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0 章
英王虽对于文墨什么的,并不是很上心,这并不代表他是执迷不悟的蠢货。
有句话叫做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如今虽情况跟当时不一样,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英王自个也是有儿有女的人了,当年为了这些事情,还跟家里的妻妾闹出了不少事情,给京里人看了不少笑话。
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英王自然也能在儿女之事上理解圣上几分。圣上对太子的感情那是极为不同的,一方面是太子自己也还算是优秀,另一方面就是元后过世多年,在圣上心里头,就算曾经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如今也无一处不好了!何况,元后当年还真没有什么可指摘的地方。别的不,英王自个是庶长子,元后不管是作为王妃,还是太子妃,亦或是皇后的时候,都没有苛待过他们母子,处事公正,很多时候可以是宽和。即便是一向刻薄的慧妃,起元后的时候,顶多也就是觉得元后无非就是占了入门早的光什么的,起元后本身的品性,那是没什么好的。
尤其,如今甄贵妃算是实际意义上的后宫之主,比起当年元后时期,起码六宫还雨露均沾,如今,甄贵妃简直是霸着圣上不放。
当然,圣上其实也不年轻了,阅尽千帆之后,一般的美色还真是动摇不了圣上的心意。毕竟,以圣上的身份,什么天姿国色看不到,他这个年纪,需要的已经不是那种天真的姑娘了,他需要的是一个相对成熟的,能够理解他的人。
如果元后还在,能够承担这个角色的自然是元后,而甄贵妃呢,或许她的层次还没到那种能够跟圣上心有灵犀的地步。但是她胜在有个从伺候圣上长大的祖母,另外就是,甄贵妃曾经接受过严格的关于察言观色的训练,善于揣摩人心,她很容易就能够揣摩出圣上的心意,等到她位高权重之后,甄贵妃还有了足够的消息来源,结合前朝后宫的消息,甄贵妃更容易判断圣上的心情。有着这样的便利,在圣上心里,甄贵妃自然是最好的解语花,如此,圣上对其他的嫔妃也就没多少心思了。
甄贵妃盛宠以来,倒是接连生了两儿一女,而其他的妃嫔,除了一个是在圣上酒后被宠幸了一回,侥幸有了身孕,生下了一个有些病弱的公主之外,后来就没有再有皇子皇女出生了。
甄贵妃这般霸道,尤其后来选秀进来的嫔妃,那真的是非常可悲,花儿一般的年纪被选进来,结果连圣上的面都没见过,偏偏她们还跟那些宫女女官不同。宫女女官到了年纪,都能放出去各自嫁人,而她们哪怕位份不高,名义上也是圣上的女人,有儿女的妃嫔甭管如何,总有个指望,而她们呢,也就只能在这深宫之中枯萎。
也就是因为这些年选进宫的妃嫔出身都不算高,都只能是普通官人家出身,以前的时候,这等出身的进了宫也只能当个女官,但是如今,知道宫里情况的,谁家会将女儿送进去碰这个运气啊!也亏得本朝不在民间选秀,要不然的话,只怕这些年宁可在民间挑选秀女了!
英王自从出宫开府之后,进宫的次数就很少了,更多的是王妃进宫给自个的母妃请安。慧妃这些年虽心中依旧有着执念,但是对圣上早就没了多少念想。毕竟,就算是念着也没用,圣上根本不是什么顾念旧情的人,或者,他唯一会顾念的旧情也就是当年的元后,当然,甄贵妃这边或多或少也沾了奉圣夫人的光。但是,慧妃才不会相信,甄贵妃能够有今天,大半是因为自己祖母呢!圣上要报答自己的乳母,也没必要委屈自己不是!
不管怎么,圣上很显然,一直没起过废太子之心,若是自己一门心思跟太子过不去,还不知道将来会便宜了谁呢,不定就是便宜了甄贵妃那一系。那边两个儿子呢,一个不行,还有另一个!与其如此,不如老老实实在外做个藩王,就算是之后,朝中有个什么变故,他回去也是来得及的。若是太子跟甄贵妃一系拼了个两败俱伤,自己岂不是白捡一便宜?
