声,那绝对是杠杠的。古往今来,论起作诗,李白就算是不能排在第一位,那也起码是前三。大家都觉得李白就是中原文坛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原的财富,若是因为李白生长的地方是在鄂罗斯人或者是如今一些游牧民族的地盘上,以至于到了将来,大家都觉得李白是外国人,这事可就大发了!哪怕是为了李白的国籍,大家也不能让步啊!
因此,一些原本觉得教训一下北戎,让北戎继续消消停停地给中原放牧就行的文官,也一个个义愤填膺起来,表示一定要恢复汉唐时候的图,将碎叶城拿下,如此,大家就能理直气壮地,李白就是大唐时候的诗人,生是大唐人,死是大唐鬼。
在这样群情激奋的过程中,大军终于誓师出发了!
北戎那边,已经有超过三成的部族老老实实投奔了中原,他们被安排到河套地区继续放牧,顺便帮着给河套地区种植大量的可以固定风沙水土的树木,朝廷为了鼓励部族内附,对于内附的部族,他们的羊毛,羊奶,牛奶,比以前价钱还能高一些。
英郡王也不知道被谁启发了,他直接对这些部族表示,你们如今虽是内附了,但是其实还是蛮夷,不能因为你们认了怂,我们就将你们跟汉人无异了,所以,你们得立下足够的功劳才行。普通一点的,就是继续老老实实蓄养牛羊马匹,期间不要掺和那些事情,那么,多留个几年的时间,最多就是十年吧,他们的户籍就可以换成汉人的户籍了!
另外,他们就是跟着圣上的命令上阵砍人,只要砍的人头数达标了,自己就能得到大明的户籍,还能根据实际的情况,给予其他的赏赐,想要让自己的父母妻儿也跟着得到大明的户籍,那么,就得立下更多的功劳才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从军。
北戎那边一开始的时候,还不知道消息泄露了,因此,还在大张旗鼓地搞串联,调集各个部族的勇士,等到中原也在调兵遣将的消息传出来,一些人就有些怂了。主要是他们这几十年来,真没从中原占到过什么便宜。中原这边,各个边关,城墙上头搞几台火炮都是正常操作,而北戎主要是骑兵,骑兵攻城原本就有些不靠谱,再加上火炮的威慑力,好些年北戎不敢攻城,只能是绕远了,到边境附近的村子打打草谷,就这也是要冒着一定风险的。
如今,听中原光是精锐就调集了二十万,加上各个边城的驻军,就算是数学不怎么样的,都有些心悸起来。北戎的部族,能有个一两万的人口就已经算是中等的部族了,而大部族的人口,一二十万也就顶天了,毕竟,他们的草场是无法养活这么多人和牲。而这一二十万里头,能够发挥出一定战斗力的,顶多也就是三四成的样子。
如今一听中原大军压境,顿时原本态度就不是很坚定的几个部族立马就生出了悔意。可惜的是,如今后悔也晚了。鄂罗斯那边,他们同样调集了镇守在北边的鄂罗斯的军队,又表示后续还有军队会调过来,准备直接给中原一个“惊喜”。
鄂罗斯的人的惊喜不好消受,而中原这边的惊喜,北戎跟鄂罗斯同样不好消受。
双方军队相距还有一段距离的时候,这一日深夜,十几盏孔明灯就飞上了天空,而在距离对方营地不远的地方,孔明灯上有东西落了下来,不多久,一场大火就这样毫无预兆地近乎席卷了对方大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