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霸王别姬
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围于垓下,四面楚歌,最终惨败于刘邦和韩信之,自刎乌江。项羽死后,他心爱的女人虞姬去向何处,千百年来,似乎都在虞姬自刎。元朝诗人张可久写下一首卖花生怀古,开头第一句就是:
美人自刎乌江边,战火曾烧赤壁山。
从汉朝至今,甚至所有人都认为,虞姬在项羽自杀时,也在乌江边自刎了。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描述:於是项王乃悲歌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羽临死前,写下这首垓下歌,表达了自己的无奈。而同时“美人和之”,这里的美人,指得是虞姬。也就是,项羽在吟唱这首垓下歌时,虞姬也在吟唱。西汉时期的作家陆贾在他的楚汉春秋中,干脆把虞姬当时在和唱的内容,也写了出来,即: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但虞姬的这首诗,很明显是成熟的押韵五言诗,看起来和垓下歌完全不搭。而且,秦末没出现过这类的诗歌,因此被人认为,是后人加上去的。司马迁写史记时,对项羽颇为敬重。项羽并不是皇帝,他把项羽写在本属于帝王的“本纪”中,而不是“世家”或“列传”,可见他对项羽的态度:虽然惋惜,但还是充满肯定。那司马迁既然写到虞姬,却只提到“美人和之”,若是虞姬真的是自杀,司马迁肯定会写下虞姬的去向。
北宋时期的大史学家司马光,写史较为严谨,在资治通鉴中,压根就没有提虞姬,也就是,司马光写史时,也没有找到虞姬相关的结局。可见,后世史学家对于“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句诗句并不认同,不认为这是虞姬所做,多半是后人为了中国式的唯美结局而杜撰的。例如,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派西施前往吴国施美人计,最后吴国被灭。人们普遍认为,西施的结局是:和范蠡一起遁隐江湖了。实际上,吴越春秋和墨子都,吴国灭亡后,大功臣西施被沉入湖中而死,并非和范蠡携隐居。只是中国文人一直喜欢沉浸于“唯美圆满”的大结局中,所以才被传出这种结果。
同理,虞姬当时若不随项羽自杀,她的结局无外乎有两种,第一是逃脱(可能性很),第二种是被汉军所获,那接下来虞姬不管是被刘邦霸占,还是被汉军将领掳走,这种结局都不不够圆满。所以,既然项羽自尽已成事实,那虞姬也随他自刎,这种结局才更容易被大家接受。
除了上述两种结果,还有一种结局,虽然残忍,但比较符合逻辑。宋朝编撰的太平寰宇记并不是史书,而是一本地理志,只是广泛引用各朝的史书、碑刻等资料,这本书的第一二八卷记载了虞姬冢的相关情况,记载了这样一段文字:
虞姬冢于县东南六十里,高六丈。即项羽败,杀虞姬葬此。
若按照这个思路,项羽兵败时,不肯过江东,打算自我了结。但项羽怕自己死后虞姬受辱,便杀掉虞姬埋葬在这个地方。如果这个记载属实,那将颠覆人们对项羽和虞姬的看法,两千多年来的“霸王别姬”,恐怕要被推翻。对此,有学者明确表示:真相难以接受。还是虞姬自刎的结局比较“圆满”。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54956(群号)