当然,这个可能性其实很,毕竟,英王真不觉得甄贵妃一系能有多少胜算,白了,甄贵妃进宫还是晚了点,上头那么多皇子,哪里轮得到幼子头上。
最重要的是,太子这一系如今看着存在感不强,但是实力却并不弱。别的不,顾衡的存在是不能忽视的,顾衡只要坚定地站在太子身后,除非太子做出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否则的话,太子的地位固若金汤。
至于甄家,呵呵,甄家就算是在江南那边有了一定的根基,但是江南那边本来就是龙兴之地,不知道多少勋贵出生江南,甄家就算是拉拢了不少人,但是,只要那些勋贵不动,那么,甄家的一切想要倾覆其实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也就是圣上给太子选了东平郡王之女作为太子妃,才叫英王对于夺嫡失去了信心。作为四大异姓王之一,东平郡王这一脉里掌握的力量依旧非常强大,论起财力,更是以他为首,毕竟,西宁郡王与南安郡王,一个镇守西北,一个镇守西南,接壤的都是一帮穷鬼,就算是能通过一些商业活动捞到一些好处,但是比起海贸来,差距太大了。东平郡王偷偷摸摸剿灭的海盗都不知道有多少,别看这些海盗自个里的东西卖不出什么价钱来,但是到了东平郡王里,那可就不一样了,瞬间就洗白了,立马就有人趋之若鹜。
别看许多人耻于谈钱,但是没钱还真是干不成什么事。在圣上到允许宗室功臣建藩的时候,就有人怀疑,东平郡王这一脉,是不是早就在海外有了一定的根基。毕竟,跟王家这个只是执掌了不到十年海外藩国进贡之事的家族相比,东平郡王这一脉,可是从前朝开始,就掌握东海水军了。
总之,四大异姓王中,若是论麾下军队的实力,自然是西宁郡王最强,他底下至今还保留着一支铁骑,朝廷忌惮的也是这个。不过嘛,如今时代不一样了,西宁郡王底下那支骑兵也不值钱了,朝廷随便就能掏钱将那些投靠朝廷的北戎人武装起来,什么重骑兵,弓骑兵的都没问题。至于南安郡王,他底下的军队有一部分根本就是来源于西南那边的土司,他保障那边土司的利益,那些土司提供一部分的族人加入到南安郡王的麾下,也唯有那些部族出身的士卒,才能够适应西南那边的气候环境,而且在山林之中也更加灵活。但是,随着朝廷一直在想办法改土归流,南安郡王那边也承受了不的压力。
总之,有着东平郡王这一脉在外作为后盾,除非圣上想要跟绝大部分的勋贵撕破脸,否则的话,东宫的位置还真是动不得。
既然如此,英王自然是不愿意一条道走到黑的,见识的东西越多,他就觉得中原虽繁华,但还是少了几分挑战,他从北戎还有一些来自西域的商人那里知道了不少事情,往北也就算了,那里气候实在是比较糟糕,但是往西,还是大有可为之处的。天山往西,也有大片的平原,如今中原种植的麦子,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于天山往西的地方,当年博望侯张骞带回来的许多种子,也是来自于那里,可见,那些地方也是非常富庶的。
当然,那里的情况其实也很复杂,似乎那里一度也曾经被一个强大的帝国征服过,但是后来,因为宗教,民族等一系列问题,那边长期处于混乱的状态。这对于满脑子都是征伐的英王来,显然是个极大的诱惑。
因此,英王头一个就跳出来表示,自己愿意作为先锋,为朝廷打探域外的情况。
圣上收到了英王的折子之后,沉吟了一番之后,顿时觉得这的确是个不错的主意。圣上也不是匣子,长子和次子之间的那点火药味圣上也是知道的,但是,圣上自个也是经历过那些事的,在圣上看来,一个没有经历过这等兄弟相争事情的太子是不合格的,皇帝这种生物,本身就得有足够的竞争意识,如此才能养成那等唯我独尊的帝王心态。圣上自个当年虽没有经历过那一遭,因此,他刚刚登基的时候,也不得不跟下面的臣子交锋。也就是这些年,接连有好消息传出来,圣上的威名越来越大,下面的臣子这才不敢在圣上那里拿大要强。
而等到太子登基呢,他想要再有多少大的成就作为帝王功业可能性已经不大了,因此,他需要的是在自己做太子的时候,就压服自己的兄弟,连兄弟都争不过,何况是那些怀着各种心思的臣子呢?
不过如今太子显然已经受到了一定的磨练,腕能力也愈发成熟起来,别的不,太子知人善任,对有本事的人很宽宏,这就足够了。何况以后宗室分封出去,就算是日后子孙不肖,藩国也能拨乱反正,横竖肉烂在国力,都是老徒家的,那么,为了帝位传承平缓,以后在储位之事上,不如早早将规矩立下来。
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圣上便直接取了朱笔,在英王的折子上批复了一个字:“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